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資質和資質認定? CMA資質認定范圍?
一、何謂資質和資質認定?
資質:建筑企業從事建筑投標、施工的資格證明,代表企業在某個建筑領域的等級及可以承攬工程的范圍。
資質認定:是對某種條件和能力的認可和肯定,或者說是對某種規范或者標準實施的評價和承認活動。例如,實驗室和檢查機構資質認定,是指針對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實驗室和檢查機構應當具有的基本條件和能力,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實驗室和檢查機構的基本條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以及相關技術規范或者標準實施的評價和承認活動。
二、CMA資質認定范圍?
范圍為所有對社會出具公正數據的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及其它各類實驗室;如各種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環境檢測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等。
CMA是“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的縮寫;中文含義為“中國計量認證”。它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規定,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及可靠性進行的一種全面的認證及評價。
三、運營資質認定程序?
(1)、申請機構即申請人,向認監委或省級資質認定部門提交書面申請和相關材料,并對其真實性負責;
(2)、資質認定部門對申請人提交的書面申請和相關材料進行初審,自收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并書面告知申請人;
(3)、資質認定部門自受理申請之日起45個工作日內,依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基本規范、評審準則的要求,完成對申請人的技術評審。技術評審包括書面審查和現場評審。技術評審時間不計算在資質認定期限內,資質認定部門應當將技術評審時間書面告知申請人。由于申請人整改或者其他自身原因導致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情況除外;
(4)、資質認定部門自收到技術評審結論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做出是否準予許可的書面決定。準予許可的,自做出決定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由省或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向申請人頒發資質認定證書、計量認證機構印章,并上互聯網公布。不予許可的,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資質認定證書有效期為6年。需要延續的,應當在其有效期屆滿3個月前提出申請。資質認定部門根據機構的申請事項、自我聲明和分類監管情況,采取書面審查或者現場評審的方式,做出是否準予延續的決定。
四、電力監理資質由誰認定?
電力工業部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電力工程建設監理單位的資質管理,保證監理工作正常進地,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承擔火力發電、送變電、熱電聯產等新、改、擴建工程建設監理業務的各監理單位;
第三條 監理單位的資質是指承擔監理業務的單位應當具備的人員素質、數量、專業技能、技術裝備、管理水平、監理業績、社會信譽和自有資金等。
第四條 電力工程建設監理單位的資質管理工作,電力行業主管部門是電力工業部,各地區主管部門是電管局、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力局。
五、資質認定 方法和程序?
一、資質申請流程是怎么樣的
1、實名制信息采集:到企業營業執照所在區縣建委進行人員身份證信息采集的實名認證;
業績及職稱人員信息申報。
2、從資質管理系統填寫業績信息及技術職稱人員的入庫信息,經區縣建委核驗,完成入庫;
3、企業基本信息完善,填寫企業的基本信息;選取實名入庫的注冊人員、職稱人員、現場管理人員、技術工人;
4、填寫升級資質信息并上報:在資質系統填寫資質升級的申請,選擇升級所需相應技術負責人、《營業執照》副本、建筑業企業資質證書正本、企業申請資質前一年度或當期合法的財務報表、《安全生產許可證》、廠房、設備、社保、已入庫業績等證明材料,并上報;
5、打印申請表,將申報附件材料的綜合資料、人員資料、業績資料分卷,按材料裝訂要求裝訂;
6、相關部門進行受理、審核、公示;
7、打印資質證書。
資質申請流程是怎么樣的
二、資質申請條件
1、符合國家規定,依照法定程序批準設立的機構;
2、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
3、具有固定的工作場所和從事通信工程建設監理所需的計算機、儀器、儀表等設備;
4、符合所申請的通信建設監理企業資質等級標準;
5、新設立的企業,到工商行政管理局辦理登記注冊手續并取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后,方可辦理通信工程建設監理企業資質證書的申請手續。
三、資質申請類型是指申請資質的形式和種類
1、首次申請(一般指第一次辦理)、升級申請(在原有資質等級的基礎上升到高一級別)、增項申請(增加不同的行業或專業)。
2、增補申請(增加副本或遺失補辦)、變更申請(企業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等變更)、延續申請(證書到期未換證,需繼續使用)。
3、注銷申請(企業倒閉、資質吊銷)、重新核定(企業改制、合并、重組)。
六、資質認定項目方法要求?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 1. 總則1.1 為實施《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相關要求,開展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制定本準則。
1.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結果的檢驗檢測機構的資質認定評審應遵守本準則。
1.3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本評審準則基礎上,針對不同行業和領域檢驗檢測機構的特殊性,制定和發布評審補充要求,評審補充要求與本評審準則一并作為評審依據。
2. 參考文件《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GB/T 27000《合格評定 詞匯和通用原則》GB/T 19001《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GB/T 31880《檢驗檢測機構誠信基本要求》GB/T 2702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0《合格評定 各類檢驗機構能力的通用要求》GB19489 《實驗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T 22576《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要求》JJF1001 《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
七、資質認定證書如何注銷?
