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污染物的類型有哪些(土壤中污染物的類型有哪些種類)
一、土壤污染物有哪些?
土壤污染的類型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和有機污染兩大類。其中無機污染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
土壤污染的特點
土壤污染的特點主要有四個,分別是:1、累積性,污染物質在土壤中不容易擴散和稀釋,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超標;2、不可逆轉性,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3、難治理,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來消除;4、高輻射,大量的輻射污染了土地,使被污染的土地含有了一種毒質。
二、土壤類型有哪些?
土質可分為沙土、黏土和壤土。
沙土通氣透水性良好,耕作阻力小,土溫變化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易發生干旱;黏土通氣透水能力差,土壤結構致密,耕作阻力大,但保水保肥能力強,供肥慢,肥效持久、穩定;壤土土質疏松,容易耕作,透水良好,又有相當強的保水保肥能力,適宜種植多種中草藥。
三、污染物的類型有哪些?
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類:
(1)化學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前者如汞、鎘、鉛、砷等重金屬,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以及氧化物、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種化學農藥、石油及其裂解產物,以及其他各類有機合成產物等。
(2)物理污染物。指來自工廠、礦山的固體廢棄物,如尾礦、廢石、粉煤灰和工業垃圾等。
(3)生物污染物。指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包括醫院)排出的廢水、廢物以及廄肥等。
(4)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開采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以鍶和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
四、種植土壤類型有哪些?
適合種植的土壤是黑土水稻土,紫色土,黑鈣土
五、水污染物有哪些類型?
水體污染物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重金屬、有毒有害易長期積累的有機物等)、非持久性污染物(一般有機污染)、酸堿污染(pH)、熱污染、懸浮物、植物營養物、放射性物質、石油類、病原體等。
耗氧污染物
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紙等工業廢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木質素等有機物質。這些物質以懸浮或溶解狀態存在于污水中,可通過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氧氣,因而被稱為耗氧污染物。這種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長。水中溶解氧耗盡后,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氨和硫醇等難聞氣味,使水質進一步惡化。
植物營養物
植物營養物主要指氮、磷等能刺激藻類及水草生長、干擾水質凈化,使BOD5升高的物質。水體中營養物質過量所造成的"富營養化"對于湖泊及流動緩慢的水體所造成的危害已成為水源保護的嚴重問題。
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河口、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在自然條件下,湖泊也會從貧營養狀態過渡到富營養狀態,沉積物不斷增多,先變為沼澤,后變為陸地。這種自然過程非常緩慢,常需幾千年甚至上萬年。而人為排放含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可以在短期內出現。
植物營養物質的來源廣、數量大,有生活污水(有機質、洗滌劑)、農業(化肥、農家肥)、工業廢水、垃圾等。每人每天帶進污水中的氮約50g。生活污水中的磷主要來源于洗滌廢水,而施入農田的化肥有50%~80%流入江河、湖海和地下水體中。
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殘體在腐爛過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釋放到水中,供新的一代藻類等生物利用。因此,水體富營養化后,即使切斷外界營養物質的來源,也很難自凈和恢復到正常水平。水體富養化嚴重時,湖泊可被某些繁生植物及其殘骸淤塞,成為沼澤甚至干地。局部海區可變成"死海",或出現"赤潮"現象。
常用氮、磷含量,生產率(O2)及葉綠素-α作為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的指標。防治富營養化,必須控制進入水體的氮、磷含量。
有毒污染物
有毒污染物指的是進入生物體后累積到一定數量能使體液和組織發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變化,引起暫時或持久的病理狀態,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質。如重金屬和難分解的有機污染物等。污染物的毒性與攝入機體內的數量有密切關系。同一污染物的毒性也與它的存在形態有密切關系。價態或形態不同,其毒性可以有很大的差異。如Cr(Ⅵ)的毒性比Cr(Ⅲ)大;As(Ⅲ)的毒性比As(Ⅴ)大;甲基汞的毒性比無機汞大得多。另外污染物的毒性還與若干綜合效應有密切關系。從傳統毒理學來看,有毒污染物對生物的綜合效應有三種:
(1)相加作用,即兩種以上毒物共存時,其總效果大致是各成分效果之和。
(2)協同作用,即兩種以上毒物共存時,一種成分能促進另一種成分毒性急劇增加。如銅、鋅共存時,其毒性為它們單獨存在時的8倍。
(3)拮抗作用,兩種以上的毒物共存時,其毒性可以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如鋅可以抑制鎘的毒性;又如在一定條件下硒對汞能產生拮抗作用。總之,除考慮有毒污染物的含量外,還須考慮它的存在形態和綜合效應,這樣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污染物對水質及人體健康的影響。
石油類污染物
石油污染是水體污染的重要類型之一,特別在河口、近海水域更為突出。
石油是烷烴、烯烴和芳香烴的混合物,進入水體后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在水上形成油膜,能阻礙水體復氧作用,油類粘附在魚鰓上,可使魚窒息;粘附在藻類、浮游生物上,可使它們死亡。油類會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嚴重時使鳥類大量死亡。石油污染還能使水產品質量降低。
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是放射性物質進入水體后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來源于核動力工廠排出的冷卻水,向海洋投棄的放射性廢物,核爆炸降落到水體的散落物,核動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開采、提煉和使用放射性物質時,如果處理不當,也會造成放射性污染。水體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可以附著在生物體表面,也可以進入生物體蓄積起來,還可通過食物鏈對人產生內照射。
熱污染
熱污染是一種能量污染,它是工礦企業向水體排放高溫廢水造成的。一些熱電廠及各種工業過程中的冷卻水,若不采取措施,直接排放到水體中,均可使水溫升高,水中化學反應、生化反應的速度隨之加快,使某些有毒物質(如氰化物、重金屬離子等)的毒性提高,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的生存和繁殖,加速某些細菌的繁殖,助長水草叢生,厭氣發酵,惡臭。
魚類生長都有一個最佳的水溫區間。水溫過高或過低都不適合魚類生長,甚至會導致死亡。不同魚類對水溫的適應性也是不同的。如熱帶魚適于15~32℃,溫帶魚適于10~22℃,寒帶魚適于2~10℃的范圍。又如鱒魚雖在24℃的水中生活,但其繁殖溫度則要低于14℃。一般水生生物能夠生活的水溫上限是33~35℃。
酸、堿、鹽無機污染物
各種酸、堿、鹽等無機物進入水體(酸、堿中和生成鹽,它們與水體中某些礦物相互作用產生某些鹽類),使淡水資源的礦化度提高,影響各種用水水質。鹽污染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和工礦廢水以及某些工業廢渣。另外,由于酸雨規模日益擴大,造成土壤酸化、地下水礦化度增高。
水體中無機鹽增加能提高水的滲透壓,對淡水生物、植物生長產生不良影響。在鹽堿化地區,地面水、地下水中的鹽將對土壤質量產生更大影響。
六、土壤中有哪些常見的污染物質?
土壤污染的種類主要有:
⑴有機物及農藥:通常造成土壤污染的有機物主要是酚、油類、多氯聯苯、苯并芘等。
農藥主要是有機氯類(六六六、DDT、艾氏劑、狄氏劑等);有機磷類(馬拉硫磷、對硫磷、敵敵畏);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除草劑);苯氧羧酸類(2,4-D、2,4,5-T等除草劑)。
⑵重金屬污染物:主要有汞、鎘、鉛、鉻、銅、鋅、鎳、砷等。污染途徑主要有污水灌溉、污泥肥料、廢渣堆放、大氣降塵等。
⑶放射性物質:核爆炸降落物、核電站廢棄物,通過降雨淋濾進入土壤。
⑷化學肥料:大量使用含氮和含磷的化學肥料,改變了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
嚴重者影響作物生長,導致農業產品退化。
⑸致病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來源于人畜的糞便及用語灌溉的污水(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及醫院污水)。
⑹建筑廢棄物和農業垃圾:石灰、水泥、涂料和油漆,塑料、磚、石料等。作為填土或堆放進入農田污染土壤。h2o123網,為您解答。
七、大氣污染物的類型有哪些?
大氣污染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污染物和人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污染物,它們主要來源于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顆粒物:指大氣中液體、固體狀物質,又稱塵.硫氧化物:是硫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碳的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屬于大氣污染物)
氮氧化物:是氮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氧化亞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碳氫化合物:是以碳元素和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烴類氣體.其它有害物質: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等.
八、水體中的污染物質主要有哪些類型?
