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和海洋大約吸收了全球多少的碳排放?
陸地和海洋是地球重要的碳匯,每年吸收全球約一半的碳排放量。如能提升碳匯功能,固定更多的碳,將會分擔部分減排的壓力。針對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和潛力開展的科學研究較多,也得到國際社會廣泛的關注。
早在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就允許各國通過人工造林、森林和農田管理等人為活動導致的“碳匯”用于抵消本國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在我國,通過持續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大幅增加了森林碳匯,也是不爭的事實。相比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的固碳能力毫不遜色。
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多家機構聯合發布的《藍碳:健康海洋對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應評估》報告就指出,海洋生物具有固碳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的獨特優勢。在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上,加強海洋的減緩和適應行動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有望被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成為未來氣候變化應對的又一重要措施。盡管海洋碳匯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從理念到行動還面臨不少挑戰。
和陸地碳匯相比,我們對海洋碳匯的儲量、速率、過程機制和功能缺乏足夠的了解,尚未建立起專門的觀測和評估體系,難以做到“可衡量、可報告、可核查”。因此,需要加強科學研究和監測,建立健全海洋碳匯的核算體系,形成系統的海洋碳匯核查理論、監測指標和評估方法。通過科學進步,凝聚更為廣泛的國際共識。我國海洋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豐富多樣。然而,幾十年來,受到富營養化、填海造陸、沿海開發等人類活動的影響,我國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我國紅樹林面積喪失了60%,珊瑚礁面積減少了80%,海草床絕大部分消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固碳能力自然也無從談起。增加海洋碳匯首先在于海洋生態系統的恢復,從某種意義上講,保護海洋就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近年來,漁業碳匯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原理是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收獲把這些碳移出水體,達到負排放的功效。
我國是海水養殖大國,養殖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隨著現代立體養殖、深遠海養殖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廣闊海域具有了巨大的空間潛力。通過篩選高效良種,構建增匯模式,藍碳產業未來可期。
海洋碳匯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取決于產學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相關政策法規的配套支撐。我國前期探索值得稱道,后續應加強群策群力,盡早形成中國方案,充分激發海洋碳匯的價值和潛力,為兌現我國碳中和承諾不斷努力實踐,從而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