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劑標準
一、土壤改良劑標準
土壤改良劑包括微生枯老桐物接種劑、復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無機肥這3種,微生物接種劑的含擾標準為GB20287-2006,復合微生物肥料的標準為NY/T798-2004,生物無機肥的標準為NY884-2012,分別可以在國家食品沒坦伙伴網上查出。
二、哪個廠家抗重茬土壤改良劑好
鄭
州
萬
畝
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公司是專業從事皮吵重茬劑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生物科技公司。
萬 畝 康 。。 重茬 劑是由中國農科院、中國土壤研究院和中國生物工程學院,根據中國當前的農業現狀而研發的特效抗重茬、土壤修復劑。已申請國燃首侍家專利。
萬畝康重茬劑是由微生物代謝物、光合超體碳素和蜂子素為核心技術,以高活性腐植酸為載體,并絡合我國土壤中最缺的硼、鋅芹枯元素,采用高濃度雙螯合技術生產而成。從作物營養失調、病菌量大、土壤積毒這三大重茬障礙入手,全方位解決重茬問題。對作物的爛根、死棵、僵苗、生長發育不良、產量低、品質差等現象有特效。使用起來簡單方便,可以和絕大多數農藥、肥料、殺菌劑混用,純生物制劑
三、土壤改良劑有用嗎
當然御虛有用,他可以改良土壤的肥力性能,包括增加土壤中植物需要的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通透性和保水漏輪保肥性能,改良土壤的化學性能,如調解土壤的pH,提高一些養分返拆信的有效性。
1、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可虧渣稿增強植株光合作用能力,促進光合產物定向運輸。提高產量20-30%。果實美觀,色澤亮麗,糖及維生素含量增加。
2、改良土壤、促根發達:提高土壤pH值;改良酸化土壤、板結土壤和鹽漬化土壤;活化土梁扮壤養分,釋放土壤肥力。促使土壤團粒結構增加5%--30%,土壤孔隙度和透氣度增加10%,優化根系生長環境,促使根系發達。
3、藥肥雙效,抑菌抗病:能加快土壤有益微生物繁殖銷孝,抑制病害微生物活動,增強作物抗逆性。對西紅柿、辣椒等的臍腐病有明顯的防治效果;降低猝倒病、枯萎病、根結線蟲等危害。
4、節省開支,造福百姓:能減少化肥、復合肥用量10-30%,減少農藥用量30%,節省肥料農藥投入。
四、土壤改良劑有用嗎
土壤改良劑兆慎散有用。土壤改良劑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促進作物養分的吸收,還具有保墑和增溫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墑情,增加孝絕耕層地溫,使作物生育期提前,同時還能防止水土流水,抑制土壤次生鹽漬族氏化,提高沙荒地的開發利用。
五、鹽堿地改良技術:改善土壤土質的法寶_鹽堿地土壤改良方案
鹽堿地改良利用技術的發展,對我國尤其是內陸干旱農業灌區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土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展望土壤鹽堿化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全世界鹽漬土面積約10億公頃;我國鹽漬土面積約3460萬公頃,耕地鹽堿化760萬公頃,近1/5耕地發生鹽堿化,其中原生鹽化型、次生鹽化型和各種堿化型分布分別占總面積的52%、40%和8%。新疆鹽堿化耕地約133.33萬公頃,近1/3耕地鹽堿化,其中80%以上為土壤次生鹽堿化。新疆除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區和塔城部分地區土壤鹽堿化較輕之外,其他地區土壤均有不同程度鹽堿化,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區最為嚴重,一些耕地由于次生鹽堿化加重而被迫成為棄耕地。鹽堿危害造成大量中、低產田和農民貧困,使大面積土壤資源難以利用。
數碼技術在鹽生境根系微生態研究中應用
