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檢測方法國家標準大全
一、土壤檢測方法國家標準大全
1?GB?11728-1989土壤中銅的衛生標準
2?GB?12297-1990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測定方法
3?GB?12298-1990土壤有效硼測定方法
4?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5?GB?19062-2003銷毀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襲稿土壤污染控制標準(試行)
6?GB?19615-2004銷毀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環境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標準(試行)
7?GB?6260-1986土壤中氧化稀土總量的測定對馬尿孝宴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
8?GB?7172-1987土壤水分測定法
9?GB?7173-1987土壤全氮測定法(拍慎孝半微量開氏法)
10 GB?7833-1987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11?GB?7836-1987森林土壤最大吸濕水的測定
12?GB?7838-1987森林土壤滲透性的測定
13?GB?7839-1987森林土壤溫度的測定
?
技術指標
(一)測定項目
土壤:水分、pH、含鹽量春仿、銨態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堿解拆嘩氮、硝態氮、有效鈣、有效鎂、有效硫、有效鐵、有效錳、有效硼、有效鋅、有效銅、有效氯、有效硅,擴展全氮、全磷、全鉀;
肥料:氮、磷、鉀,擴展有機質、腐植酸。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網頁鏈接,內含土壤檢測標準,可自行查看。
(二)操作說明
打開電源開關,按下前/后鍵進入選擇參數,按下確認鍵,光標返回主測試界面,將顯色后的待測溶液放進相應的比色槽,按確定鍵進行測試、打印。
銨態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堿解氮五個參數具備專家施肥功能,測試完成后選擇專家施肥→選擇種植作物→輸入目標產量→得出科學施肥建議→打印。
儀器內置16種作物專家施肥建議(水稻、小麥、玉米、甘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旅森行、芝麻、煙草、甘蔗、菠菜、大蔥、大蒜、蘋果、葡萄),可擴展。如果里面沒有你所需要的作物種類,可與我公司技術部門聯系,給你提供全套的施肥建議表供查詢。
測試結果可在歷史查詢里面進行查詢、打印。
在數據查詢界面,長按“返回/翻頁”鍵5秒,清空數據查詢欄目里面所有數據。
二、表土壤地球化學成分分析標準物質標準值(GSS9~)
表6.4 土壤地球化學成分分析標準物質標準值(GSS9~16) Table6.4 Certified values of soil geochemical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s(GSS9—16)
續表(Continued)
文獻(Literature):GBW07423(GSS—9),王春書等源汪(2000),Wang et al.(2001);GBW07424~07430(GSS 10~16),Gu et al.(2003b)。
含輪蘆量單位除注明者外均為10-6(wB),“±”號后的值為不確定度,括號內的數據為參考值。Sb(DA)為王水分解方法結果,Sb(T)為全量法結果。
Concentration units are 10-6(wB)except remarked,data after“±”are uncertainties,臘裂帶data with brackets are reference values.Data for Sb(DA)is the analytical result digested with aqua regia,data for Sb(T)is the result of whole analysis.