注銷撤銷 認證證書的注銷是企業自愿放棄認證證書,并由認證委員會履行手續的行為。有關法規規定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認證委員會應當注銷認證證書持有者的認證證書,責令停止使用認證標志:①認證標準變更,企業認為難以達到標準,不再申請認證;②認證證書有效期屆滿,屆滿前3個月內證書持有者未提出重新認證申請。
八、資質認定現場評審流程?
1 申請材料。按有關實驗室認定方面的規定要求填寫《實驗室資質認定申請書》及相關材料并上交到上級有關部門,由審核材料的工作者對上報材料進行第一次文審,然后安排評審專家組,由組長對上報材料進行第二次審核。
2 提供信息。配合擬派出的評審人員對實驗室提前要掌握的相關信息,對現場評審前的具體準備事項進行交流和溝通,同時還應該包括需要注意的地方和銜接的要求,在此過程中要對涉及的事項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補充,為現場評審打好基礎,從而進入最好的評審狀態。
3 資料的整理。現場評審的關鍵是評審實驗室的檢驗能力,因此,在開展現場評審具體工作以前,務必要提前做好資料的收集和歸類工作,相關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也要做好準備,包括業績檔案和質量,關鍵人員的任命及各崗位的職責,是保證現場評審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也是在短時間內獲得最佳評審效果的關鍵因素。
4 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內部審核是進行現場評審工作之前最重要的工作。一定要以內部審核為基本保證,由職位最高的領導者的組織而開展管理評審。通過對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和檢測活動的現狀進行評審,尋求改進的機會,以確保質量方針、目標、質量管理體系和檢測活動的持續適用和有效,以滿足社會和客戶的期望,提高競爭發展能力。
5 儀器設備的計量檢定與校準。實驗室要設有專職設備管理人員,對設備的臺帳、檔案、檢定/校準、使用及維護等進行管理。
(1)每一年都要制定一個檢定或者是校準工作的計劃表,主要是對使用頻繁、性能較不穩定的儀器設備進行定期核查的計劃。強制檢定設備嚴格按照檢定周期進行檢定,自校設備也可參考類似設備檢定周期進行,或者按照設備的準確度、使用頻次及使用環境條件來確定校準周期。
(2)實驗室里面一切儀器設備、標準物質都要有明顯的標識來表現其狀態,合格狀態用綠色表示,準用狀態用黃色表示,停用狀態用紅色表示。
(3)為各種儀器和設備編制檔案,其中要詳細記錄與儀器相關的一切信息;
(4)編制儀器設備的檢定計劃或者是周期表,包括設備名稱、規格型號、檢定日期、檢定周期、檢定狀態、校準日期等信息,并將檢定證書或校準證書放置在一同裝入儀器設備檔案。
6 檔案管理。要構建一套人員的技術檔案,還要建立一套儀器設備檔案,做到大型設備一臺一檔;檢測報告及相關記錄歸檔管理。按年度編制檢測報告登記表。申請書中涉及到的標準必須是最新的現行有效版本,必要時需到技術監督局做標準查新工作,在現行有效標準上蓋“受控”章,在作廢標準上加蓋“作廢”章。
7 確定重要崗位人員與職責。人是質量管理體系的重中之重。實驗室內的各類工作人員的職位和人數的安排要合理分配。分配好技術負責人選和質量方面的負責人、內審員、監督員、設備員、樣品員等關鍵人員,并有相關任命文件。其中容易混淆的是授權簽字人的任命問題,實驗室無權授權本單位的授權簽字人,而是由實驗室在申請書中申請,由評審專家組審核通過,技術監督局授權該單位的授權簽字人。
九、礦產資質認定標準?
? ? ? ?礦產資源儲量必須依照本辦法的規定進行評審、認定:
(一)申請供礦山建設設計使用的采礦權或取水許可證依據的礦產資源儲量;
(二)探礦權人或者采礦權人在轉讓探礦權或者采礦權時應核實的礦產資源儲量;
(三)以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公開發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籌資、融資時依據的礦產資源儲量;
(四)停辦或關閉礦山時提交的尚未采盡的和注銷的礦產資源儲量;
(五)礦區內的礦產資源儲量發生重大變化,需要重新評審認定的礦產資源儲量;
(六)國土資源部認為應予評審、認定的其他情形的礦產資源儲量。
十、管網清淤資質在哪里認定?
管網清淤資質在建委辦理《市政養護維修工程專業承包企業資質》或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企業資質》。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