水體中的污染物質類型主要有三種:懸浮固體物、膠體物質和可溶解物質。
縣浮固體物(無機物)有砂粒、粉沙粒、粘粒,這些懸浮固體物主要來源于土壤和進入雨水排水系統的街道徑流和生活污水,它們不會構大的污染威脅。
膠體物質(有機的)有糞便、來自處理場的垃圾、洗衣服的纖維、衛生用紙的紙纖維等等,膠體物質可能對人體健康和水生生物生長產生嚴重的后果。
可溶解物質(無機的)有來自洗滌劑的磷酸鹽,尿中的磷酸鹽、銨、硝酸鹽、鉀、鈉、鉛、硫酸鹽等;有毒廢物有來自工廠的銅、錫、汞、鉛、鉻、砷等及不能生物降解的有機化學制品,溶解物質是完全溶解的物質和化合物,流進水體就會破壞自然平衡,導致嚴重污染。
九、土壤的類型有哪些?各自特點,分布?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與基礎地質、水文與植物,還包含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現在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以及動物就人類目前和未來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
根據土地的性狀、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將土地歸并成若干個不同的類別。
中國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種分類:
1.按土地的自然屬性分類,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進行分類。
2. 按土地的經濟屬性分類,如按土地的生產水平、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等進行分類。
3.按土地的自然和經濟屬性以 及其他因素進行的綜合分類,如土地利用現狀分類。
我國土壤類型特征:
(一)西南部(包括海南島及云南南部):土壤類型:磚紅壤
特征:磚紅壤是 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土壤在熱帶季風氣候下,發生強度富鋁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發育成的深厚紅色土壤,以土壤顏色類似燒的紅磚而得名。
磚紅壤是具有枯枝落葉層、暗紅棕色表層和棕紅色( 10R5/6)鐵鋁殘積B層的強酸性鐵鋁土。但中國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由玄武巖母質發育的磚紅壤呈暗紅色,土層深厚,質地粘重,粘粒含量高達60%以上,呈酸性至強酸性反應。
(二)長江下游及西藏南部:土壤類型:紅壤
特征:缺乏堿金屬和堿土金屬而富含鐵,鋁氧化物,呈酸性紅色。紅壤在中亞熱帶濕熱氣候常綠闊葉林植被條件下,發生脫硅富鋁過程和生物富集作用,發育成紅色,鐵鋁聚集,酸性,鹽基高度不飽和的鐵鋁土。紅壤、黃壤、磚紅壤可統稱之為鐵鋁性土壤。
(三)西藏中北部·新疆南部及天山:土壤類型:未發育
(四)我國北方地區:土壤類型:棕壤及褐土
特征:呈微酸性反應,心土層(B層)呈鮮棕色。成土母質多為酸性母巖風化物。主要分布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約為 12℃,≥10℃的積溫在4000℃上下,年降水量600~900毫米,半濕潤暖溫帶地區碳酸鹽弱度淋溶與聚積,有次生黏化現象的帶棕色土壤,又稱褐色森林土。(五)新疆中東部及內蒙古西部:土壤類型:溫帶荒漠土
特征:溫差大、降雨量少、植物稀疏。化和成土作用微弱。由于降水量少,土體中的各種元素,基本是不遷移,或移動極弱,碳酸鈣在土壤表面積聚,石膏和易溶鹽類淋洗不深,在剖面中積累。
土壤的組成與母質近似、有機質含量甚微、地表多礫石,具有龜裂化、漆皮化、礫質化和碳酸鹽表聚。(六)東北地區的西部和內蒙古東部寧夏至西寧狹長地帶:土壤類型:黑鈣土
特征:土壤中有機質的積累量大于分解量,土層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質層,在此層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一石灰富積的鈣積層。
十、土壤中的鈷有哪些?
中國土壤的鈷含量為0.57~103.5微克/克,平均含量為20.8微克/克,大部分土壤介于5~40微克/克之間。南方的酸性土壤中鈷的含量較高,變幅亦大;北方的石灰性土壤中則較少,而且變幅較小,大部分土壤剖面中鈷的分布也比較均勻。
土壤有效態鈷含量的差異很大,占全鈷含量的1%~90%。通常為3%~20%。土壤鈷的有效性受土壤酸堿度、有機質、排水狀況和吸附作用的影響。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