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織就立體化信息化防控網有什么意義?
“沒想到‘雪亮工程’能這么快抓到賊娃子,我們全家人都要給它點贊。”1月26日凌晨,四川省成都市蒲陽鎮團結社區村曉人家安置點譚某某家被盜一萬元。沒過幾天,此案告破,依靠的就是該小區剛安上的“雪亮工程”監控系統,因為它精準捕捉到了這起入室盜竊的畫面。
資源共享優勢日顯
作為在全國較早開展“雪亮工程”的城市之一,近年來,成都“雪亮工程”建設促進預測、預警、預防能力明顯增強,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過去5年,全市刑事立案數年均下降18.1%,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不斷提升,多部門參與帶來的系統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也日益顯現。
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主動擔當。據統計,2013年至2016年,成都市在社會治理領域共投入經費4.1億元。當地干部認為,將綜治工作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年度重點目標和政府財政預算,為推動社會治理工作的落實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級各部門聯動履責,每年簽訂綜治目標責任書,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將綜治工作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確保‘綜治沒有局外人’。”成都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成都,“雪亮工程”不僅在防控治安突出問題、防范重大案(事)件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保障作用,還在基層黨建、城鄉社會治理、服務民生、生態建設與保護、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和精準扶貧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去年夏季,“雪亮工程”的實時監控畫面就多次出現在公安指揮中心、環保監測中心、防汛抗旱指揮部的大屏幕上,從村務公開、民生服務到產業發展,“雪亮工程”的作用不斷被挖掘。
提升治理精細化水平
2017年5月2日晚,成都金堂縣轉龍鎮“雪亮工程”視頻監控室值班人員在進行例行輪回巡視時發現,一處獨立居民房人員進出情況異常,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就多次有形跡可疑的青年男子進出。次日晚,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轉龍鎮派出所立即組織警力迅速出擊,查明該處為吸毒窩點,并將其搗毀。
近年來,成都把“雪亮工程”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科技手段,將“雪亮工程”與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融為一體,將所屬網格監控視頻接入網格員手機終端。“現在,我們還被賦予了視頻巡查權限,讓眼睛更加雪亮。”轉龍鎮網格員小李信心滿滿。
針對農村地區技防短板,在1313個村完成“雪亮工程”建設,新增監控探頭13133個;在城市中心地區,建成合成作戰指揮中心,實現人車動態掌控、治安實時監控、交通智能管理、力量視頻調度……這些都是成都引入科技手段,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創新實踐,并正在建立并完善著一張“信息人防、隱形技防、顯形聯防、可視指揮”的立體化、信息化防控網。
同時,將遍布城鄉的視頻監控探頭變成“不眠不休”的“視頻網格員”,與走村入戶的“干部網格員”、火眼金睛的專職網格員和“眾目睽睽”的群眾網格員一起構成全方位發現、收集網格信息的4支生力軍,進一步提升了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
近年來,金水區按照中央、省委、市委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融入大鄭州,推進大交通,建設大花園,聚力大發展,開展大治理,全力打造高水平建設開放活力的幸福金水,努力實現區域特色更加鮮明、生活更加富足、城市更加美好、社會更加安寧。尤其是在大治理方面,積極構建“黨建引領、多方聯動、高效治理、綜合服務”的基于網格化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體系,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安全穩定有序的環境。
一、產生背景與發展脈絡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建設平安中國的重大方略和根本途徑,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1、破題解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誕生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始于2007年,思路來源于鄉里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中國傳統社會管理模式和國外社區現代管理模式的成功經驗,目標定位于探索基層治理模式的創新,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建立健全為民服務長效機制,促進基層和諧穩定。操作模式是在鄉鎮(街道)、社區(村)行政區劃不變的前提下,把鄉鎮(街道)劃分成若干個單元網格,通過整合基層各類組織資源,對應每個網格組建相應的管理服務團隊,全面承擔網格內聯系群眾、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決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等職責,并運用現代數字技術搭建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更為直接、高效的服務,提高社會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2、實踐探索――“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拓展
