作業環境氣體檢測方法?
一、作業環境氣體檢測方法?
1.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法適用于氫氣、氧氣、氮氣、氬氣、氦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無機氣體,甲烷、乙烷、丙烯及C3以上的絕大部分有機氣體的分析。氣相色譜儀主要由氣路系統、進樣系統、柱恒溫箱、色譜柱、檢測器和數據處理系統等組成。 用氣相色譜法分析標準氣體,要想獲得準確可靠的分析結果,首先必須建立分析方法,選擇合適的操作條件和操作技術。
2.化學發光法
化學發光法是利用某些化學反應所產生的發光現象對組分進行分析的方法,具有靈敏度高,選擇性好,使用簡單方法、快速等特點。適用硫化物、氮氧化物、氨等標準氣體的分析。
3.非色散紅外分析法
非色散紅外氣體分析器是利用不同的氣室和檢測器測量混合氣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炔等組分的含量。非色散紅外氣體分析器主要由紅外光源、試樣室、濾波器、斬波器、檢測器、放大器及數據顯示裝置組成。
4.微量氧分析儀
微量氧分析儀:在高純氣體的分析中,幾乎所有的高純氣體中都要求準確測定其中微量氧的含量。由于大氣中含有大量的(21%)氧,準確測定高純氣體中微量氧乃至痕量氧,是氣體分析中的難點之一。
5.微量水分析儀
微量水分也是評價高純氣體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幾乎所有的高純氣體都對水分有嚴格的要求,準確測量和嚴格控制高純氣體中水分含量,才能保證高純氣體的質量。
二、氣體檢測標準
二、作業場所噪聲多久檢測一次?
作業場所噪聲測試頻率,沒有法律條文規定噪音監測需要多久一次。當地環保局的要求不同,以及工廠的性質不同,噪聲監測可分為,季度監測,半年監測,一年監測以及需求監測。具體情況,可以咨詢當地環境管理機構,不過按照一般來說,每年監測是必須的。
三、酶的作業場所?
酶的作用場所:根據具體的反應過程來看,一部分酶作用在細胞外,像唾液淀粉酶等消化酶,而有一部分的酶的作用場所在細胞內,如參與細胞呼吸作用的酶其作用的場所就在細胞內。胞外酶會被分泌到細胞外,不是跨膜運輸,用的是胞吞胞吐的方式。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溫度過高或0℃左右的低溫都影響酶的活性,其影響的本質不同:溫度過高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溫使酶活性降低,但空間結構保持穩定,酶促反應速率可用生成物產生的速率來表示。
四、職業衛生:工作場所與作業場所區別?
所謂職業衛生工作場所就是職業衛生者去職業衛生上班的地方。也就是說職業衛生部門地方吧!而職業場所就是指職業衛生者所在崗位的工作地方。如有檢查科,放射科,驗血科,內科,外科等各種病理科室上班的地方。它們兩個是不同概念和性質不同。
五、作業場所警示標志尺寸?
禁止直徑40cm,警示有大小60*100cm,辦公室指引10*30~40cm,非專業人士,僅供參考
六、作業場所文件屬于哪些?
