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物對土壤的危害主要包括侵占土地和什么土壤(固體廢物對土壤的危害主要有)
一、硫對土壤的危害?
土壤中的硫主要是以硫酸鹽的形式存在,如石膏硫酸鈣。
可以通過改土和施肥,減少硫過高的危害。
二、電池對土壤的危害?
廢電池的危害:廢棄在自然界電池中的汞會慢慢從電池中溢出來,進入土壤或水源,再通過農作物進入人體,損傷人的腎臟。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無機汞可以轉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魚類的身體里,人食用了這種魚后,甲基汞會進入人的大腦細胞,使人的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破壞,重者會發瘋致死。
著名的日本水俁病就是甲基汞所致。
鎘滲出污染土地和水體,最終進入人體使人的肝和腎受損,也會引起骨質松軟,重者造成骨骼變形。
汽車廢電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屬鉛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最終對人造成危害。
廢電池污染及其處理已經成為目前社會最為關注的環保焦點之一。
國家環保總局科技標準司有關人士認為,隨著我國電池的種類、生產量和使用量的不斷擴大,廢舊電池的數量和種類也在不斷增加。
廢舊電池含有汞、鉛、鎘、鎳等重金屬及酸、堿等電解質溶液,對人體及生態環境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據了解,其中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危害較大、列入危險廢物控制名錄的廢電池主要有:含汞電池,主要是氧化汞電池;鉛酸蓄電池;含鎘電池,主要是鎳鎘電池。
湖南省動力化學電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毅夫博士告訴筆者,盡管我國一些大型電池生產企業已經開始生產無汞電池,但是大量中小企業生產的仍然是含汞電池,因其價格便宜,應用面廣,銷售量相當大。
鉛酸蓄電池主要應用在汽車、電動自行車、通訊備用電源和應急電源等方面。
而鎳鎘電池則普遍用于手機、電動工具、電動玩具等方面,是一種可充電電池。
有關資料顯示,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受到污染,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在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幾種物質中,電池里就包含了汞、鉛、鎘等多種,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隨手丟棄,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就會滲透于土壤、污染地下水,進而進入魚類、農作物中,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間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
人體一旦吸收這些重金屬以后,會出現哪些病癥呢?據有關專家介紹,汞是一種毒性很強的重金屬,對人體中樞神經的破壞力很大,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日本的震驚中外的水俁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
目前我國生產的含汞堿性干電池的汞含量達1%-5%,中性干電池的汞含量為0.025%,我國電池生產消耗的汞每年就達幾十噸之多。
鎘在人體內極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癥是肺氣腫、骨質軟化、貧血,很可能使人體癱瘓。
而鉛進入人體后最難排泄,它干擾腎功能、生殖功能。
專家們認為,由于電池污染具有周期長、隱蔽性大等特點,其潛在危害相當嚴重,處理不當還會造成二次污染。
據楊毅夫博士介紹,我國沿海某省的一些農民在回收鉛酸蓄電池中的鉛時,因為回收處理不當,把含有鉛和硫酸的廢液倒掉,不僅造成了鉛中毒,而且使當地農作物無法生長。
三、什么電池對土壤危害最大?
看是什么電池了,現在電子設備用的鋰電池和玩具上的堿性電池(無汞的),直接廢棄掉都不會有什么污染的。
而汽車上用的鉛蓄電池不要隨便丟棄,因為它能賣錢啊,回收很值錢的。
實際上影響最大的就是鎳鎘電池了,這個埋土里會有重金屬污染的,這種電池就是皮上寫著Ni-Cd的充電電池。
四、鹽對土壤有什么危害?
鹽也有很多啊,你是指化學上的鹽類,還是氯化鈉?