項目簡介:該課題組創立了根系圖像信息研究系統,并對其應用條件進行了探索;利用高分辨率(800萬像素)數碼相機、電子計算機、彩色圖像處理軟件以及根系培養裝置等有機組合,建立了根系生長動態可視化、信息化、無損監測實驗平臺,測定誤差均小于3%,并對使用過程中有關的影響因素及其解決辦法進行了實驗探索,達到了實用化的程度;該課題組開展了NaCl鹽脅迫條件下根系動態監測的研究,對蘇柳根系的鹽脅迫動態響應(包括根長、根徑、表面積、發根量以及新梢生長量等)進行了測定分析,基本摸清了根系的脅變規律;對天津市鹽堿地的利用現狀以及30年來的研究歷程進行了調查考證分析,為有關鹽堿地的研究和開發利用提供了詳實資料。
海泡石改良鹽堿地應用技術研究
項目簡介:該課題組利用海泡石改良鹽堿地經三年示范在不同農作物均取得了明顯的增產效果梁虛,而且方法簡便,成本較低,易于農民接受。從長遠看,不僅為唐山市海泡石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辟了途徑,而且能改良土壤,減少環境污染,可謂一舉多得。因此,利用海泡石進行鹽堿地的改良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該項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可以在環渤海的遼寧、唐山、天津、山東等同類型鹽堿地應用。
沿黃低洼鹽堿地池橡穗燃溏綜合漁業技術
項目簡介:該項技術是采取挖塘抬田的方法,把漁業利用與改堿種植結合起來,使水、土都獲得有效利用,并采取加注淡水,增施有機肥,施用中性和酸性化肥等調節水質的排鹽降堿方法,改善水質環境,提高魚產量;開展池塘與臺田綜合開發利用,推廣魚-畜,魚-農-草,魚-農-果等綜合開發利用模式。該技術在陜西沿黃、渭河灘推廣池塘面積15000畝,配套臺田5000畝,平均畝產魚達600公斤,畝綜合效益1000元以上。采用該技術開發利用沿黃低洼鹽堿地,可為社會提供鮮活商品魚、生豬、果品,改善人民生活,又可改善生態環境,利用國土資源,安排項目區剩余勞動力,并為沿黃大農業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促進沿黃地區漁業經濟的發展。
重鹽堿地改良
項目簡介:巴州二十九團場地處重鹽堿地區。開墾前1米土層全鹽量一般在3%以上,高的達10%,屬于硫酸鹽氯化物鹽土,地下水礦化度一般在50-100克/升。該團場廣大職工經過20多年的生產和科學實驗,逐步摸索了一套治理重枯漬土的辦法:(1)開挖排堿渠道,建立排水網。自使用以來共清挖排渠500多千米,土方量300多萬m3。使全團渠道成網,灌排暢通。在大面積種植水稻情況下,實行合理灌溉,地下水仍控制在1.5米以下,每年排出地下水185萬m3,防止了大面積返鹽。(2)改建條田。將族悉建場初期1000米長,500米寬,排水間距500米,近600畝的大條田,改建為每個條田只有150畝左右,排水問距100-120米寬。(3)平整地土,采取條田大平,播前小平,小塊細平,種水稻的格田里高差小超過3-5厘米,從而保證上水一致,脫鹽均勻。(4)種稻洗鹽,實行水旱輪作。通過種植水稻,可使1米土層含鹽量由原來的2%降到0.8%左右。種稻洗鹽可使水稻保苗95%以上,配合相應的農業技術措施,水稻單產可達300多千克左右。實行水旱輪作,尤其通過種稻淡化作物根系層,提高稻后旱作保苗率20%-30%,增產30%-40%。(5)增施有機肥。除種植苜蓿外,每年還積肥造肥,1億多千克,水稻田畝施2000多千克基肥,增加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
利用淺井-深溝體系綜合治理旱澇堿咸
項目簡介:(1)建立淺井深溝體系。從利用咸水,擴大抗旱水源入手,建市一個能夠統一調度大氣降水、地面水、土壤水、地下水,調節控制水位、水量和能灌能排能蓄的地下水庫,結合農業措施,把鹽堿地改造成高產穩產農田。(2)總結了咸水灌溉中水鹽運動的一些規律,提出咸水灌溉技術和土壤鹽分預測預報的方法。取得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耐鹽指標。(3)通過秋冬壓鹽,春季抽咸排咸,降低潛水位達2米左右,大大抑制土壤返鹽過程。雨季控制水位在2-2.5米,達到防澇防托目的,并在自然脫鹽基礎上,用升排加速脫鹽過程,使實驗區非鹽化土壤由占耕地總面積的17%提高到72%,平均每畝鹽儲量由9.25噸下降為6.62噸。(4)通過合理抽成換淡,地下水出現明顯淡化趨勢,弄清成水淡化因素(土體脫鹽強度、潛水降深、引滲淡化程度、承壓咸水的礦化度)及其間相互關系,初步掌握水質變化的規律,提出咸水水質各項指標及動態變化,為加速咸水淡化和預測預報水質對土壤及作物的影響,以及采取相應措施提供一定依據。完成實驗區改變農業生產基本條件的農田基本建設,初步實現大地園田化;旱澇堿咸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在井排溝排綜合作用下,連續降雨400-500毫米也不致發生澇害;鹽堿地面積由1974年占耕地、83%降到1976年的28%,通過抽成換淡,地下咸水開始淡化,上部潛水礦化度下降1克/升以上的井,占總數的60%。綜合治理區的農業生產有較大程度的增長,3年累計凈增糧食104.75萬千克,棉花3.5萬千克。
