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是如何修復、改良土壤的方法
一、微生物菌是如何修復、改良土壤的方法
大多數種植者是在施肥方面還是沒有轉變觀念,認為多施化肥作物就長得好,有機肥、微生物菌肥用量少甚至不用。由于長期使用化學肥料,我們的土壤已經不再“健康”,土壤性狀惡化, 土壤板結、酸化、鹽漬化、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并直接導致了土壤貧瘠、地力衰竭等,一些土傳病害如草莓根腐病、柑橘根腐病、半夏猝倒病、番茄青枯病等發生普遍,使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甚至絕產。
在土壤生態如此惡劣的形勢下,一定要少用或者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多用微生物菌肥——奧農樂、有機肥。奧農樂微生物戚枝缺菌肥中含有20味中草藥、8中有益微生物菌、海藻酸、麥飯石,對于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奧農樂——微生物菌肥為何能使土壤“藥到病除,恢復健康”?
1、首先,微生物菌是土壤的“造就師”。
奧農樂中含有枯草芽孢桿菌、放線菌、蘇云金芽孢桿菌等8種有益微生物菌,活性高,各菌種間功能互補,施入土壤中持效期長。微生物菌通過代謝過程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以及分泌的有機酸等酸性物質,促進土壤中微量元素的釋放及螯合,有效打破土壤板結,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并能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促進有機質、腐殖酸和腐殖質的生成。
2、微生物菌是土壤的“養分轉化師”。
微生物在土壤中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很高辯多種植戶反應為什么施入的化肥量逐年增加,但是產量沒見增加,這是為什么呢?大量的使用化學肥料,破壞了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環境,肥料在土壤中長期積累、殘存、得不到有效分解和營養轉化。而施入奧農樂微生物菌肥,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夠活化土壤有機與無機養分,將土壤中難以利用的有機物分解,釋放養分供作物吸收利用,增加養分的利用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奧農樂中含有的多糖、氨基酸、海藻酸、Zn、Ca等中微量元素可以為作物補充營養物質,增加葉綠素含量,增強植株長勢,達到營養復壯、提質增效的效果。
3、微生物菌是土壤的“清潔師”搭冊、“治療師”
微生物在其繁殖和代謝過程中,可以降解土壤中殘留的化肥、農藥、重金屬和其他污染物等,在其理化反應中對上述污染物質進行分解、轉化、固定、轉移以及新的無害化合成,把他們分解成低害甚至無害的物質,降低土壤污染的程度。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例如抗生性微生物,它們能夠分泌抗生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這樣就可以防治和減少土壤中土傳微生物對作物的危害,對土壤進行“解毒”和“保健”,調控和維護土壤的健康質量,提高作物品質和產量。
總之,要想作物長得好,改良、修復土壤是必經途徑,土好了,作物根自然長得好、作物就健壯了,生產出產量高、品質好的農產品。
二、礦山修復土壤改良的措施有哪些?