三、表層土壤地球化學參數基本特征
全區表層土壤pH值背景為5.1,明顯呈酸性。現時pH值變化區間為4.20~8.88,平均值為5.4,變異系數0.13,表明調查區內表層土壤整體為酸性土。從各指標變異系數上看,大部分元素或指標在表生環境條件下經長期的熟化作用后趨于均勻化,呈均勻或較均勻分布,其Cv值一般小于0.5。而Ag,As,Au,Bi,Br,Cd,Cu,Hg,I,Mo,Sb,Sn,W,CaO,Na2O等呈不均勻或極不均勻分布,Cv值大于0.7(表2-2)。其中Sb2.09,Au1.65,Hg1.43,Mo1.23,Bi1.14,CaO1.57,表明這些元素或指標在區內有局部富集或遭寬豎讓受積聚污染的地球化學特征。表層土慎局壤主要元素和pH值分布圖見圖版Ⅰ附圖2-1至附圖2-5及圖版Ⅱ附圖2-6至附圖2-10。
表層土壤中元素含量的算術平均值普遍略高于幾何平均值,其中Ge,Y,Na2O,pH,SiO2相等,而Au,Bi,I,CaO等相差稍大些(兩者比值大于1.2)。現時含量均值明顯大于背景的指標主要有I,CaO,Na2O,Br等與人類擾動關系密切的元素,說明這些指標在表生土壤中受不同的人文景觀影響較大。
表2-2 全區表層及深纖如層土壤主要地球化學特征參數對比表
續表
四、地基勘察的電阻率方法
電阻率法是以巖土介質的導電性差異為基礎。巖土介質的電阻率與以下因素有關:自身礦物組分、結構、構造、孔隙度和含水性等。礦物骨架的電阻率是很高的,但巖石在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中,受內外地質作用而出現斷裂和裂隙,使得斷裂、裂隙和礦物骨架之間充填有水分,從而使巖石整體的電阻率要低于礦物骨架的電阻率,尤其是含有礦化度高的水或者是富含各種元素及其離子的廢液,電阻率會更低。巖石愈致密,孔隙度愈小,相應梁拍地含水分少,電阻率高,反之電阻率就低,這是電阻率法能在化分巖性、確定巖石破碎帶位置、埋深和劃分污染范圍時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電阻率法分為兩類:電阻率剖面法和電阻率測深法。
電剖面法在填埋場建設中可提供如下資料:表層地質情況、巖層頂面的地形、確定含水層厚度、查清地質構造、探測基巖埋深、風化殼厚度、探測地下洞穴、暗河位置及分布、構造破碎帶及滑坡帶位置。
高密度電阻率法可在一條剖面上獲得不同裝置和不同電極距的大量數據,將這些數據處理后可獲得視參數的等級斷面圖和等值線斷面圖,或進行層析分析。為了提高數據的處理能力和顯示效果,在數據反演和三維可視化方面是今后的發展方向之一。根據曲線的形狀和變化特征,確定含水層的厚度、地層變化和斷裂、裂隙、溶洞等的位置等。
8.1.1.1 粘土層勘察
為評估廢棄物堆放場的地址是否合適,應當首先對地下水的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分布、厚度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地下粘土層是理想的隔水層,但沉積年代較新的粘土普遍存在強度小、壓縮性大的缺點。由于粘土層對地震波和電磁波有較強的吸收,所以地震、探地雷達的使用受到限制,比較適合于開展電法勘探。傳統的方法有垂直電阻率測量(VES)和電剖面法測量(EP)。VES可獲得垂向(深度)上的視電阻率變化,一般采用四電極排列,測量極距由中心逐漸向兩邊增大,以加大探測深度。EP法是以固定的極距沿某一測線逐點向前移動,以獲得一定深度范圍內橫向上電阻率的變化。這兩種方法應用非常普遍。VES首先是假定所研究的地下目的體是層狀介質,但應當注意這在很多情況下并非如此。EP所獲取的是某一深度的視電阻率數據,若要使反演結果的精度更高,需采集大量的數據。下面是在韓國釜山勘察地下粘土層的分布和厚度的例子。2002年舉辦過亞運會和世界杯足球賽。當時為修建比賽場館和機場等設施的需要,在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地區圍海造地。