鹽堿地土壤改良劑生產技術
項目簡介:國內外鹽堿地改良一般采用的辦法有:水利技術,即以水壓鹽;化學改良;生物改良,即秸稈還田;利用鹽生植物降鹽,抑制蒸騰。該項目利用海洋生物材料制備鹽堿地土壤改良劑,通過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微生物生態結構,增強作物抗鹽能力,以達到改良鹽堿地土壤,提高低度鹽堿地(含鹽量2g/kg以下)作物產量,提高中、高度鹽堿地(含鹽量2g/kg以上)植物成活率及生長速率,對抑制土壤鹽堿化,解決中國土地資源短缺,促進鹽堿地區經濟發展,以及保護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意義。
沸石對鹽堿地增產效果及機理的研究
成果簡介:該項研究課題是依照遼寧省科委1990年下達的計劃重點科研項目進行的。沸石是一種具有獨特的內部結構和結晶化學性質的礦物,具有較強的離子代換量和良好的選擇性、吸附性,沸石用于農業土壤改良劑。試驗結果表明,施沸石后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的結構都有明顯的改善,土壤的含鹽量,特別是Na離子的含量,由于沸石的吸附明顯降低。在不同低產鹽堿土條件下,田間試驗玉米最高增產58%;棉花增產15.5%-51.8%。向日葵增產21.96%,三年內應用沸石面積12600畝,共計增收3713萬元,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鹽堿地地下水南美白對蝦優質苗種培育及健康養殖技術
項目簡介:該項目結合“上農下漁”治理鹽漬地的實踐經驗,利用鹽堿地池塘滲水和地下鹵水進行南美白對蝦苗種培育和養殖,有效隔斷了海水對蝦病毒的水平傳播,培育和放養無病毒感染的健康蝦苗。同時,采取全程投喂全價優質配合餌料,杜絕病原生物餌料(蛤、蟹類等)入池,利用生物技術調控水質、實現南美白對蝦的無病毒健康養殖。該項目將信息技術與鹽堿地地下水南美白對蝦苗種培育和健康養殖技術匹配集成,開發了南美白對蝦養殖專家系統、投飼決策支持系統、南美白對蝦蝦病診斷與防治系統。以鹽堿水質改良調控為核心,將專家系統與池水鹽度調控及離子調節儀、增氧機、水質測試儀、自動投喂機、病毒防治技術等系列養殖工程技術集成配套,形成高層次多功能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推廣平臺和技術體系,使該優良蝦種在中國鹽堿地地區大規模養殖成功并實現產業化。該項技術已在山東、江蘇、河北、遼寧和天津等省市推廣應用,累計推廣對蝦育苗水體23700立方米,育出蝦苗19.3億尾;推廣對蝦養殖面積30多萬畝,產蝦54450噸,每畝純增收益2074.5元。
鹽堿地綜合治理與合理開發利用研究
項目簡介:該項目首次將致酸鋁離子引入蘇打鹽堿土改良中來、通過大量的實驗室改良機理研究和十余年的盆栽、田間試驗、篩選出了鋁離子改良劑,并明確了該改良劑對蘇打鹽堿土的改良機理,提出了以鋁離子改良劑利用改良綜合技術模式;以蘇打堿斑為主攻目標,提出了鹽堿土旱田改良利用綜合技術模式;通過對吉林省西部鹽堿土農業利用適宜性評價,提出了蘇打鹽堿土農業利用的方向,為吉林省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項目的特點:該研究以理論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先進性和適用性相結合,試驗研究與示范推廣相結合,研制出的以鋁離子改良劑施用為核心技術內容的蘇打鹽堿土改良利用配套技術,具有理論依據充分、技術成熟、符合生產實際、成本低、見效快、效果穩定、宜于推廣等特點。特別是對于重度蘇打鹽堿土的改良效果尤為顯著。
流沙地、鹽堿地大面積引洪灌溉恢復紅柳技術研究
項目簡介:紅柳,也叫檉柳,是新疆一種主要荒漠樹種,對荒漠平原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穩定作用。
