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一、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有: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科學施用農藥和化肥、加強無害化處理污染物力度、高度重視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和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一)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
針對全市畜禽養殖業發展較快、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模式,鼓勵對畜禽糞便實行綜合利用,做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發展養殖小區,實行人畜分離,引導養殖戶向小區聚集。根據環境的承受能力適時控制養殖規模,設立禁養區、限養區和非限養區,對新建、改建養殖設施實施“三同時”和排污許可制度。
(二)科學施用農藥和化肥。
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建立安全用藥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范,采取誘殺等農業防治措施,盡量減少農藥使用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大力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加強管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三)加強無害化處理污染物力度。
在農村積極推行“一池三改”,加快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加快沼氣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建設,建設必要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因地制宜抓好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做到達標排放。
(四)高度重視農村飲用水源保護。
加強城鎮和農村人畜飲用水源地規劃建設,制定嚴格保護措施,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切實保障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五)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觀的原則,開展村鎮規劃,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心村、中心鎮群落。房前、屋后和庭院栽花種草,農戶基本都能利用沼氣和太陽能等潔凈能源。加強農田林網建設,綠化村莊,提高林木覆蓋率和生態效益。
%E5%86%9C%E6%9D%91%E9%9D%A2%E6%BA%90%E6%B1%A1%E6%9F%93
二、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性
水土流失主要有三類危害,分別是:使土地生產力下降甚至喪失;淤積河道、湖泊、水庫;污染水質影響生態平衡。
1、使土地生產力下降甚至喪失:中國水土流失面積已擴大到15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鉀肥估計達4000萬噸,與中國當前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當,折合經濟損失達24億元。長江、黃河兩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達26億噸。其中含有的機肥料相當于50個年產量為50萬噸的化肥廠的總量。難怪有人說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如此大片肥活的土壤和氮、磷、鉀肥料被沖走了,必然造成土地生產力的下降甚至完全喪失。
2、淤積河道、湖泊、水庫:浙江省雖然水土流失較輕,可是省內有8條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2—0.1米,內河航行里程當前比60年代減少了1000公里。比如1958年以前,從嵊縣城到曹娥江可通行10噸載重量的木船。由于河床淤沙太多,如今已被迫停航,地表水資源變成沙子,航建公司改成“黃沙”公司。
湖南省洞庭湖由于風沙太多,每年有1400多公頃沙洲露出水面。湖水面積由1954年的3915平方公里到1978年已縮減到2740平方公里。更為嚴重的是洞庭湖水面已高出湖周陸地3米,這就喪失了它應承擔的長江的分洪作用。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四川省的嘉陵江、涪江、沱江等幾條流域水土流失也十分嚴重,約20%以上的泥沙淤積于水庫。據有關專家預測,照此下去,再過50年,長江流域的一些水庫都要淤平或者成為泥沙庫。
3、污染水質影響生態平衡:當前,中國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江、河湖(水庫)水質的嚴重污染。水土流失則是水質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江水質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例子。
%E6%B0%B4%E5%9C%9F%E6%B5%81%E5%A4%B1
三、廣州的資源是否受到了保護?
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于美國,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2007年的宣傳主題是“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近幾十年來,人類在最大限度地從自然界獲取各種資源的同時,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壞著全球生態環境,全球氣候和環境因此急劇變化。我們所生活的城市廣州也不能幸免,隨著廣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大量城市建設活動和重點工程上馬,一方面造成礦產資源的供需失衡;另一方面加劇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地質災害不斷發生,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廣州市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尤其是近年來,廣州市政府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著力礦產資源的保護和優化利用,促進環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有效緩解和改善了廣州的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