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指標(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指標?)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指標?
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有八項指標:
一、田塊整治工程。按照平原區集中連片面積不低于3000畝、山丘區集中連片面積不低于1000畝進行整治,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
二、土壤改良工程。通過工程、生物、化學等方法,治理過沙或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質量水平,推廣合理輪作模式,改善土壤生態環境。
三、灌溉和排水工程。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和改造灌排渠(管、溝)道及渠系建筑物,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灌溉和噴微灌等節水措施。
四、田間道路工程。按照生產需要和農業機械化要求,優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整修田間道路。
五、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積極開展綠色農田建設試點。
六、農田輸配電工程。重點建設10千伏以下的輸配線路、變壓器、配電箱等。配套建設有線寬帶、5G通訊等信息基礎設施,為智慧農業提供信息基礎保障。
七、科技服務工程。加強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監測,跟蹤監測耕地質量變化情況,推廣免耕少耕等技術措施,保護和持續提升耕地質量。
八、管護利用工程。對接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管系統,全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信息統一上圖入庫,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設施運行管護。及時修復損毀工程,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持續發揮效益。
二、影響土壤改良的條件?
1,增加土壤有機質
提高土壤有機質,通常采取的辦法就是加大有機肥的投入,綠肥種植,秸稈還田等。對于果園來說可以實行生草覆草方式來增加土壤有機質。
2,增加土壤有益土壤微生物
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較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大部分土壤微生物對作物生長發育是有益的,它們對土壤的形成發育、物質循環和肥力演變等均有重大影響,當然也有那么些不被人喜歡的致病微生物。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減有害菌就自然會增多這就會直接導致作物免疫力下降易得病。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的含量。目前的方式就是增施生物肥料。
3,調節土壤酸堿度。
土壤酸堿度影響著土壤的供肥能力和作物的健康生長。多數的作物喜歡中性土壤,即pH值在6.5-7.5之間。資料顯示,土壤中的各種礦質營養在酸堿度為中性時有效性最高,土壤偏酸或偏堿都會影響一部分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吸收。
土壤pH值為6—8時,有效氮含量較高;pH值為6.5左右時,磷的有效性最高;pH值大于6時,土壤鉀、鈣、鎂含量高;pH值為4.7—6.7時;硼的有效性高;pH值大于7時,硼的可溶性明顯降低。所以土壤過酸過堿都不利于作物正常生長。
三、改良劑是什么?
改良劑是能夠改良物質品質及性能的物質。最常用的有食品改良劑和土壤改良劑。
1、食品改良劑
食品改良劑是由食品級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過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團的性能及食品品質及風味。
食品改良劑種類:水分保持劑、抗結塊劑、膨松劑、乳化劑、增稠劑、增筋劑、酸度調節劑、甜味劑、著色護色劑、食品保鮮劑、抗氧化劑、面粉增白劑、酶制劑、水質改良劑等。
2、土壤改良劑
土壤改良劑是向污染土壤或營養失衡的土壤中人為加入適量添加劑,通過調節和改變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土壤恢復活性,達到修復土壤的目的。例如石灰、鈣鎂磷肥、硅肥、紫云英、豬糞和泥炭等幾種改良劑在 污染酸性水稻土上的實驗結果表明,改良劑的應用能夠使土壤有效態恢復很好。
四、土壤改良劑成分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放線菌、光合細菌、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幾十種 有益微生物菌群即以各種有機酸植物生長調節劑等代謝產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