該項研究,在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新疆南部伽師、策勒、皮山、于田、皮山等縣的重鹽堿地、流沙地開展了試驗。該項試驗以洪水為灌溉水源,化害為利,使試區植被覆蓋度達60%以上,流沙被基本固定,大面積紅柳林的吸鹽、泌鹽和生物排水作用,減輕了土壤鹽堿危害,提高了土地生產力。在3年試驗期,恢復紅柳27萬畝,招過指標17萬畝;通過5年的推廣,恢復紅柳林70萬畝。試驗期投入20萬元,每畝投入不到1元,大面積推廣,加上基建投資,每畝成本仍低于10元。成林后的紅柳僅薪材產值在300元以上,投入產出比在1:30以上。自治區主要領導同志批示:這是為南疆人民辦的一件大好事。在試驗推廣期間,研究人員對20萬人次進行了宣傳,將技術真正交給了群眾。
苦咸水栽培食用菌新技術
項目簡介:該項目為了充分開發利用苦咸水地區大量閑置的鹽堿地和地下淺層苦咸水資源,解決了鹽堿地苦咸水不能栽培食用菌的技術問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雞腿菇、平菇、草菇、姬菇和杏鮑菇從菌種選育、培養料配制、出菇場所選用、出菇和出菇管理都進行了反復試驗和較大面積的示范,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利用鹽堿地苦咸水栽培食用菌的較成熟的技術和工藝路線,取得了顯著的技術成果。同時,該項目確定了苦咸水栽培食用菌土壤含鹽量和苦咸水礦化度的適宜指標范圍。
綠色生物降解材料助力北京奧運會
北京奧組委有關負責人表示,2008年奧運會將廣泛采用生物降解材料,為“綠色奧運”助力。
據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副部長王淑賢和餐飲處處長抗易介紹,奧運會舉辦期間,在集中用餐的地點將有選擇地使用生物降解塑料餐具;在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場所,將全部使用生物降解塑料餐具;所有的垃圾袋都要使用生物分解塑料制品。
這兩位官員還表示,奧運村公寓外裝和室內裝修所用材料也將按照國家環保標準甚至高于國家標準進行選擇,玻璃為節能產品,外墻采用了具有保溫功能的節能裝飾板。
專家認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期間將產生1萬噸以上垃圾,包括4%不可回收的塑料垃圾,這將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負擔。而綠色生物降解塑料可在自然條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是目前普通塑料的最佳替代材料。他們希望生物降解材料在北京奧運會的餐飲、住宿、辦公等方面得到推廣應用,舉辦一屆成功的綠色奧運會。
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運動員居住的奧運村中將使用800多萬綠色生物可降解塑料袋。
奧組委奧運村部王淑賢副部長向外界透露,就奧運村采購可降解的垃圾袋、洗衣袋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有關事宜,奧運村部和奧科委辦公室正在積極協調,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
王淑賢副部長說,在奧運會期間,不僅是奧運村中使用的40萬只黑色垃圾桶塑料袋、750萬只放在運動員房內的白色塑料袋和20萬只醫用黃色塑料袋都將為可降解材料制成,而且他們還對奧運村內商業服務區的企業提出了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的要求。此外,有關的奧運紀念品的包裝袋也將使用環保材料。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王榮彬指出,目前本市僅超市塑料袋的每天消耗量就達到5噸,而且每年還呈快速增長趨勢,白色污染日益嚴重。同時,據專家預計,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將產生10000噸以上垃圾,其中就包括4%也就是400噸不可回收的塑料垃圾。這些垃圾的存在,不僅對本市環境是一大負荷,也會影響到奧運期間垃圾的處理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效果。奧組委和市科委希望通過奧運的示范應用,向市民推廣和介紹綠色生物材料的使用,從而對解決白色污染起到作用。
