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主要污染物質(土壤的主要污染物質有哪些)
一、會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質?
土壤中的污染物質一般指影響土壤正常作用的外來物質。這些物質會改變土壤的主要成分,影響樹體的生長與果品質量。當有害物質通過果品進入人體后,就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過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作為生產投入物而進入土壤。一般來說,當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含量達到一定的數量值時,就會被植物吸收而積累到樹體中,在果實中累積,進而危害人體的健康。造成土壤污染的污染物質,主要有以下幾類。
(1)有機物類
污染土壤的有機物主要是有機化學農藥和除草劑等,如有機氯農藥六六六、SST和艾氏劑等;有機磷農藥如對硫磷和馬拉硫磷等;氨基甲酸酯農藥或除草劑;苯氧羧酸類除草劑,如2,4-D;2,4,5-T等,在土壤中難以分解、殘留時間較長的農藥或除草劑,均可形成對土壤的污染。
工業中的“三廢”,也有許多有機污染物,如酚、油脂、多氯連苯和苯并芘等,也易于進入土壤并長期積累而成為有機污染物。在生活污水中常用的洗滌劑、塑料、糞便及油脂等,也會成為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
(2)重金屬類
造成土壤污染的重金屬有汞、鎘、鉛、銅、錳、鋅、鎳,還有砷等,由于這些物質在土壤中不易被微生物分解,長期積累后,則很難徹底消除。重金屬污染土壤主要是通過含有重金屬的污水灌溉,含有重金屬的粉塵降落到土壤上,含有重金屬的工業廢渣的肥料施用和施用含有重金屬的農藥制劑等引起。
(3)放射性物質
污染土壤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指核爆炸后降落的污染物,如原子能所排出的液體、氣體中的廢棄物,通過自然降落、雨水沖刷與廢棄物的堆積而污染土壤等。
(4)化學肥料
在生產上大量使用含氮、磷的化學肥料,造成土壤中積累過盛,導致土壤污染。特別是大量施用銨態氮肥,銨離子能夠置換出土壤膠體上的鈣離子,造成土壤顆粒分散,從而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硫酸銨、氯化銨等生理酸性肥料使用過多會導致土壤微生物的區系改變,促使土壤中病原菌數量增多。同時磷肥亦是土壤中有害重金屬的一個重要污染源,磷肥中含鉻量較高,過磷酸鈣中含有大量的鎘、砷、鉛,磷礦石中還有放射性污染,如鈾、鐳等。過量使用鉀肥會使土壤板結,并降低土壤pH,從而影響植物生長。氯化鉀中氯離子對果實及其他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均有不良影響。
(5)致病微生物
在人畜糞便、生活污水及醫院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當人體接觸被這些污染的土壤后會感染上各種細菌和病毒;若食用被污染土壤所生產的果品時,則會威脅到人體的健康。因此,在靠近醫院、蓄禽養殖場及使用城鎮污水灌溉的果園,應特別注意水源是否被污染。
二、土壤中有哪些常見的污染物質?
土壤污染的種類主要有:
⑴有機物及農藥:通常造成土壤污染的有機物主要是酚、油類、多氯聯苯、苯并芘等。
農藥主要是有機氯類(六六六、DDT、艾氏劑、狄氏劑等);有機磷類(馬拉硫磷、對硫磷、敵敵畏);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除草劑);苯氧羧酸類(2,4-D、2,4,5-T等除草劑)。
⑵重金屬污染物:主要有汞、鎘、鉛、鉻、銅、鋅、鎳、砷等。污染途徑主要有污水灌溉、污泥肥料、廢渣堆放、大氣降塵等。
⑶放射性物質:核爆炸降落物、核電站廢棄物,通過降雨淋濾進入土壤。
⑷化學肥料:大量使用含氮和含磷的化學肥料,改變了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
嚴重者影響作物生長,導致農業產品退化。
⑸致病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來源于人畜的糞便及用語灌溉的污水(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及醫院污水)。
⑹建筑廢棄物和農業垃圾:石灰、水泥、涂料和油漆,塑料、磚、石料等。作為填土或堆放進入農田污染土壤。h2o123網,為您解答。
三、治理土壤污染的主要方式?
