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樣標簽的填寫內容有哪些 森林怎么標記?
一、森林怎么標記?
在森林中行走,如果不想迷路,一定要記住東南西北,記住來時的方向。最好的辦法就是帶著指南針,如果沒有指南針的話,也可以用土辦法做標記就是走一段的路程就在樹上刻下只屬于自己的一個標志,或者用隨身攜帶的繩子系在樹枝上,都可,只要容易辨別就可以了。
二、地基驗槽圖紙中的剖面圖怎么看?
(1)直接看結束語和建議中的持力層土質、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和地基類型以及基礎砌筑標高。
(2)地基承載力一般以千帕kPa為單位,1kPa=1kN/m2。
(3)從持力層土質提供的承載力特征值大小可以初步判斷土質的好壞。一般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80kPa的為好土,低于180kPa的可認為土質不好。
(4)回填土的承載力一般為60~80。一些層數低矮的丙丁類建筑,例如單層磚房住宅、單層大門、荷載比較小的臨時建筑(構筑)物,基礎可以落在回填土上。
(5)看基礎砌筑標高即確定埋深。基礎盡量淺埋。基礎不得埋在凍土深度范圍內,否則基礎會受到冰反復脹縮的破壞性影響。"基礎的冰凍深度和±0.000的絕對標高"兩項一般要求明確寫在結構總說明中。
2、結合鉆探點號看懂地質剖面圖及確定基礎埋置標高
設計人員第一步應該以報告中建議的最高埋深為起點,用鉛筆畫一條水平線從左向右貫穿剖面圖,看看此水平線是否絕大部分落在報告建議的持力層土質標號層范圍之內。
1.如果此水平線完全落在該范圍之內,則建議標高適合作為基礎埋置標高。
2.如果此水平線絕大部分落在該范圍之內,小部分(小于5%)落在該范圍之外(落在不大有利的土質上),這時本著基礎宜淺埋的經濟原則,判定建議標高適合作為基礎埋置標高,但日后與勘察單位一起驗槽時,要共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處理這局部的不利土層。一般的處理措施是局部換填或是局部清掉,視具體情況加豆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替換。
3.此水平線絕大部分落在該范圍之外,則建議標高不適合作為基礎埋置標高,須進一步降低該標高。
3、重點看結語或建議中對飽和軟土的液化判別
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即飽和軟土,但不包括黃土)在地震強度的作用下的液化判別其重要性已經上升為抗震規范中的強條。一般來說,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在強震時不會發生整體傾覆,即使遇上罕遇地震,建筑一般也是坍塌而不是傾覆。但對液化地基上的建筑傾斜或是傾倒卻是很可能的,這是因為平時地基土中的水分同土"緊密團結"為一體,與土共同承托支持整個建筑物的重量,這時土中的水分是有利的。而當地震時,地基土會被震實下沉而水會漂上來,基礎原來是坐落在堅實的基礎上,而此時卻落腳在含水量急劇增大的地基上,類似漂浮在水上。泡了水的地基土承載力會大幅喪失,于是建筑物會整體傾斜甚至傾倒。
4、重點看兩個水位--歷年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和抗浮水位
歷年最高水位--一般設計地下構件如地下混凝土外墻配筋時,要使用這個水位來計算外墻受到的水壓力。抗浮水位--一般比歷年最高水位低一些。設計人員看到一些地下層數較多而地上層數不多的工程,有可能不滿足抗浮要求時,應要求勘察單位提供準確的抗浮水位。要根據工程經驗,具體分析報告中可能不合理的水位,及時與勘察單位溝通,最終要求勘察單位提供真實、科學、合理的抗浮水位數據,作為設計的正確依據。
5、特別掃讀結語或建議中定性的預警語句,并且必要時將其寫進基礎說明
報告中的預警語句如"施工時應注意,在降水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影響相鄰建筑物。建議對本樓沉降變形進行長期觀測。""嚴禁擾動基地持力層土……"等等,一定要重點標識出來,并將他們寫入基礎說明中,這樣做是為了突出矛盾,告誡自己這些地方日后挖土時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可能會出現一些非結構自身問題,另一方面也加深施工單位對這些問題的重視。如"持力層以下埋藏有砂層,且有承壓水的條件下,施工時應注意不宜釬探,以免造成涌砂,降低地基承載力和加大基礎沉降量"這樣的警告,如果設計人員不寫在圖紙中,施工單位不可能釬探時注意,有可能造成安全隱患。
6、特別掃讀結語或建議中場地類別、場地類型、覆蓋層厚度和地面下15m范圍內平均剪切波速
一般報告中結束語處的第2條會交待地面以下15m范圍內各土層的剪切波速平均值,并根據此數值判定擬建場地土的軟硬類型,并結合擬建場地的覆蓋層厚度,進一步判定擬建場地的場地類別。
剪切波速實質上就是剪切波豎向垂直穿越各個土層的速度,一般來說,土層土質越硬,穿越速度就越快。
7、次要看的東西
好土下是否存在不良工程地質中的局部軟弱下臥層。存在局部軟弱下臥層在實際工程中比較少見。如果有,則進行局部軟弱下臥層驗算。
三、采集與處理土壤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采樣對象
以采集土壤為主。一般園田土和耕作過的沼澤土中,以細菌和放線菌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澤地中,酵母和霉菌較多,如一些野果生長區和果園內。采樣的對象也可以是植物,腐敗物品,某些水域等。
2、采樣季節:以溫度適中,雨量不多的秋初為好。
3、采土方式:在選好適當地點后,用小薩子除去表土,取離地面5-15cm處的土約10g,盛入清潔的牛皮紙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標記,記錄采樣時間、地點、環境條件等,以備查考。為了使土樣中微生物的數量和類型盡少變化,宜將樣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時分離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