知名環境化學專家董金獅認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使用的降解塑料產品,在強調易降解的同時,也在強調易回收。目前國際上普遍將易回收作為環保的首要要求,回收也成為廢棄物的首要環保處理方式。
“降解塑料在明年北京奧運會上大量被采用,必將對全民的環保教育和培養全社會使用降解塑料產品的習慣大有幫助,也能對應用客戶使用降解塑料產生積極意義。”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云宣說。
資料鏈接:何為生物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英文縮寫為“BDP”,全稱biodegradableplastics,指廢棄后可以在堆肥條件下被微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水等小分子的一類塑料。這類材料最初的意圖是解決石油基塑料多數無法在自然環境下消解的問題。
普通塑料由石油提煉研制而成,雖然價格低廉且容易加工,但它的弊端也逐漸引起人們的警覺:首先,使用廢棄后的塑料必須依賴高代價的工業回收才能重新變成石油加以利用;其次,全球產生的幾千萬噸廢塑料使填埋場不堪負重,如果焚燒的話又會產生大氣污染;另外,破碎后的塑料常常無法收集,長期混雜在土壤中造成肥力下降;最后,石油價格逐年上漲和全球能源危機讓生產廠商開始放眼新的替代品,是否能從可再生資源中提取某種物質制成塑料呢?
其實答案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有了。“生物降解塑料”在1980年末由歐美國家提出,后來逐漸為澳大利亞、日本、中國等亞太國家所接受。目前,美國Natureworks公司從玉米、大豆中提取聚乳酸(PLA),日本昭和電工、三菱化學利用琥珀酸來做塑料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且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認可,在歐美、日韓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些塑料產品,源于自然,回歸自然,無需工業回收就能自己分解,既大大降低了石油消耗,也省去了回收帶來的種種困難和環境污染。
我國從事生物降解塑料生產技術研究有十余年時間,其中清華大學、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中科院微生物所等機構已經和企業合作進行了生產,而且核心技術并不比國外公司差。
PBS生物降解塑料亟待擴產
生物降解塑料產業在經歷了行業發展初始階段的陣痛后發展迅猛,生產企業已開始從生產階段、初步銷售階段、應用推廣階段進入到盈利階段。近日,鑫富藥業年產3000噸的全生物降解新材料(PBS)集成工藝及成套生產線項目完成生產設備安裝調試工作,進入試生產階段。PBS的推廣應用將進一步豐富生物降解塑料的應用,增加下游生產廠家的選擇,促進整個生物降解塑料行業的發展。
PBS技術已成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淀粉添加型降解塑料曾風靡全國,但由于降解不完全和產品價格高等問題,并未得到市場認可,數十家企業陸續轉停產,造成嚴重的投資浪費。此后,中國降解塑料產業開始向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轉型。
雖然現在市場上品種眾多,但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性能依然難以完全滿足消費者需求。每種材料本身的機械和加工性能只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性,綜合性能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這成為制約其市場應用和推廣的瓶頸之一。
除醫用及高附加值材料外,目前對環境負荷較大的一次性包裝膜垃圾袋、餐飲具、地膜等大宗產品市場生物降解塑料的用量并不大。