合理使用農用化學品。如禁止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藥等。
(2)控制工業“三廢”排放。如對工業排放的“三廢”要進行處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數量和濃度,使之符合排放標準。大力推廣清潔生產,以減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3)對生活垃圾和有害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
(4)提高土壤凈化能力。如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可增加土壤對有毒物質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提高土壤的凈化能力。
四、土壤污染途徑主要有哪些?
土壤污染的途徑有很多,這跟污染物的來源有密切
關系。一般從大類上分,土壤污染物有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固體廢棄物以及病原微生物。但是從它們進入土壤的途徑來說,大概是以下幾個。
1、水質污染。一般是通過污水灌溉,或者污染的地表水,然后進入到土壤。
2、大氣污染。大氣中的 PM 2.5、 PM 10或者 PM 50等等顆粒灰塵,最終會沉降到土壤上。
3、農業污染。在施肥過程中,使用的農藥、垃圾肥料、不干凈的堆肥、土壤添加劑等等,都會進入土壤造成污染。這是我們整個農田土壤面源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愛衛天貓
4、工業企業污染。工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是造成其周邊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五、土壤污染主要來源有哪些?
土壤污染的來源,主要有工業污水、農業污染等。主要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類:
①化學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前者如汞、鎘、鉛、砷等重金屬,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種化學農藥、石油及其裂解產物,以及其他各類有機合成產物等。
②物理污染物。指來自工廠、礦山的固體廢棄物如尾礦、廢石、粉煤灰和工業垃圾等。
③生物污染物。指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包括醫院)排出的廢水、廢物以及廄肥等。
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開采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以鍶和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
六、使土壤顏色呈現黑色的物質主要是?
土壤顏色是土壤內在物質組成在外在色彩的表現。由於土壤的礦物組成和化學組成不同,所以土壤的顏色是
多種多樣的。通常在鑒別土壤層次和土壤分類時,土壤顏色是非常明顯的特征.土壤顏色采用芒塞爾顏色命名系統,將土塊與標準顏色卡對比,給予命名。給土壤的顏色定名時,用一種顏色常常有困難,往往要用兩種顏色來表示,如棕色,有暗棕,黑棕,紅棕等之分。這樣定名,在前面的字是形容詞,是指次要的顏色,而后面的字是指主要的顏色。
決定土壤的顏色,主要有以下幾種物質:
腐殖質含量多時,使土壤顏色呈黑色。含量少時,使土壤顏色呈暗灰色。
氧化鐵在土壤中的氧化鐵一般多為含水氧化鐵,如褐鐵礦,針鐵礦等,這些礦物使土壤呈鐵銹色和黃色。石英,斜長石,方解石,高嶺石,二氧化硅粉末,碳酸鈣粉末等,它們都能使土壤呈白色。氧化亞鐵廣泛出現在沼澤土,潛育土中,它使土壤具有藍色或青灰色,如藍鐵礦,這類礦物為白色,但遇空氣中德氧即很快變為青灰色。除物質成分影響土壤顏色外,土壤的物理性狀不同,也會使土色有所差別。例如,土壤愈濕,顏色愈深,土壤愈細,顏色愈淺,光線愈暗,顏色愈深。所以在比較土壤顏色時,必須注明條件。
土壤顏色本身對樹木生長并不重要,但是顏色卻可指示土壤的許多重要特征.土壤顏色還可影響土壤的溫度.深色土壤比淺色土壤易吸熱.有森林植被的土壤受溫度的影響比裸露的土壤小.森林火災后,表層土壤顏色變深,從而導致土溫增加.
土壤結構
土壤結構就是土壤固體顆粒的空間排列方式。自然界的土壤,往往不是以單粒狀態存在,而是
形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團聚體,這些團聚體或顆粒就是各種土壤結構。根據土壤的結構形狀和大小可歸納為塊狀,核狀,柱狀,片狀,微團聚體及單粒結構等。
土壤的結構狀況對土壤的肥力高低,微生物的活動以及耕性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一些人為的活動將很大程度上破壞土壤的結構.如森林采伐后,由于重型機械的使用將導致土壤被壓實,土壤表層結構被破壞.