首先,鹽本身對土壤沒有什么化學或者是其他的效果。但土壤是要種植植物或者養育動物的,所以,才演示出危害的。
其次,危害主要是植物,土壤中溶液的濃度過大,導致植物根部失水,植物吸不到水,就會慢慢的枯萎。植物不存在,就沒有制造的有機物提供給動物,自然,土壤的動物也會離開或者死亡,而且,就如同人不喝海水一樣,越喝越渴,動物在有鹽的土壤中也是無法找到生活必需的水。要不,人類尋找地外生命都是尋找有液態水的星球呢。
最后,鹽類中有些陰離子在特殊環境中偶強的氧化效果,可以傷害到生物,一些鹽中有重金屬陽離子,進入生物體不易排出。主要是組成的離子的化學性質了,會使生物活性蛋白質變性的,進而影響生物。
再說幾句了。你指的情況我理解,應該是土壤鹽漬化,在一些水域,特別是沿海地區。有些特殊的植物本身的細胞液濃度大,可以生存,也是人類治理土壤鹽漬化的一種方法了。
五、爛菜葉對土壤的危害?
菜葉果皮等可以,但是吃剩的菜里面有食鹽,會對土壤和作物根系造成破壞。另外菜葉果皮埋進土里經過微生物的腐爛發酵分解,才能轉化成作物可吸收的營養,而這個過程中會吸收氧氣和釋放有害氣體,所以家養的盆花不建議這樣做,露天土壤中使用尚可
六、秸稈打包對土壤的危害?
這是兩個概念東西,土壤并不因秸稈打包而變善或變了成份。
七、農村垃圾對土壤的危害?
農村生活垃圾在地表上隨意堆放,時間一長會損害被覆蓋的植被,尤其塑料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慢慢埋入地下后需要至少兩百年才能得到降解,對土壤危害相當嚴重,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在土壤中聚集,造成土壤自身凈化能力下降,影響大且持久。
八、廢電池對土壤的危害?
廢電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屬汞、鎘、錳、鉛等。當廢電池經過日曬雨淋,表面的皮層會出現銹蝕,其中的有害成分就會滲透到土壤和地下水。
汞具有強烈的毒性,鉛能造成神經紊亂、腎炎等;鎘主要造成腎損傷以及骨疾-骨質疏松、軟骨癥及骨折。
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受到污染,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在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幾種物質中,電池里就包含了汞、鉛、鎘等多種。
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隨手丟棄,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就會滲透于土壤、污染地下水,進而進入魚類、農作物中,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間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據統計,僅北京市每年因廢電池而進入自然環境的汞竟然達到29.6噸,所以廢舊電池是不可以隨意丟棄的應該進行合理的回收。
擴展資料:
廢電池的處理方法:
1、常見的干電池,包括堿性電池、鋰電池、鎳氫電池,可以直接扔到專門的分類垃圾箱。
2、含鉛汞的廢電池,應該交給廢電池回收機構,讓他們處理。
3、不含鉛汞的廢電池,可以直接扔在城市分類垃圾箱里面。
4、不鼓勵集中收集廢電池再處理,最好從源頭做起盡量不使用含汞電池。
參考資料來源:
九、破壞土壤或侵占土壤的現象有哪些?
1:在農耕土地上非法建房建養殖場。
2:在河道溝渠農耕土地采沙挖土。
3:垃圾或工業廢料不按規定堆放到垃圾處置區,隨意堆放到道路兩旁和農耕田地。
4:在農村存在填坑建房還有在公共土地上未辦理合法手續私自建房。
十、土壤成因,土壤分類,主要土壤的類型?
土壤 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
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
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
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
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
中國的主要土壤類型有15種。
磚紅壤
分布地區: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臺灣島南部,大致位于北緯22°以南地區。
形成條件: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一般特征: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分布地區: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臺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形成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一般特征:風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分布地區: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形成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濕條件較好。
一般特征: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分布地區: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形成條件: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一般特征: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分布地區: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分布地區: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形成條件: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分布地區: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形成條件:寒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一般特征: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分布地區: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陜西關中平原。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淀積。土壤呈中性、微堿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分布地區: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形成條件: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堿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栗鈣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形成條件: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干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一般特征: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栗色。土層呈弱堿性反應,局部地區有堿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形成條件:氣候比栗鈣土地區更干,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一般特征: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堿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并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分布地區:陜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于氣溫較高,相對濕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栗鈣土地區相似。
一般特征: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國總面積的1/5。
形成條件: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一般特征: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分布地區: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形成條件:氣候溫涼而較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一般特征: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分布地區: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形成條件:氣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一般特征: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堿性反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