從當前的應用研究來看,國內用PBS制成的一次性餐盒、購物袋、包裝膜已沒有問題。此外,PBS不需回收,埋在垃圾堆里3個月就可完全降解,解決了白色污染的問題。據了解,除國內的鑫富藥業外,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三菱化學和昭和高分子公司開始了PBS工業化生產,規模在1萬噸左右。不過與國內的一步聚合法不同,日本PBS的生產采用的是擴鏈法。
有待擴產
“PBS將豐富生物降解塑料的應用,增加下游生產廠家的選擇,促進整個生物降解塑料行業的發展。”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云宣表示,近年來,我國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發展很快,在經歷了行業發展初始階段的陣痛后,生物降解塑料生產企業已經開始從生產階段、初步銷售階段、應用推廣階段進入到盈利階段。“但是產品的供應不足阻礙了產業下游的開發和推廣應用。”
據了解,2005年生物降解塑料生產企業約30家,生產能力6萬噸/年,實際生產約3萬噸/年。國內市場需求約5萬噸/年。日前,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透露,目前我國生物降解塑料生產企業已經達到200多家,2010年我國生物降解塑料產能將達到25萬噸左右。
此外,來自歐洲生物塑料協會的資料顯示,2003年歐盟可生物降解產品的消費量為2.5萬-3萬噸,預計2010年生物降解塑料的用量會達到50萬-100萬噸。
“但目前國內包括PBS、PLA、PHA在內的多種生物降解塑料的總產量也不過幾萬噸。”翁云宣說,原料緊張必然影響下游的開發推廣應用。此外,翁云宣表示,近幾年我國消費者的健康消費意識有明顯提高,“生物降解制品日漸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仍需支持
不過與普通聚乙烯塑料相比,PBS的價格還是相對較高,這意味著成本問題將繼續影響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的發展。季君暉說:“有調查顯示,與現有塑料產品相比,PBS成本增加不超過20%,消費者就可以接受,如果超過30%,可能就會有一些阻礙。”
PBS的主要原材料是丁二酸丁二醇,目前,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研究用非糧食作物如秸稈、玉米芯等制備丁二酸丁二醇。季君暉說,發酵法制備原材料的技術正在中試,水解法制備原材料已經中試成功。“這些技術產業化后將降低PBS的價格。”
“其實,國內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水平并不比國外差,但消費能力不同導致在應用上存在差距。”季君暉說,國外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強,因此,推廣生物降解塑料比國內更容易。
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生物降解塑料的應用和推廣。2004年,全國人大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草案)》和《固廢法(修訂)》,鼓勵再生生物質能的利用和降解塑料的推廣應用;2005年,國家發改委第40號文件明確鼓勵生物降解塑料的使用和推廣;2006年,國家發改委啟動關于推廣生物質生物降解材料發展的專項基金項目;2007年1月1日實施的《降解塑料的定義、分類、標識和降解性能要求》得到了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國的互認,為我國企業出口產品提供了便利。
“不過,我國還缺乏相應的強制性推廣措施。”翁云宣表示,目前國外已經有相關法律法規強制一些小型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可降解材料。翁云宣建議國內也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制推廣應用可降解材料。適當限制甚至分期分批禁止某些傳統塑料制作的一次性非降解包裝產品,如一次性垃圾袋、購物袋、日用品外包裝、一次性快餐具、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食品包裝容器、一次性食品包裝膜、一次性工業包裝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