調查發現,該區第四帶閉系地層中含有厚度不一的粘土層,稱之為釜山粘土。地層順序由上而下依次為:粉砂質土、釜山粘土、沙土層、白堊紀基巖(花崗巖、流紋巖、安山巖)。釜山粘土層一般厚度在20~40 m之間,在河流入海口的地方厚達70 m。對粘土層地基的加固處理包括袋裝砂井、加入填充物質然后碾壓擠出水分等防液化措施。但有一個共同的前提是要搞清楚粘土層的厚度和分布。這直接決定了后續工程量和所需的施工時間。為此開展了電阻率測量,電阻率成像測量對四個填海區進行了詳細研究,這四個地區將分別建設工業區和生活區、國際機場、新的生活區和一個賽馬場。我們僅以工業區和生活區的地球物理調查為例加以說明。根據已有的鉆孔資料,有關土壤的一部分參數如表8.1.1。
表8.1.1 部分粘土參數
測線布置和測量方式見下圖8.1.1和圖8.1.2。
圖8.1.2中,電阻率測量極距為10m,比較了滾動式偶極-偶極測量與傳統的偶極-偶極測量的效果,滾動式偶極-偶極測量就是固定一個排列后,改變極距因子n從1到7,這樣就相當于完成一次70 m長的探測距離,然后再向前移動10 m,再使極距因子n從1到7,再完成一次70 m的探測距離,依此類推,直到整條測線全部測完。210 m長的測線需向前滾動18次,隨著n的加大探測深度也在逐漸加深。在整個過程中極距始終保持10 m不變。傳統的偶極-偶極是以改變極距的方式來加大探測深度的(圖8.1.2(b)),蠢渣裂很顯然這種測量方法僅需7個排列就可完成210 m的測線。且探測深度比滾動式測量大,所以選擇偶極-偶極法測量。圖8.1.3是根據5個鉆孔資料獲得的粘土分布剖面。地表以下11 m范圍內是沙土層,11~19 m是粉沙土層,19~42 m是粘土層。P-10附近的梯形框指的是電阻率的測量方式和探測深度。
圖8.1.1 測區位置及測線布置示意圖
圖8.1.2 電阻率測量示意圖
圖8.1.3 鉆孔控制的調查剖面
圖8.1.4是電阻率測量結果(彩色圖置于章后,下同),有效探測深度為27 m。粘土層的界線十分清楚,視電阻率在1~3 Ω·m,粉沙土5~20 Ω·m,沙土40~50 Ω·m。
為了便于對比,驗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在現場實際測量的基礎上還設計了一套室內測量黏土電阻率的裝置(圖8.1.5,圖8.1.6,圖8.1.7)。因為巖土工程師常常向地球物理工程師提出這樣的問題,那就是電阻率參數能否像其他土力學參數那樣來作為一個表征粘土性質的參數,現在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但電阻率參數與其他土力學參數不同,電阻率不僅與粘土本身有關,更主要的是受粘土的含水量和孔隙中的離子濃度的影響,因此它的變化范圍因地而異。下面是一個室內測量粘土電阻率的例子。這樣做的優點是驗證了野外的測量結果,更能直觀地感受到電阻率測量結果的可靠性。
圖8.1.5 測量粘土電阻率的裝置
為了證明樣品的電阻率與測量的形狀無關,而設計了一套測量裝置(圖8.1.7),圓桶的直徑75 mm,高度110 mm,實際上就是截取一段取樣用的PVC管。供電電極A、B是5 mm厚、直徑75 mm的銅片。分別固定在樣品的頂部和底部。測量電極M、N是一對直徑1 mm、30 mm長的銅釘。間距分別為4 cm和8 cm。電源是一個1.5 V、1 A的電池。起初考慮到測量電極對不同深度可能有反應,因此選擇了不同的深度分別做了試驗,結果發現測量電極對深度的反應不明顯。取1/2和1/4的樣品進行試驗,結果發現也不受樣品形狀變化的影響。將實測的電阻率結果與含鹽量、含水量、有機質含量、深度、相對密度、塑性參數進行相關分析后發現,除與含鹽量呈負相關外,與其他參數無相關性(圖8.1.8)。
圖8.1.6 不同深度的電阻率測量裝置和測量結果
圖8.1.7 不同形狀樣品的電阻率測量裝置及測量結果
8.1.1.2 卵石層勘察