社會治理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探索、持續創新的過程。“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也不是永恒的“萬能鑰匙”。2012年開始,金水區在深化完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基礎上,創新設立了區矛盾糾紛調處指導服務中心、社會公共服務中心、應急聯動指揮中心、社會組織培育服務中心和社會輿情研判會辦中心,構建以“一網五中心”為核心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這些新的實踐,新的探索,在滿足群眾需求、化解基層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鞏固執政根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3、蝶變飛躍――基于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的構建
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加大改善的同時,群眾需求日趨多樣化、群眾訴求日趨多元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及云計算、大數據的發展,信息化手段日新月異,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帶來新的挑戰。與此對應的則是當前社會治理工作在資源整合、機制完善、協同聯動、信息應用上還是不夠有力,存在多系統、多平臺、碎片化、分散化的現象,沒有真正形成體系,導致基層有些問題不能及時發現、發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對此,金水區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要求,著力構建“黨建引領、多方聯動、高效治理、綜合服務”的基于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
二、理念目標和基本架構
1、治理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全面依法治國要求,以“最多跑一次”為核心,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相結合,努力讓群眾生活更幸福、社會發展更和諧、城市管理更有序。
2、總體目標。著力解決職能缺失、條塊分割、信息不匹配、群眾多頭跑等問題,增強社會治理工作的參與度、針對性、實效性,提高突發事件的預警預防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提高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3、基本架構。堅持以網格化為基礎、信息化為支撐、協同化為保障、實戰化為導向,構建“區―鎮(街道)―社區(村)―網格”四個層級的社會治理體系組織架構,通過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實現層級之間的雙向互動,暢通渠道、聯動處置、提高效能。
――區級層面,力爭實現三務分流、高效處置。在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指揮下,重點打造三大中心:即區行政審批辦證服務中心,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全部成建制進駐中心,由中心統一管理,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整合區政府投訴舉報平臺、社會治理綜合指揮平臺、區公共服務12345平臺、區“四個平臺”綜合指揮平臺、“智慧城管”平臺等五大平臺,集信息指揮、矛盾調解、訴訟服務于一體,打造面向基層、面向社會、面向群眾的公共服務平臺;區社會組織培育服務中心,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支撐、以社工為抓手,有效整合基層活動團體、志愿服務、共建共駐等社會資源,“三社聯動”開展社會服務。
――鎮(街道)層面,力爭實現大事不出島。以“一室四平臺”為載體,即設立綜合指揮室和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個功能性工作平臺,對鄉鎮(街道)和部門派駐機構承擔的職能相近、職責交叉和協作密切的機構和力量實行統一指揮、統籌管理,形成覆蓋鎮街、功能集成、工作協同的基層治理體系。綜合指揮室對社區(村)上報的信息以及鎮(街道)本級信息進行研判分析,對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下發任務指派,由四大功能性平臺聯動處理,對職權范圍外的上報區級平臺,做到治理信息化、服務實效化,力爭實現“大事不出島”。
――社區(村)層面,力爭實現小事不出村。圍繞群眾實際需求,在全區所有社區(村)設立基層便民服務站點,按照整合資源、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要求,普遍設置勞動保障、村鎮建設、就業創業、民生事務、綜合服務“5+X”辦事窗口,實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同時,依托便民服務站點,對專職網格員上報的信息進行梳理,職權范圍內的及時就地解決,職權范圍外的,上報至鎮(街道)層面,讓群眾“小事不出村”。
