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廢填埋場設計規范(固廢房建設標準?)
一、固廢房建設標準?
危險廢物貯存設施(倉庫式)的設計原則:
1、地面與裙腳要用堅固、防滲的材料建造,建筑材料必須與危險廢物相容。
2、必須有泄漏液體收集裝置、氣體導出口及氣體凈化裝置。
3、設施內要有安全照明設施和觀察窗口。
4、用以存放裝載液體、半固體危險廢物容器的地方,必須有耐腐蝕的硬化地面,且表面無裂隙。
5、應設計堵截泄漏的裙腳,地面與裙腳所圍建的容積不低于堵截最大容器的最大儲量或總儲量的五分之一。
6、不相容的危險廢物必須分開存放,并設有隔離間隔斷。擴展資料:危害特性是指腐蝕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反應性、傳染性、核放射性等。危險廢物因其會對環境甚至人體造成嚴重影響,因而必須安全妥善處理處置。根據國家和地方環保法律法規規定:產生危險廢物單位必須將危險廢物進行集中處理,安排專人負責收集和管理工作,待運危險廢物要設置專門容器儲存,危險廢物必須交有具有相應資格的單位進行收集、運輸、處理和處理。 危險固體廢棄物一般需要深度填埋處理。深度填埋又涉及一個問題,會不會對地下水產生污染~這也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二、一般固廢場地面積要求?
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 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填埋場選址要求需符合以下要求:
1)所選場址應符合當地城鄉建設總體規劃要求;
2)應選在工業區和居民集中區主導風向下風向 ,廠界距居民集中區 500m以外;
3)應選在滿足承載力要求的地基上 ,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響 ,特別是不均勻或局部下沉的影響;
4)應避開斷層、 斷層破裂帶、 溶洞區 ,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響區;
5)禁止選在江河、 湖泊、 水庫最高水位線以下的灘地和洪泛區;
三、固體廢棄物都檢測哪些指標?固廢檢測標準是什么?
固體廢棄物的檢測項目有哪些:
土壤水分:pH 值、有機質、金屬元素全量(鉛、鎘、鉻、銅、鋅、鎳、砷、汞等)
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全磷和有效磷、礦物油、金屬元素有效態分析(有效鐵、有效鋅等)
多氯聯苯、多環芳烴、鄰苯二甲酸酯、農藥殘留、氮素(全氮、水解性氮、銨態氮、 硝態氮)
固體廢物及固體廢物浸出液毒性檢測:腐蝕性、重金屬元素(鉛、鎘、砷、汞、六價鉻、銀、銅、鋅、鎳等) 、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多環芳烴、鄰苯二甲酸酯、農藥殘留等。
固體廢棄物的檢測標準以及檢測方法:
DB31/T 669-2012 固體廢棄物水上集裝化運輸通用要求
JB/T 10863-2008 固體廢棄物用有色金屬渦流分選機
GB 14554-1993 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GB 15618―1995
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 GB 18485―2001
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 GB 18484―2001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 GB 16889―1997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 GB 18599-2001
城鎮垃圾農用控制標準 GB 8172―1987
農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標準 GB 8173―198
有色金屬工業固體廢物腐蝕性實驗方法標準GB/T 5087―1985
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 GB 4284―1984
工業廢渣中氰化物衛生標準 GB 18053-2000
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 GB 18598-2001
核輻射環境質量評價一般規定 GB 11215-89
森林土壤pH值的測定GB7859-87
四、固廢中心干什么的?
固廢中心是指專門用于固體廢棄物處理和管理的場所,主要包括固廢收集、分類、儲存、運輸和處置等一系列環節。固廢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將廢棄物進行有序、規范、環保的處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其中,固廢處置包括焚燒、填埋、堆肥等不同的處理方式,需要根據廢棄物的種類、性質、數量等因素進行選擇和決策。
五、采礦區建設標準?
