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濾網是怎么做出來的?(過濾網的制作方法)
一、拼圖是怎么做出來的?
很容易制作的使用電腦ps(Photoshop)圖片不需要的部分使用橡皮擦去一些(使用第一款橡皮就行,不透明降低50%)
二、白金是怎么做出來的?
鉑(Platinum)是一種化學元素,俗稱白金。其化學符號為Pt,原子序為78。鉑是一種密度高、延展性高、反應性低的灰白色貴金屬,屬于過渡金屬。根據國際規定,只有鉑金才能被稱作白金,所以二者是同一種東西。
鉑金(Platinum,簡稱Pt),俗稱白金,是一種天然形成的白色貴重金屬。源于20億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帶來這珍貴的金屬。鉑金早在公元前700年就在人類文明史上閃出耀眼的光芒,在人類使用鉑金的2000多年歷史中,一直被認為是最高貴的金屬,受到貴族王室的追捧。
市面上常將白金與白色K金混淆。但白色K金英文為white gold,主要成份是黃金,是由于加入其他金屬后呈現白色,容易褪色。而鉑金(白金)色澤天然純白,永不褪色。
三、種子是怎么做出來的?
你要看是什么種子,比如花種子就是花開了自然到花凋謝的時候里面就會有它成熟的果子就是種子,在者拿菜種子來說它就是開花到結果老了就會有種子。
四、冰球是怎么做出來的?
作為冰球運動的重要器材,冰球一般用硬橡膠制成,厚2、54厘米,直徑7、62厘米,球重為156-170克。 冰球材料演變的歷史 1、1855年加拿大金斯頓流行一種冰上游戲,參加者腳上綁著冰刀,手持曲棍,在冰封的湖面上,追逐打擊用圓木片制成的圓球,用兩根豎起的木桿作為球門,把球擊進球門,參加人數不限。這就是現代冰球、運動的前身。這種比賽游戲當時在新英格蘭及北美的其它地方很流行。2、1860年加拿大開始使用橡膠制成的盤形冰球。這種材料沿用至今。
五、PCB是怎么做出來的?
1、開料(CUT)
開料是把原始的覆銅板切割成能在生產線上制作的板子的過程
首先我們來了解幾個概念:(1)UNIT:UNIT是指PCB設計工程師設計的單元圖形。
(2)SET:SET是指工程師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方便生產等原因,將多個UNIT拼在一起成為的一個整體的圖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拼板,它包括單元圖形、工藝邊等等。(3)PANEL:PANEL是指PCB廠家生產時,為了提高效率、方便生產等原因,將多個SET拼在一起并加上工具板邊,組成的一塊板子。
2、內層干膜(INNER DRY FILM)
內層干膜是將內層線路圖形轉移到PCB板上的過程。
在PCB制作中我們會提到圖形轉移這個概念,因為導電圖形的制作是PCB制作的根本。所以圖形轉移過程對PCB制作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內層干膜包括內層貼膜、曝光顯影、內層蝕刻等多道工序。內層貼膜就是在銅板表面貼上一層特殊的感光膜,就是我們所說的干膜。這種膜遇光會固化,在板子上形成一道保護膜。曝光顯影是將貼好膜的板進行曝光,透光的部分被固化,沒透光的部分還是干膜。然后經過顯影,褪掉沒固化的干膜,將貼有固化保護膜的板進行蝕刻。再經過退膜處理,這時內層的線路圖形就被轉移到板子上了。其整個工藝流程如下圖。
對于設計人員來說,我們最主要考慮的是布線的最小線寬、間距的控制及布線的均勻性。因為間距過小會造成夾膜,膜無法褪盡造成短路。線寬太小,膜的附著力不足,造成線路開路。所以電路設計時的安全間距(包括線與線、線與焊盤、焊盤與焊盤、線與銅面等),都必須考慮生產時的安全間距。
(1)前處理:磨板磨板的主要作用:基本前處理主要是解決表面清潔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問題。去除氧化,增加銅面粗糙度,便于菲林附著在銅面上。
(2)貼膜將經過處理的基板通過熱壓或涂覆的方式貼上干膜或濕膜 ,便于后續曝光生產。
(3)曝光將底片與壓好干膜的基板對位,在曝光機上利用紫外光的照射,將底片圖形轉移到感光干膜上。
(4)顯影利用顯影液(碳酸鈉)的弱堿性將未經曝光的干膜/濕膜溶解沖洗掉,已曝光的部分保留。
(5)蝕刻未經曝光的干膜/濕膜被顯影液去除后會露出銅面,用酸性氯化銅將這部分露出的銅面溶解腐蝕掉,得到所需的線路。
(6)退膜將保護銅面的已曝光的干膜用氫氧化鈉溶液剝掉,露出線路圖形。
3、棕化
目的:是使內層銅面形成微觀的粗糙和有機金屬層,增強層間的粘接力。
流程原理:通
六、墨汁是怎么做出來的?