――網格層面,力爭實現信息采集全覆蓋。按照“立足綜治、著眼全局、服務中心”的要求,推進全科網格建設,充分發揮社會綜治信息采集、矛盾問題處理、基層社會穩控三大主要功能。對原有網格設置進行重新調整,以漁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城市小區為基本單位劃分網格,在外來人口居住區、工業園區、商業樓棟、漁業船隊等特殊區域建立特殊網格,實現全面覆蓋、有效覆蓋。每個網格設1名以上專職網格員,明確社工身份,納入社區管理,實行招聘、培訓、待遇、職責、考核“五統一”。建立網格走訪機制,專職網格員下沉到一線,常態化開展分類走訪、主題走訪、個性走訪,掌握民情,采集信息,現場處置相關問題,不能處置的第一時間上報至社區(村)。
三、主要做法
金水區構建基于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重點是在體制創新、力量整合、機制完善、部門聯動上求突破,著力形成“黨建引領、多方聯動、高效治理、綜合服務”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1、黨建引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作為黨委政府一號工程、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臺平安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實施辦法,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城市黨建、國企黨建、項目黨建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擴大新領域新業態黨組織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對社區干部重新定崗定責,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的區域性大黨建工作格局,為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打下堅實基礎。整頓提升軟弱渙散黨組織,全面消除經濟薄弱村,深化完善網格化管理、干部駐村走訪、黨員“雙角色雙爭優”等工作,織密基層組織之網,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統籌推進幸福社區、美麗鄉村、和美海島創建工作,建設一批“治安管理好、品質環境好、鄰里關系好、社區文化好、公共服務好”的“五好”型幸福社區、“景觀布局美、村容環境美、產業發展美、鄉風文明美、社會和諧美”的“五美”型美麗鄉村以及“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和美海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多方聯動,打破部門壁壘和信息孤島
縱向上構建“區―鎮(街道)―社區(村)―網格”四級社會治理體系組織架構。橫向上整合各部門力量,打造區級三大中心、鎮級四個平臺以及社區級便民服務中心,形成集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組織指揮網絡。同時,充分應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一個區級綜合指揮中心、成立一個大數據管理局、構建一個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整合N個專業條線信息化系統,打造具有金水特色的“1+1+1+N”智慧城市綜合指揮建設模式,實現分散信息化資源的統一訪問、互聯互通、數據匯聚展現及統計分析,橫向到邊打破部門壁壘,縱向到底打破層級阻隔,以大聯動發現原本發現不了的問題,以大聯動解決原本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縱向+橫向+數據”實現“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分級應用、統一指揮、處置高效”的目標。
3、高效治理,消除管理漏洞和風險隱患
深化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堅持立體設防、全民聯防、科技協防、以打促防和基礎固防,全面落實基礎管控“23個100%”頂格管控標準及“六項實名制登記工作”,創新推行“物業+治安管家”“紅藍馬甲”群防群治工作品牌,實現對核心治安要素的全程動態管控。今年以來有效警情下降17.6%,刑事發案下降49.5%。深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做大做強區矛盾糾紛調處指導中心,加強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委員會和老娘舅等調解力量建設,創新訴調對接等多調聯動機制,多元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今年以來,全區共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4941起,調處成功率為99.21%,其中中心辦理案件2230件,涉案金額18010.3萬元,51起人身傷亡糾紛全部調處成功,重大糾紛調成率和協議履行率達100%。全面推進網上信訪、精準信訪、陽光信訪、法治信訪“四個信訪”建設,狠抓初信初訪、積案化解、非訪治理,構建良好信訪生態。今年以來7件省級積案交辦件和10件省市掛牌督辦的重大不穩定問題全部化解銷號。深化“海上楓橋”升級版,建立“一船一員一站”海上救助模式、“聯席、聯勤、聯調、聯同”治安管控機制、“海上120醫療包船救助機制”、遠洋船員心理體檢常態化機制,全面提升海上治理能力。深入開展“鄉土人才”評定,推進漁農村文化禮堂全覆蓋,發展建立行業協會和聯誼會,探索建立“基層黨組織+群團組織+網格團隊+行業協會+自組織”的基層群眾自治模式,引導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4、綜合服務,增進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公布“最多跑一次”負面清單,創新一窗受理、即來即辦、網上申請、容缺受理、免費快遞送達等服務方式,除22大項25小項事項外,全部實現“最多跑一次”。推進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分設綜合受理、人民調解、勞動爭議、海事漁事、醫患糾紛、城市管理、職工權益保護、法律援助、物業及房屋質量、新居民權益保護等10個窗口,其中綜合受理和人民調解窗口承擔最后兜底職能,確保來訪群眾“最多跑一頭”,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解決。