下面是在美國衣阿華城中部用高密度電法勘察地下河卵石分布的一個實例,礫石層的滲透性大,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弱,還容易引發不均勻沉降造成地基失穩,對建設垃圾填埋場極為不利。衣阿華城歷史上是冰川洪積物堆積區,地下分布有沖刷良好的礫石層,是當地極好的路基墊層和建筑材料。礫石層主要沿著冰雪融化后的水流分布,形成一個連一個的階地。采用24根電極的高密度電阻率測量系統,溫納-斯倫貝格排列,分別比較了電極距4 m和2 m的效果(圖8.1.9、圖8.1.10,彩圖),發現探測的有效深度在15 m左右。比較發現2 m極距比4 m極距的垂向分辨率有一定的提高。數據處理采用非線性最小二次方優化反演技術,反演數據均方根誤差(RMS)<5%,一般1%~2%。從圖8.1.9上看出,礫石層埋深在3 m左右,呈透鏡狀,視電阻率300~1500 Ω·m,厚約10 m,表層低阻層是人工回填土,最底層的低阻層是粒度很細的沙土層。反演結果與實際測量結果非常一致,說明該反演方法是有效的(圖8.1.11,彩圖)。
圖8.1.8 電阻率和其他參數的相關關系
觀測中發現,地下電阻率的季節變化,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不同季節,降雨量的差異,使得地下各層介質中的含水量、地下潛水面的深度發生顯著的變化。圖8.1.12(彩圖)是2000年11月在同一剖面上觀測到的電阻率結果,11月是非常干燥的季節,礫石層的電阻率與潮濕季節(4月份)相比,4月份礫石層的測量結果為300 Ω·m,而11月份則達到1500 Ω·m。說明電阻率除受巖石類型和巖石粒度的控制外,水的飽和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需要說明的是介質含水量的增加使視電阻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8.1.1.3 基礎結構的勘察
希臘雅典附近的馬拉松混凝土水壩,位于雅典北部偏東30 km。庫容18×108 m3,始建于1926年,在1999年遭受里氏5.9級地震,加之水庫運行年代較長,現在懷疑壩體有不均勻沉降和滲漏,需要檢查壩體的滲漏情況及混凝土的質量。垃圾場的結構雖然與鋼筋混凝土大壩有很大的差別,但在探測滲漏等問題上,在方法的選擇上有互相借鑒的作用。大壩調查的目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壩體混凝土的機械強度與沉降觀測;地震P、S波速;電阻率特征及泊松比;可能的滲漏裂隙及裂縫;壩體風化的范圍和深度。采用的調查方法包括:用地震勘探檢測壩體混凝土的動力特性。根據視電阻率與濕度密切相關,作為探測壩體有無滲漏的首選方法。用探地雷達檢測壩體可能存在的裂縫。
壩體混凝土的視電阻率隨濕度變化,一般在10~105 Ω·m范圍內。為了使電極與壩體的混凝土良好接觸,使用的是硫酸銅溶液電極,作偶極-偶極排列,2 m極距,測量結果見圖8.1.13(彩圖),在測線中央發現有一片深色的低阻區,并且向下延伸,視電阻率在40 Ω·m以下,推測為被滲水浸潤過的混凝土位置,當電阻率在20 Ω·m以下時,推測有滲水沿滲漏通道流過。隨著測線向下游方向布置,濕度越來越小,測線中心的異常也逐漸變小。
8.1.1.4 活動斷層的勘查
調查區位于新西蘭奧克蘭市東南40 km,區內有一條大的斷層,自晚中新世到上中新世以來,一直處于活躍狀態。最近調查發現,這些活動斷層的存在使奧克蘭成為新西蘭的地震危險區。為配合地震預報研究,需要找出斷層的準確位置。地表被第四紀沉積物覆蓋,表面僅可觀測到微陡坎地貌,推測是斷層活動的標記。采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有:重力測量、垂直電阻率測量(VES)、電阻率剖面測量、高精度地震反射/折射測量、探地雷達(GPR)。測量位置及測線布置見圖8.1.14(彩圖)。