墨汁的主要原料為炭煙、膠料、添加劑,一般經由機械的加工而成。
1、炭煙的種類繁多,包括各種礦植物及動物原料經燃燒或熱分解而成。油煙制墨始於南唐,至宋才流行於世,古人曾采菜油、豆油、豬油、皂青油、麻油、桐油煙造墨,其中以桐油煉煙為墨,寫成的墨色黑潤而光亮,經久不褪。
2、膠則除動物膠外,多采植物膠(阿拉伯膠)或各種合成膠如壓克力膠、聚醇樹脂等。歷代曾用鹿角膠、魚鰾膠、牛皮膠等,其作用使炭墨的微粒粘固在一起,便於制成塊狀,使書寫的字跡牢固。
3、添加劑則有各式穩定劑、滲透劑、濕潤劑、防腐劑、芳香劑等。其作用為防止動物膠生霉、改善氣味、色澤或黏度,歷代名家所用防腐添加劑亦多有差異,種類統計近千余種,常用於防腐及改善氣味的有龍腦、麝香、丁香、檀香、甘松、藿香、零陵香等。
七、水泥是怎么做出來的?
水泥的制作方法和流程:
1、 破碎及預均化
(1)破碎 水泥生產過程中,大部分原料要進行破碎,如石灰石、黏土、鐵礦石及煤等。石灰石是生產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開采后的粒度較大,硬度較高,因此石灰石的破碎在水泥廠的物料破碎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2)原料預均化 預均化技術就是在原料的存、取過程中,運用科學的堆取料技術,實現原料的初步均化,使原料堆場同時具備貯存與均化的功能。
2、生料制備
水泥生產過程中,每生產1噸硅酸鹽水泥至少要粉磨3噸物料(包括各種原料、燃料、熟料、混合料、石膏),據統計,干法水泥生產線粉磨作業需要消耗的動力約占全廠動力的60%以上,其中生料粉磨占30%以上,煤磨占約3%,水泥粉磨約占40%。因此,合理選擇粉磨設備和工藝流程,優化工藝參數,正確操作,控制作業制度,對保證產品質量、降低能耗具有重大意義。
3、生料均化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過程中,穩定入窖生料成分是穩定熟料燒成熱工制度的前提,生料均化系統起著穩定入窖生料成分的最后一道把關作用。
4、預熱分解
把生料的預熱和部分分解由預熱器來完成,代替回轉窯部分功能,達到縮短回窯長度,同時使窯內以堆積狀態進行氣料換熱過程,移到預熱器內在懸浮狀態下進行,使生料能夠同窯內排出的熾熱氣體充分混合,增大了氣料接觸面積,傳熱速度快,熱交換效率高,達到提高窯系統生產效率、降低熟料燒成熱耗的目的。
(1)物料分散
換熱80%在入口管道內進行的。喂入預熱器管道中的生料,在與高速上升氣流的沖擊下,物料折轉向上隨氣流運動,同時被分散。
(2)氣固分離
當氣流攜帶料粉進入旋風筒后,被迫在旋風筒筒體與內筒(排氣管)之間的環狀空間內做旋轉流動,并且一邊旋轉一邊向下運動,由筒體到錐體,一直可以延伸到錐體的端部,然后轉而向上旋轉上升,由排氣管排出。
(3)預分解
預分解技術的出現是水泥煅燒工藝的一次技術飛躍。它是在預熱器和回轉窯之間增設分解爐和利用窯尾上升煙道,設燃料噴入裝置,使燃料燃燒的放熱過程與生料的碳酸鹽分解的吸熱過程,在分解爐內以懸浮態或流化態下迅速進行,使入窯生料的分解率提高到90%以上。將原來在回轉窯內進行的碳酸鹽分解任務,移到分解爐內進行;燃料大部分從分解爐內加入,少部分由窯頭加入,減輕了窯內煅燒帶的熱負荷,延長了襯料壽命,有利于生產大型化;由于燃料與生料混合均勻,燃料燃燒熱及時傳遞給物料,使燃燒、換熱及碳酸鹽分解過程得到優化。因而具有優質、高效、低耗等一系列優良性能及特點。