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是土壤中各種顆粒,如礫,砂,粉粒,粘粒的重量百分含量。土壤質地影響土壤肥力,如土壤持水力,土壤通氣性,有機質的貯存,營養元素的吸附和土壤的耕性,從而影響樹木的生長.
準確測定土壤質地要用機械分析來進行,但在野外常用指測法來判斷土壤質地,將土壤質地分為:砂土,砂壤土,輕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等。
土壤濕度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土壤肥力
七、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中的什么?
土壤中的液體物質主要指的是土壤水,以及溶解于土壤水中的礦物離子、有機物質。
八、土壤礦物質的主要類型及性質?
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 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 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 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 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 中國的主要土壤類型有15種。 磚紅壤 分布地區: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臺灣島南部,大致位于北緯22°以南地區。 形成條件: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一般特征: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分布地區: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臺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形成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一般特征:風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分布地區: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形成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濕條件較好。 一般特征: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分布地區: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形成條件: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一般特征: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分布地區: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分布地區: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形成條件: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分布地區: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形成條件:寒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一般特征: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分布地區: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陜西關中平原。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淀積。土壤呈中性、微堿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分布地區: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形成條件: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堿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栗鈣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形成條件: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干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一般特征: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栗色。土層呈弱堿性反應,局部地區有堿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形成條件:氣候比栗鈣土地區更干,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一般特征: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堿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并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分布地區:陜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于氣溫較高,相對濕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栗鈣土地區相似。 一般特征: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國總面積的1/5。 形成條件: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一般特征: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分布地區: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形成條件:氣候溫涼而較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一般特征: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分布地區: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形成條件:氣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一般特征: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堿性反應。
九、純堿對土壤的污染?
污染的原因有以下五點
1、酸堿度會導致土壤中營養的有效性,比如會使磷的作用降低,如果其PH值超過7.5或低于6,磷酸和鈣等元素會形成遲效態,導致元素成分的有效性降低,導致鉀鈣鎂等元素在偏酸性土壤中容易代換,鈣和鎂元素在強堿性的土壤中溶解度會降低,有效性也會降低,所以土壤最好不要偏堿性,否則會抑制許多元素的有效性,降低其作用。
2、不利于土壤的發育,會破壞土壤的組成結構,使其缺失一些成分,而且在強酸或強奸的土壤中氫和納的含量是很高的,這種偏兩極的酸堿性土壤是很難有一個好的土壤結構的,而且植物也不適合生長在這種土壤中,所以我們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3、除了對土壤的結構形成不利和植物的生長不利之外,它還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動,我們都知道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和植物相依相存的,如果微生物的生存受到了威脅的話就肯定會影響到植物的正常生長,而且土壤微生物的最適PH值是6.5-7.5之間,這樣的酸堿度是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如果土壤過酸過堿的話都會抑制微生物的繁衍,導致氮素以及其他成分的相互轉化受到抑制。
4、不利于作物的生長和發育,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是要在不酸不堿的土壤環境中生存的,所以中性的酸堿度環境是農作物生存的最佳環境。像甜菜等作物不適宜酸性土,茶葉要在強酸性的土壤中生長,中性土壤不適合生長,所以還得根據作物的習性來選擇。
5、土壤的酸堿度還會使土壤中產生許多的有害物質,如果土壤酸性太強的話會產生鋁離子,直接被作物吸收危害到作物的生長,而且在堿性土壤中當可溶鹽達到一定的數量值時會影響作物的正常發育,尤其是含碳酸鈉多的堿性土壤對作物的危害更大。
十、土壤的輕度污染標準?
我國對土壤污染物質量也有一些建議標準,如南京環保所和北京地區均制定了相應標準,對土壤中滴滴涕、六六六殘留量,根據我國水果、作物產品中允許的殘留標準確定為六六六≤0.2毫克/升,滴滴涕≤0.1毫克/升;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土壤中六六六殘留標準為0.3毫克/升滴滴涕為0.5毫克/升。綜合污染指數用于土壤分級時,1級的綜合污染指數為0.7以下;2級在0.7~1.0之間;3級在1~2之間;4級在2~3之間;5級則大于3.0。3級和3級以上的土壤已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不符合于GAP無公害中藥生產之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