作業場所文件屬于體系的第三層文件作業指導書。第一層手冊,第二層程序文件,第三層作業指導書,員工按照作業指導書就可以工作。
七、危險作業場所標準要求?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要求 1、在有限空間危險作業進行過程中,應加強通風換氣,保持必要的測定次數或連續檢測。 2、作業時所用照明應使用12伏以下的安全燈,使用超過安全電壓的手持電動工具,必須按規定配備漏電保護器。 3、發現可能存在有害氣體、可燃氣體時,檢測人員應同時使用有害氣體檢測儀表、可燃氣體測試儀等設備進行檢測。 4、檢測人員佩戴隔離式呼吸器,嚴禁使用氧氣呼吸器; 5、 有可燃氣體或可燃性粉塵存在的作業現場,所有的檢測儀器,電動工具,照明燈具等,必須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要求的防爆型產品。 6、在危險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7、對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風換氣措施或受作業環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風換氣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8、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作業前和離開時應準確清點人數。 9、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作業,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應事先規定明確的聯絡信號。 10、當發現缺氧或檢測儀器出現報警時,必須立即停止危險作業,作業點人員應迅速離開作業現場。 12、嚴禁無關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并應在醒目處設置警示標志。 13、在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必須配備搶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繩纜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設備,以便在非常情況下搶救作業人員。 14、在通風條件差的作業場所,如地下室、容器內等,配置二氧化碳滅火器時,應將滅火器放置牢固,禁止隨便啟動,防止二氧化碳意外泄出,并在放置滅火器的位置設立明顯的標志。 15、當作業人員在與輸送管道連接的密閉設備(如油罐、反應塔、儲罐、鍋爐等)內部作業時必須嚴密關閉閥門,裝好盲板,并在醒目處設立禁止啟動的標志。
八、與作業場所環境有關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具體包括?
工作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下列三類:
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 生產性毒物,如鉛、苯系物、氯、汞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主要為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噪聲及振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射頻輻射等;電離輻射如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其他如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原體。
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不能合理地安排與勞動者身體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于不良體位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高溫輻射,寒冷季度因窗門緊閉而帶通風不良等;
(2)廠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
(3)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
九、作業人員進入作業場所應遵守哪些規定?
進入作業現場注意事項
1、進入施工現場必須由指定人員陪同,嚴禁單獨行動,要正確佩戴安全帽以及其他勞動防護用品。嚴禁穿拖鞋、高跟鞋、赤腳和穿易滑、帶釘的鞋及赤膊進入施工現場。
2、進入現場請注意交通安全。
3、進入施工現場請注意各處標志標牌。
4、未經允許不準私自進入非本單位作業或管理區域,尤其是存有高空作業、交叉作業、起重作業的區域。
5、作業人員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有權停止作業或者在采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后撤離作業場所。
6、發生緊急情況時,要保持鎮定,聽從有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現場。
7、如有合同約定,需要在施工現場短期停留的人員,必須遵守:
(1)遵守與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以及項目公司規章制度。
(2)嚴禁進入與自身工作無關的場所,如有需要,必須提前申請,經批準后,專人陪同前往。
(3)遵守合同約定的作息時間,如有特殊情況,必須提前申報安排。
十、嚴重有害作業場所是指?
我國將設置場所劃分為四級,分別為輕危險級、中危險級(又分Ⅰ級、Ⅱ級)、嚴重危險級(又分Ⅰ級、Ⅱ級)和倉庫危險級(又分Ⅰ級、Ⅱ級、Ⅲ級)。
輕危險級,一般是指可燃物品較少、可燃性低和火災發熱量較低、外部增援和疏散人員較容易的場所。
中危險級,一般是指內部可燃物數量為中等,可燃性也為中等,火災初期不會引起劇烈燃燒的場所。大部分民用建筑和廠房劃歸為中危險級。根據此類場所種類多、范圍廣的特點,劃分中Ⅰ級和中Ⅱ級,并在本規范附錄A中分類予以說明。商場內物品密集、人員密集,發生火災的頻率較高,容易釀成大火造成群死群傷和高額財產損失的嚴重后果,因此將大規模商場列入中Ⅱ級。
嚴重危險級,一般是指火災危險性大、可燃物品數量多、火災時容易引起猛烈燃燒并可能迅速蔓延的場所。除攝影棚、舞臺葡萄架下部外,包括存在較多數量易燃固體、液體物品工廠的備料和生產車間。
倉庫火災危險等級的劃分,參考了美國消防協會標準《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安裝標準》NFPA 13并結合我國國情,簡化為Ⅰ、Ⅱ、Ⅲ級倉庫,其中,倉庫危險級I級與NFPA 13的1、2類貨品相一致,倉庫危險級Ⅱ級與3、4類貨品一致,倉庫危險級Ⅲ級為A組塑料、橡膠制品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