重力測量:斷層上下盤密度差異是形成重力異常的主要原因,上升盤沉積的第四系覆蓋層薄,密度較大的基巖距地表淺,微重力結果表現為高值異常;下降盤則被第四系覆蓋的厚度大,基巖較上盤深,微重力結果為低值異常。因此重力測量可得到第四系覆蓋層的厚度和斷層位置、傾向等資料。沿A、B剖面共布置了63個重力觀測點(圖8.1.15,彩圖),間隔100~200 m,在發現水平重力梯度變化大的地方測點間隔加密到25~40 m。儀器為LaCoste 和 Romberg G型重力儀。測點高程用GPS測量,精度±5 cm。數據經計算和巖石密度修正、地形(半徑22 km)改正后的誤差小于1×10-8m·s-2。從圖中看到,第四紀沉積物覆蓋厚的河床上有明顯的重力低異常,黑色的點為觀測點對應的重力結果,虛線表示的是三次多相式擬合的區域布格異常,一般來講,重力異常陡變的地方對應于斷層的位置。
VES測量:VES測量主要是了解基巖的電性,為二維電阻率成像提供可靠性資料。同時與重力測量結果進行比對(圖8.1.16,彩圖)。VES測量的結果表明地表2 m左右的電阻率為100~330 Ω·m,代表了含水較少的地表土;其下是電阻率為18~40 Ω·m,厚度達28~205 m的第四紀沉積物;再下即是基巖(硬砂巖),電阻率為180~520 Ω·m。
2D電阻率成像測量:剖面A1總長500 m,中間300 m段電極距為5 m,兩側各有100 m極距為10 m,測線布置的原則是垂直斷層的可能走向。剖面A2與A1部分重疊,長度僅有100 m,電極距試驗了1 m和2 m的效果,目的是為提高測量精度,對剖面A1中橫向電阻率變化較大的位置進行加密測量。圖8.1.17(彩圖)的電阻率結果清楚地顯示出在地表沉積物形成的陡坎的下部,電阻率發生明顯的變化,圖的左邊視電阻率小于32 Ω·m,到了圖的右邊陡增至110 Ω· m以上,數據采用2D向前差分模型反演后,結果更加清楚。高、低電阻率的結合部位埋深約15 m,斷層面的傾角約70°W。
高精度地震反射/折射和GPR測量:地震勘探的目的是獲得更精確和直觀的斷層圖像。地震數據采集和處理如下:剖面長117 m,為了便于對比,與A1、A2部分重疊。首先同時獲取了三個點上的折射數據(偏移距1 m),以便得到表層速度,進行靜校正。采集參數見表8.1.2。反射波的主頻在150~200 Hz之間,有效的頻率在300 Hz左右,折射波在30~50 ms的位置有較高的振幅,這也是數據處理中的主要噪音。在正斷層的下盤,即在地震剖面雙程走時的60 ms和80 ms處,反射信號很清晰。濾掉表層的干擾,提取出局部含硬砂巖的第四紀地層的初至波的速度為1.1~1.4 km·s-1(圖8.1.18)。
表8.1.2 反射地震采集和處理參數
圖8.1.18 剖面A2上四個連續炮點的地震反射記錄
采集數據時,在每一炮點上,先使初至波的靜噪保持最小,然后帶通濾波去掉面波的干擾(約100 Hz)。有時發現面波的頻率與反射波頻率有重疊,此時必須仔細甄別。在本文引用的實例中,數據處理中f-k濾波和疊加技術在本地區的應用效果不好,反而又增加了表面反射的信號。因此數據處理中不使用f-k濾波和疊加。
最后的處理結果見圖8.1.19。盡管在70 ms處仍然看到較強的二次反射(237~258道),但由表面所產生的多次反射的影響已大大得到壓制。在258道附近,反射信號突然變得不明顯,此點正好位于地表陡坎的下方40 m深處,延長線與地表陡坎的位置(向下箭頭指示的位置)呈60°W的交角。這基本上反映了斷層的傾向。未觀測到再深處的反射信號,結合地質資料,推測在歷史上這里曾是沼澤濕地,古河道臨近斷層的上盤,并且很可能是在一個不斷下降的地塹上后來形成的次生活動正斷層。
圖8.1.19 剖面A2的地震疊加記錄
探地雷達測量:風化層的存在以及可能的粘土層對探地雷達測量不利,但礫石層、粗砂礫或許又能增加雷達信號的穿透深度,因此用EKKO雷達,配備110 MHz和225 MHz的天線,0.5 m的點距,但未觀測到任何有用的反射信號,說明探地雷達在本地探測隱伏斷層上可能由于粘土層的影響,效果不佳。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