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廠余熱發電怎么樣?
水泥廠余熱發電怎么樣?
水泥余熱發電技術相對成熟 未來有望邁入海外市場
我國是世界水泥生產和消費的大國,近年來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發展迅速,技術、設備、管理等方面日漸成熟,對水泥工業用電總量的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電能的供應緊張局面。而目前國內運行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采用余熱發電技術來節能降耗的企業極少,再者國內由于經濟潛力增長加劇了電力短缺的矛盾,刺激了煤電項目的增長。因此在水泥業發展余熱發電項目是行業及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此外,為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擴大產品的盈利空間,國內的許多水泥生產企業在建設熟料生產線的同時,也紛紛規劃實施余熱發電項目。
隨著水泥行業的發展,發達國家水泥工業節能技術水平發展很快,低溫余熱在水泥生產過程中被回收利用,水泥熟料熱能利用率已有較大的提高。但我國由于節能技術、裝備水平的限制和節能意識影響,在窯爐工業企業中仍有大量的中、低溫廢氣余熱資源未被充分利用,能源浪費現象仍然十分突出。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2024年中國水泥余熱發電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推進,推動了基建建設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而大量基建設施和房地產建設,極大的提升了市場對水泥的需求量,數據顯示,盡管近年來在環保趨嚴,水泥去產能;房地產進入存量時代;基建投資放緩等因素的推動下,我國水泥的產量和消費量增速有所放緩,但我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和消費國。2018年水泥生產量達到22.17億噸,較2017年下降1.40億噸;水泥熟料產量達到12.60億噸,占比56.83%。
目前,我國水泥余熱發電在技術、裝備、發電效率等領域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隨著水泥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水泥余熱發電效益也將不斷提升。從國內市場看,水泥余熱發電普及率相對較高,并開始將目標轉向海外市場。從全球看,除日本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普及率較低,且技術水平及設施裝備較為落后。因此,我國水泥余熱發電有可能憑借較強的競爭優勢快速進入海外市場。
新思界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水泥行業是我國傳統的高耗能產業,其耗能達到了建材行業耗能的75%,而建材行業作為僅次于冶金、化工的第三大耗能大戶,占全國總能耗的7%左右。此外,水泥在生產過程中,其熱量占到了水泥行業總耗能的30%以上。因此在國家節能環保政策日益趨嚴的形勢下,提高余熱回收利用成為了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而在全球工業制造智能化發展的今天,水泥行業打造智能化余熱發電系統成為了提高行業余熱回收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向。
水泥行業替代燃料風口已至
水泥行業替代燃料風口已至
――211218#水泥#替代燃料
在12月工信部發布的《“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中,對于水泥行業未來五年的綠色發展提出了以下三點方向:
1. 到2025年,水泥工業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注:新版國標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標桿水平為100千克標準煤/噸)。開展水泥窯高比例燃料替代,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水泥行業應用。推動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
2. 嚴格執行水泥行業產能置換政策,新建項目應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
3. 穩步實施水泥行業超低排如粗逗放改造,實施水泥行業脫硫脫硝除塵超低排放。重點推廣建材行業水泥流化床懸浮煅燒與流程再造技術等先進節能工藝流程。
水泥行業的煤炭替代、產能置換和節能減排,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2020年我國水泥行業碳排放占全國比重約13.5%,在工業行業中僅次于鋼鐵,在生料制備、熟料煅燒和水泥制成等生產環節中耗費大量化石能源,是工業綠色發展的攻堅陣地。
使用替代燃料是實現節煤減碳的關鍵抓手。實際上,煤炭替代關乎水泥窯的生死存亡。今年以來,能耗雙控已經讓減產停窯成為部分地區水泥企業的心頭之痛,今后相關管控只會越來越嚴格。替代燃料是實現水泥行業碳達峰的必由之路,是完成能耗雙控和能效達標的必選動作。
借鑒歐洲水泥行業替代燃料的成功經驗,中國水泥行業可以使用的替代燃料,除了上述規劃中提到的生物燃料和垃圾衍生燃料RDF,還有固廢回收燃凳襪料SRF、干化污泥淤泥、輪胎衍生燃料TDF、廢油及溶劑等等。其中,固體回收燃料包括布碎、紙渣、軟塑、復合包裝物等等有機固廢的衍生燃料。
隨著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斷深入,各類固廢回收日益走向專門化,再生資源和工業固廢以及污泥淤泥的處理利用已經形成專業產業鏈,從而能夠有效組織生產固廢回收燃料SRF。麥肯錫預計在2050年廢棄物將構成水泥生產所使用燃料的55-75%。
替代燃料將是水泥行業未來五年的確定性風口。為實現水泥行業2025年碳達峰,使用替代燃料是最有條件渣賣規模化快速實施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是推動產能置換和推廣節能減排的戰略工具,對于完成十四五水泥行業綠色發展規劃舉足輕重。
筆者多年從事有機固廢能源化事業,一路見證環保能源政策和產業的發展之道,使命在望。躬逢其盛,樂在其中。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