(1)異地取土措施:在不破壞異地土壤的前提下,取適量土壤,移至礦山受損嚴重梁宴的部位,在土壤上種芹汪植植物,通過植物的吸收、揮發、根濾、降解、穩定等作用嫌渣仔對受損土壤進行修復。(2)廢棄地改造措施進行表土改造之前,設法灌注泥漿,使其包裹廢渣,然后再鋪一層粘土壓實,造成一個人工隔水層,減少地面水下滲,防止廢渣中劇毒元素的釋放。(3)土壤增肥改良措施:添加有效物質,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得到改良,從而縮短植被演替過程,加快礦山廢棄地的生態重建。
三、三年級科學,要改良貧瘠的土壤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改良方法:一是重施有機讓圓清肥料。施入的有機肥料易于形成腐殖質,從而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發送土壤結構及耕性。一般每年每畝施有機肥15-20噸,3-4年即可行成良好的菜田。二是壓砂降低粘性。有條件的情況下,每畝地施入河砂土20-30噸,連續兩年,配合施有機肥料,可使粘重土壤得到改良。
2、改良方法:一是增施有機肥料,促進有機質含量的提高。腔衡改良鹽堿土的最基本方法是切斷表土與底土的毛細管的聯系。可使有機肥料轉化成的腐殖質,促使表土形成團粒結構,起到壓鹽的作用所以深耕結合大量施入有機肥料是有效措施。二是農業生物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種植耐堿作物與綠肥。三是化學改良措施,主要是使用土壤改良劑。
3、改良方法:大量施用有機肥料。這是改良砂質土壤的最有效方法即把各種廄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時翻入土中,由于有機質的緩沖作用,可以適當多施可溶性化學肥料,尤其是銨態氮肥和磷肥能夠保存在土中不流失。
擴展資料
土壤貧瘠化又稱土壤退化。土壤環境以及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劣化的坦前綜合表征,如表現出有機質含量下降,營養元素虧缺,土壤結構破壞,土壤被侵蝕,土層變薄,土壤板結,土壤發生酸化、堿化、沙化等。在這些表征中,有機質含量的下降可以作為土壤退化的一項重要標志,其與土壤的許多屬性是相關聯。
參考資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土壤改良
四、防治土壤污染的有效措施.請問什么是“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1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方法。土壤污染物質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被凈化。蚯蚓是一種能提高土壤自凈能力的動物,利用它還能處理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棄物以及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因此,蚯蚓被人們譽為“生態學的大力士”和“凈化器”等。積極推廣使用農藥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劑,以減少農藥殘留量。利用植物吸收去除污染:嚴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種某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纖維作物等,也可種植一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屬能力強的植物,如羊齒類鐵角蕨屬植物對土壤重金屬有較強的吸收聚集能力,對鎘的吸收率可達到10%,連續種植多年則能有效降低土壤含鎘量。
2
污染土壤治理的化學方法。對于重金屬輕度污染的土壤,使用化學改良劑可使重金屬轉為難溶性物質,減少植物對它們的吸收。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使鎘、鋅、銅、汞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淀,從而降低它們在土壤中的濃度,減少對植物的危害。對于硝態氮積累過多并已流入地下水體的土壤,一則大幅度減少氮肥施用量,二則配施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等化學抑制劑,以控制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大量累積。
3
增施有機肥料。增施有機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特別是土壤膠體性質,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凈化能力。受到陸凱塵重金屬和農藥污染的土壤,增施有機肥料可增加土壤膠體對其的吸附能力,同時土壤腐殖質可絡合污染物質,顯著提高土壤鈍化污染物的能力,從而減弱其對植物的毒害。
4
調控土壤氧化還原條件。調節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重金屬變價元素在土壤中的行為,能使某些重金屬污染物轉化為難溶態沉淀物,控制其遷移和轉化,從而降低污染物危害程度。調節土壤氧化還原電位即Eh值,主要通過調節土壤水、氣比例來實現。在生產實踐中往往通過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來實施,如水田淹灌,Eh值可降至160mv時,許多重金屬都可生成難溶性的硫化物而降低其毒性。
5
改變輪作制度。改變耕作制度會引起土壤條件的變化,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據研究,實行水旱輪作是減輕和消除農藥污染的有效措施。如DDT、六六六農藥在棉田中的降解速度很慢,殘留量大,而棉田改水后,可大大加速DDT和六六六的降解。
6
換土和翻土。對于輕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換孫扒無污染的客土的方法。對于污染嚴重的土壤,可采取鏟除表土或換客土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優點是改良較徹底,適用于小面積改良。但對于大面積污染土壤早禪的改良,非常費事,難以推行。
7
實施針對性措施。對于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主要通過生物修復、使用石灰、增施有機肥、灌水調節土壤Eh、換客土等措施,降低或消除污染。對于有機污染物的防治,通過增施有機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劑、調控土壤pH和Eh等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從而消除污染。總之,按照“預防為主”的環保方針,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務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防止新的土壤污染;對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改良土壤,防止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