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具設計?
一、唐代茶具設計?
分工細致的唐朝茶具
在受世人敬仰的唐朝“茶圣”陸羽的巨作《茶經》里就詳細記錄了當時的飲茶器具,將茶器大致分為7大類,共二十余件。
第一類是生火、燒水和煮茶器具,有風爐、承灰、莒、炭棲、火篋、鍍、交床、竹夾。
其中“筥”是“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的主要用來放置木炭的器具,其形狀有有圓有方。“炭撾”則是“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的頭部尖,中間粗的器具,主要是用來碎炭的。“鍑”是“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的鍋具,其一般用生鐵鑄造。而“以十字交之,碗中令虛,以支鍑也”的“交床”是“鍑”的載器,匠人們將其中間挖空,用來放置鍋具。
第二類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鏝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從這些器具的名稱來看,讀者是難以想象其真實模樣與功用的,但實際上,這些茶具的設計是既簡易又充滿巧思的。
先以“紙囊”為例,紙囊 是“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 的雙層紙袋,唐人用來這件小物來貯藏烤好的茶,這樣可以長久保存茶的香氣,不至散失。
而“羅合”和“則”是“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合中”的一對茶具搭檔。“羅合”是一個放茶的盒子組件,古人先將剖開的大竹片彎曲成圓狀物,然后以紗或絹做羅衣,剩下的部分——盒則用竹節或杉木片制作并彎曲成圓狀,最后涂上漆,就完成了可以儲放茶的工具。“則”是一種量器,是用海貝、蛤蜊之類,或銅、鐵、竹制成的匙和策,其制作原料來源豐富。
第三類是盛水、濾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濾水囊、瓢、熟盂。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水方和濾水囊。首先,“水方 ”的制作方法是“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縫漆之,受一斗” ,其大意是用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成一個無蓋盒子,然后里里外外的縫隙用漆膏涂密,水方的功用是盛水。“漉水囊”的制作方法是 “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 ,其整體分為兩部分:用生銅鑄造的骨架和用青篾絲編織的袋子,其主要目的是用來過濾凈水。
第四類是盛鹽或取鹽的器具,有鹺簋、揭。“鹺簋” 的制作方法是“以瓷為之,圓徑四寸” ,制作的形狀可以是盒狀、瓶形和為缶狀,主要功能是裝鹽用。“揭”,則是用竹制成,其長四寸一分,寬九分是作為取鹽的工具。
二、魚缸配多大水泵?
1、首先依魚缸尺寸長*寬*高【單位:分米】,例如:100厘米長*40厘米寬*60厘米高,算式:10*4*6=240【升】,得出來的積就是魚缸的水容量【單位:升】;
2、水泵適配流量為水容量的3倍或5倍,一般5倍較合適,算式:240*3=720或240*5=1200【單位:L/H,升/小時】每小時過濾的水量,依照每小時過濾的水容量去購買相應功率的潛水泵即可;
3、以下資料供參考:1800L/H,大概適配11W的變頻潛水泵。或是30W的一般水泵。
4、如在網店購買潛水泵,產品參數會說明,多大功率(W)的潛水泵適配多少的L/H。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