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碳交易的主要行業類型是什么?
涉及碳交易的主要行業類型是什么?
環保行業 火力發電行業 化工行業 風能 太陽能 潮汐能 燃油汽車 等。
什么是碳交易?碳交易是怎么交易的?具體如何操作??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碳交易的基本原則是合同一方向另一方支付溫室氣體減排的費用,買方可以利用購買的減排來緩解溫室效應,實現自己的減排目標。在需要減少排放的六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CO2)是最大的,所以這種交易是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單位計算的,所以俗稱“碳交易”。這個市場被稱為碳市場。規則是碳市場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有些規則是強制性的。例如,議定書是碳市場最重要的強制性規則之一。
議定書規定了公約附件一國家(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辯纖家)的量化減排目標。2008年至2012年間,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平均減少了5.2%。議定書衍生出的其他規則,如歐盟到2012年的集體減排目標是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8%,歐盟以弊灶歲此重新分配給成員國,以及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ETS)于2005年建立以建立交易規則。當然,有些規定是自愿的,沒有國際或國家政策或法律的強制性約束,由地區、企業或個人自愿發起履行環境責任。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后,全球碳市場迅猛發展。碳交易量從2006年的16億噸增加到2007年的27億噸,增長了68.75%。營業額的增長甚至更快。2007年全球碳市場規模為400億歐元,比2006年的220億歐元增長了81.8%,2008年上半年甚至與2007年全年持平。
從交易規則來看,交易時間和股市一致,為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5:00。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為計價單位,買賣申報量的最小變租睜動計量為1噸二氧化碳當量,申報價格的最小變動計量為0.01元人民幣。
具體操作來看,交易分買入和賣出,和買賣股票基本一致。碳配額買賣的申報,被交易系統接受后即刻生效,并在當日交易時間內有效,相應的資金和交易產品即被鎖定,未成交的買賣申報可以撤銷。買賣申報在交易系統成交后,交易即告成立,已買入的交易產品,當日內不得再次賣出,而賣出的資金可用于當天的交易。
據了解,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這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其實我也不懂,看到你的這個標題挺新奇,在百度搜了一下,我理解碳交易通俗講就是把多余的排放配額拿出來出售,下面有一篇相關報道碳交易:要參與更要“話語” 2009-6-30 10:17:58 中國經濟導報 無 暇
因為有人愿買,有人愿賣,而且差價“誘人”,因此“碳交易”也就成了另類“金礦”。1997年簽訂的《京都協議書》中規定發達國家有減排責任,而發展中國家沒有,在這種情況下,碳的排放權和減排額度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從而催生了碳交易市場。尤其是2005年《京都協議書》正式生效后,碳交易市場在全球呈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
6月18日,北京環境交易所首批碳交易掛牌,吸引了百余國際買家中國買“碳”。同一天,北京環交所與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握散集團BlueNext交易所在北京簽署協議。根據協議,在環交所掛牌的CDM項目將同時在BlueNext的渠道上發布,國內CDM項目信息服務的國際平臺有望因此建立。
北京環啟旅境交易所的成立,意在打造本土交易平臺,也是中國謀求國際碳交易市場定價權所邁出的重要一步。雖然中國已成為巨大的賣方市場,不過在這個市場上,中方卻沒有定價權,國內的賣出價格遠遠低于國際通行價格。碳交易價格一直是由發達國家的中間商和購買減排份額的企業所主導。據介紹,在行情最紅火的時候,每噸二氧化碳減排當量在中國和歐洲的價差達到20歐元。這就是說,如果某公司在中國開發了一個年減排20萬噸的項目,到歐洲一倒手,就能凈賺400萬歐元。價差的存在,使眾多國際炒家競相到中國來“炒碳”。
在近期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融資峰會”上,芝加哥氣候交易所黃杰夫預計,如果美國通過了氣侯變化碳交易的法案,碳市場會從2008年的1100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000億美元。到了2020年,碳市場、碳交易的市場會達到3萬億美元。“這么一個市場,恐怕比原油市場以及目前最大的商品市場都要大很多。”黃杰夫說。
根據統計數據,截止到2008年4月,國際碳排放交易賣出總量是2億噸左右,其中中國近1億噸,市場份額占到50%左右。而據此前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我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僅次于印度。到2012年,我國將占聯合國發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為全球第一大供應國。也有其他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2月,我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獲得聯合國“核證減排量”達360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第一位。