1)礦山資源開發利用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礦產資源規劃、地質環境保護規劃。不在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及其附近采礦,且礦山開采沒有對主要交通干線和旅游公路兩側直觀可視范圍內的地貌景觀造成影響和破壞。
(2)礦山建設項目按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地質災害評估,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生產方式。
(4)礦山開采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有一定的處理措施,確保達到國家和省的有關標準。
(5)閉坑礦山應實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
眾所周知,隨著礦山的開發和利用,礦山環境問題和因其引起的各種次生地質災害現象已逐步顯露端倪,有的還造成嚴重后果。使人們意識到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國家對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相當重視,但仍有不少無證盜采、濫采的非法采礦者,為一己之利而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不斷埋設新的“定時炸彈”。
(2)由于以往經濟體制的原因,形成所謂的群眾大辦礦山的混亂局面,進而遺留下大量難以解決的環境問題。
(3)地方保護主義、多頭管理、執法不嚴等,不能使環境保護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嚴重影響環境保護工作。
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不應再走已往開發一破壞一治理一恢復的老路子,那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我們要創新觀念,因此,河北省國土資源廳的領導結合黨的十六大和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精神,提出了“綠色礦山”的概念。
1 .綠色礦山的含義
“綠色礦山”是指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既要嚴格實施科學有序的開采,又要對礦區及周邊環境的擾動控制在環境可控制的范圍內;對于必須破壞擾動的部分,應當通過科學設計、先進合理的有效措施,確保礦山的存在、發展直至終結,始終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并融合于社會可持續發展軌道中的一種嶄新的礦業形象。
綠色礦山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代表了一個地區礦業開發利用總體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潛力,以及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的能力。它著力于科學、有序、合理的開發利用礦山資源的過程中,對其必然產生的污染、礦山地質災害、生態破壞失衡,最大限度的予以恢復治理或轉化創新。
2 .綠色礦山的標準
(1)礦山資源開發利用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礦產資源規劃、地質環境保護規劃。不在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及其附近采礦,且礦山開采沒有對主要交通干線和旅游公路兩側直觀可視范圍內的地貌景觀造成影響和破壞。
(2)礦山建設項目按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地質災害評估,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生產方式。
(4)礦山開采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有一定的處理措施,確保達到國家和省的有關標準。
(5)閉坑礦山應實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
3 .礦山系統分析方法的含義
礦山系統分析是一種科學的整體分析技術和決策方法,依據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借鑒各領域的實際經驗,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按照決策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充分調查分析,找出合理的目標和各種可行方案,憑借理論分析和科學判斷,并對方案進行成本效果和風險分析,最終做出最佳選擇。其分析原則為:整體性原則;內、外因素相關性原則;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原則;局部效益與總體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4 .礦山分析系統方法的應用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把綠色礦山的建設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前期準備工作、建設工作、恢復實施工作,這三個階段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
前期準備工作主要是環境評價和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尤其是地質災害評估,是準備工作的要點。因為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和人口的密集,在某種意義上,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安居的重要因素(本文中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陷及不穩定斜坡等災害)。
建設工作是在依據前期準備工作分析評價后所確定設計方案的實施。由于自然環境具有紛繁復雜、變化多樣性,既要按照設計方案準確實施,又要將實施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反饋到設計方,不斷調整具體措施,以確保最終目標的實現。
礦山開采后的恢復實施工作并不一定等到整個礦山開采完后進行,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既然已經認識到綠色礦山的重要性,就應該在開采的同時邊生產邊恢復,開采一部分、恢復一部分,使得整個礦山在開采使用的同時得到更好的保護。
這要求我們在工作初期就要建立相應的決策、建設、恢復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礦山系統的建模問題,結合地質災害評估的特點,建立數學或符號模型較為可行,特點是分析速度快,變化參數方便,費用低,但較為抽象,不直觀。建模應注意以下幾條:客觀性、簡明性、標準性,另外精度要適當,這不僅與研究對象有關,而且與對象所處的時間、狀態和條件有關,即便是同一對象在不同條件下,可以提出不同的精確度要求。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模擬法較為常用,考慮工程的具體情況,直接分析法、統計分析法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建模方法。
系統建模的關鍵是與地質災害評估相結合,首先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GGIS),具體分別建立地質災害發育因子、基礎因子、響應因子、誘發因子和易損因子體系,并創建“發育度”“潛勢度”“危險度”
和“危害度”的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分別計算區域地質災害“四度”的分布,分區評價,提供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和綜合預警方案,結合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等最終確定礦山治理恢復的可行性方案。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難易程度取決于礦山類型、礦山規模、采礦方式、開采階段、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等因素。對于尚未開采的礦山,應當在礦山開采設計階段,統籌考慮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恢復、治理方案;對于正在開采的礦山,應及時補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規劃設計、施工設計工作,走邊開采、邊恢復治理的途徑,逐步改變先破壞致災,而后才治理恢復的局面;對于已開采多年的老礦山,則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重點、難點,應予以充分重視。由于礦山類型不一,開采方式不同,產生的地質環境問題、誘發的地質災害類型不同,在恢復治理上差異較大。按照常規可按照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兩種開采類型,分別劃分恢復治理的難易程度等級。
可行性方案確定時應注意礦山系統分析的原則,綜合考慮,必須堅持系統效益總體最優的原則,總體的最優往往要求局部放棄最優。對于露天開采礦山恢復治理中應注意中小流域水資源的蓄、調、排,諸如防洪蓄水、排洪防淤、蓄水灌溉等簡易水利工程的建設。復墾目標區的設計不僅包括功能設計,還應包括綠化樹種優選、栽植工藝、種植布局等;對于地下開采礦山則應考慮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災害的防治,在礦渣的綜合利用上做文章,變廢為寶的工藝上尋找途徑,或制成漿液灌注地下廢棄坑井,防坍塌加固坑洞,或就地整平造田,植樹固渣,再造山體。具體可根據礦山的不同特點及地表存在形式,采用不同的恢復治理方式,諸如:露天開采礦山可依據其特點及歷史,創辦露天開采博物館,創建生動的教育學習基地:地下開采礦山可依據其地勢植樹造林,疏通水道,創辦森林公園等等,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恢復形式將更加多種多樣,但目的只有一個,恢復大自然的生態功能,讓人類行動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少。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