4、水泥熟料的燒成
生料在旋風預熱器中完成預熱和預分解后,下一道工序是進入回轉窯中進行熟料的燒成。
在回轉窯中碳酸鹽進一步的迅速分解并發生一系列的固相反應,生成水泥熟料中的 礦物。隨著物料溫度升高近礦物會變成液相,溶解于液相中的 和 進行反應生成大量 (熟料)。熟料燒成后,溫度開始降低。最后由水泥熟料冷卻機將回轉窯卸出的高溫熟料冷卻到下游輸送、貯存庫和水泥磨所能承受的溫度,同時回收高溫熟料的顯熱,提高系統的熱效率和熟料質量。
5、水泥粉磨
水泥粉磨是水泥制造的最后工序,也是耗電最多的工序。其主要功能在于將水泥熟料(及膠凝劑、性能調節材料等)粉磨至適宜的粒度(以細度、比表面積等表示),形成一定的顆粒級配,增大其水化面積,加速水化速度,滿足水泥漿體凝結、硬化要求。
八、鐵是怎么做出來的?
鐵是一種常見的金屬元素,也是工業部門不可缺少的一種原料,生活中隨處可見用鐵制造的物件,那么鐵是怎么提煉出來的呢?
提煉鐵的過程叫做煉鐵,是將金屬鐵從含鐵礦物中提煉出來的過程,一般采用高爐法煉鐵。煉鐵的主要原料是鐵礦石、焦炭、石灰石、空氣。鐵礦石的含鐵量叫做品位,在冶煉前要經過選礦,除去其它雜質,提高鐵礦石的品位,然后經破碎、磨粉、燒結,才可以送入高爐冶煉。冶煉時,鐵礦石、焦炭、和石灰石從爐頂進料口由上而下加入,同時將熱空氣從進風口由下而上鼓入爐內,在高溫下,反應物充分接觸反應得到鐵。
實際生產中,純粹的鐵不存在,得到的是鐵碳合金
九、死面是怎么做出來的?
一、用料
面粉,水。
二、死面餅的做法
1、邊倒水邊用筷子攪拌。至塊狀,千萬不要攪成糊狀,向發面蒸饅頭樣!等不燙手后揉面。
2、分成比拳頭稍小的劑子。
3、用搟面杖搟成餅,不要太薄。
4、放電餅鐺,不用放油,兩面烙至向畫面一樣。
5、烙到兩面變色,完成。
拓展資料
正確的和面法:和面時不能一次將水加足。面粉倒在盆里或面板上,中間扒出一個凹塘,將水徐徐倒進去,用筷子慢慢攪動。待水被面粉吸干時,用手反復搓拌面,使面粉成許許多多小面片,俗稱“雪花面”。這樣,既不會因面粉來不及吸不而淌得到處都是,也不會粘得滿手滿盆都是面糊。
十、手機是怎么做出來的?
1、手機先分:柔板下料,然后第一道工序先是印刷(用一種叫“錫膏”的材料)。
2、貼片。就是把手機上面的原件全部打上去,這一步也就是最復雜的。3、自檢之后進高溫爐進行加熱講原件固定,這是前道工序。然后到了后道工序:也就是最繁瑣的時候了,根據手機型號的不同,各個車間、工種、工序、程序、步驟都不一樣,一般是先貼一個叫“PSA”的輔料,作用是組裝和支撐。4、這個大家最熟悉不過了,就是你手機按鍵,組裝里面的東西,叫“DOME”,沒這個,手機按鍵就沒有作用。5、把柔板貼在鋁框(就是手機的內模)上面。6、這部肯定是裝鍵盤了。7、裝揚聲器(包括它的保護膜)。8、裝天線,裝耳機,USB外接的這些東西。裝屏幕。9、做ET電檢(就是全面檢測,比如:手機的功能,顯示,按鍵等等,就是檢驗它一切是否能正常運行),裝外殼。10、外屏(不過屏幕的這道工序也很復雜的,無論外屏或內屏,也要經過很多東西的,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屏幕的清潔度),FQC 、IPQC ,結單 。11、入庫。以上就是一步手機最簡單的制作流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