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口徑的統計數據有所差別,但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巨大容量和廣闊前景則是不爭的事實。也正因此,承擔排放義務的發達國家企業和碳基金、中間商紛紛把觸角伸向了中國,加快在中國的搶灘登陸。據了解,在中國的碳國際買家最多時有二三百家之多,去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大批投機性的買家撤離,目前還剩大約60家左右。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我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預計到2012年,我國將占聯合國發放悄皮凳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為全球第一大供應國,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
擁有碳交易巨大市場的中國,如果長期缺失話語權,肯定不利于中國未來的發展。而建立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平臺,整合各種資源與信息,形成合理價格,則被認為是一個更有利參與國際市場的途徑。北京環境交易所的成立,對于擁有豐富“碳資源”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同時,已經意識到自身利益受損的中國企業也已開始采取應對措施。據了解,目前,大唐集團、華電、中電投等碳減排項目出產大戶分別成立了大唐CDM辦公室、華電龍源碳資產公司、中電投碳資產公司等,把碳作為一種資源集中由專門的部門負責經營,以提高自身的議價能力。據某企業CDM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的碳資產售價就比普通公司高出20%至40%。
6月18日,北京環交所首批碳交易掛牌當天發布的10個項目同時在BlueNext的交易系統上發布,讓歐洲買家直接購買,這意味著中國CDM項目業主在今后將可以直接面對眾多的國際買家,而無需借手第三方。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表示,“這將增加中國碳交易項目的議價能力,降低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為碳交易市場創造更大的流動性。”
統計顯示,2008年,中國在CDM一級市場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4%。今年迄今為止,中國市場的新增CDM項目有800個。通過簽約,環交所與BlueNext交易所將建立交叉營銷合作關系:即雙方將相互推廣彼此的品牌;BlueNext可通過交互培訓和共享市場信息為北京環境交易所提供有關專家意見;雙方將共享國際環境權益交易的相關信息,在環交所掛牌的CDM項目可同時在BlueNext交易所的渠道上發布等。
北京環交所是中國首家國家級環境權益交易平臺。由紐約-泛歐證券交易集團持股60%的BlueNext交易所則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份額的93%。BlueNext首席執行官塞基?哈利對媒體表示,與北京環交所合作,是BlueNext開拓中國和亞洲其他市場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也向為碳的統一國際定價提供參考價格邁出了重要一步。
更重要的是,中國向爭取碳交易的國際話語權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同時,中國在發揮碳交易市場優勢的時候,也會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節能減排的計劃。
相關鏈接
關于碳交易
碳交易(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就是購買合同或者碳減排購買協議(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通常來說,碳交易可以分成兩大類:其一是基于配額的交易。買家在“限量與貿易”體制下購買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賣)的減排配額,譬如《京都議定書》下的分配數量單位(AAU),或者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下的歐盟配額(EUAs)。其二是基于項目的交易。買主向可證實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典型的此類交易為CDM以及聯合履行機制下分別產生核證減排量和減排單位(ERUs)。
CDM規定減排的溫室氣體有:CO2(二氧化碳)、CH4(甲烷)、N2O(氧化亞氮)、HFCs(氫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SF6(六氟化硫)。
CDM分布的行業和領域:能源工業(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 、能源需求、制造業、化工行業 、建筑行業 、交通運輸業 、礦產品、金屬生產、燃料的飛逸性排放(固體燃料,石油和天然氣)、碳鹵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產和消費產生的逸散排放、溶劑的使用、廢物處置、造林和再造林、農業。
目前,在歐洲、美國等金融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已經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歐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體系、歐洲氣候交易所、芝加哥氣候交易所。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