科學布局百姓幸福會所、鄰里中心,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社會組織運作、志愿者協同”的模式,滿足群眾多樣化服務需求。加強社會組織培育引導和專業社工隊伍建設,通過開展公益創投活動,運用專業社工方法開展基層黨建、社區自治、志愿服務、綜治調解、社區文化等工作,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目前全區社會組織共計324家,共有持證社工140名。做強網格專業服務團隊,整合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資源,針對基層群眾實際需求,開展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形成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務體系。
四、主要成效和經驗體會
從2007年初創“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到2017年探索基于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十年不斷的探索實踐、深化完善,金水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實現了由“單向管理”到“多元治理”、由“條塊分割”到“共建共治”、由“孤立零散”到“系統集成”、由“被動響應”到“主動預見”、由“短期整治”到“長效治理”的轉變,治理方式更加科學,治理手段更加多元,治理成效也更加明顯,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牢固了和諧穩定基礎,濃厚了共謀發展氛圍,提高了管理服務效率,務實了干部工作作風,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工作的“最后一納米”。同時,十年不斷的探索實踐、深化完善,也賦予了社會治理體系創新豐富的內涵,尤其是在圍繞社會治理三大元素――誰來治、治什么、怎么治方面創造了一定經驗。
1、創新社會治理主體,探索了“誰來治”的問題。現代治理是一種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行政模式。它強調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的共同作用,在相互依存的環境中分享公共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是一種以公共利益為目標的社會合作過程。金水基于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對黨委政府而言,就是從統治到掌舵的變化;對職能部門而言,就是從管理到服務的變化;對公民社會而言,就是從被動服從到主動參與的變化。無論是體系架構,還是平臺搭建;無論是部門整合,還是機制完善;無論是矛盾調解,還是治安防控;無論是信息采集,還是問題處置,整個體系各個層面每個環節都體現著“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與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具有高度一致性。
2、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探索了“治什么”的問題。傳統社會管理模式的突出特點是“管控為主”,為了便于自身管理和控制,整個社會運轉都由政府主導推動,公共服務的提供內容與方式,往往由政府單方面決定,單方面實施,群眾只能被動接受,其真實需求較少得到回應,獲得感不強。金水基于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實現了治理理念由“管控為主”向“服務為主”轉變,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了民生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圍繞逐步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與手段,主動回應和滿足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這與十九大報告強調的“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具有高度一致性。
3、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探索了“怎么治”的問題。問題和矛盾的多發性、多樣性,必然要求治理方式的多元化、高效化。傳統的管理流程習慣于自上而下式的層層管理,往往因為職責不清、機制不全、考核不嚴,出現簡單化、表面化的傾向,導致基層情況不明、信息不對稱、管理服務效率不高等問題的產生。金水基于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依托“網格”這一神經末梢的“敏感效應”,借助信息技術搭建的綜合性平臺,通過整合條塊資源、服務團隊資源、社會資源,建立完善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分流交辦―督查反饋―考核評定等全流程的工作機制,實現了基層問題和訴求“自下而上”及時準確高效地傳遞、掌握、處置,使社會治理關口前移,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后救急轉向源頭治理,這與十九大報告強調的“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具有高度一致性。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一個永恒的時代命題,事關群眾民生福祉,事關基層和諧穩定,事關社會長治久安。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金水基于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必將不斷向前發展,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