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填寫基礎土壤樣品的標簽?(土壤標簽卡)
一、怎樣填寫基礎土壤樣品的標簽?
答:采集的土壤樣品放入統一的樣品袋內,用鉛筆寫好標簽,袋內外各掛放一張。
采樣標簽見表4-1,同時要做好田間采樣與試驗地基本情況調查記錄等主要內容。表4-1 土壤采樣標簽二、土壤成因,土壤分類,主要土壤的類型?
土壤 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
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
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
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
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
中國的主要土壤類型有15種。
磚紅壤
分布地區: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臺灣島南部,大致位于北緯22°以南地區。
形成條件: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一般特征: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分布地區: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臺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形成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一般特征:風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分布地區: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形成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濕條件較好。
一般特征: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分布地區: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形成條件: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一般特征: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分布地區: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分布地區: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形成條件: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分布地區: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形成條件:寒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一般特征: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分布地區: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陜西關中平原。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淀積。土壤呈中性、微堿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分布地區: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形成條件: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堿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栗鈣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形成條件: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干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一般特征: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栗色。土層呈弱堿性反應,局部地區有堿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形成條件:氣候比栗鈣土地區更干,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一般特征: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堿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并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分布地區:陜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于氣溫較高,相對濕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栗鈣土地區相似。
一般特征: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國總面積的1/5。
形成條件: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一般特征: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分布地區: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形成條件:氣候溫涼而較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一般特征: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分布地區: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形成條件:氣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一般特征: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堿性反應。
三、土壤燃燒對土壤的傷害?
?1、大氣污染
焚燒秸稈最大危害就是污染大氣,因為在焚燒秸稈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等,還有各種有害物質,同時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也比正常情況高很多,這樣對人的眼睛鼻子都有一定的刺激。之前了解到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的霧霾,大家對于空氣污染應該重視起來。
2、火災
焚燒秸稈的時候假如遇上大風,可能火勢不受控制,甚至于點燃周圍的物體,甚至于將山都燒掉了,只要引起大火就很難控制,尤其不要在大山附近燒火,鬧不好可能出大問題。
3、交通事故
焚燒秸稈可能會引起交通事故,因為其中彌漫的煙霧會讓空氣能見度持續下降,可能影響到正常鐵路的運營,搞不好就出交通事故。
4、降低土壤肥力
焚燒秸稈不僅不會讓土地更肥,反而會讓耕地更加荒蕪一些,土壤肥力受到了相應的影響,營養大量流失對土壤很是不利。根據不完全統計,燃燒一次秸稈可能讓土壤肥力下降0.2—0.3個百分點,假如通過秸稈還田生成,可能需要5-10年的時間。
5、消耗土壤微生物
通過燃燒秸稈,農田當中的微生物都被燒死了,最終農田可能會變得板結很難種植。
6、加重病蟲害
焚燒秸稈可能讓部分病蟲害減少,同時其他病蟲害反而更加嚴重一些,比如毛毛蟲黑粉病等等可以會在田地當中相當猖狂。
7、影響作物產量
假如在焚燒秸稈的田地當中種植作物,可能導致產量有所下降,根據科學研究,秸稈焚燒土壤不實惠玉米大豆生長,這對于作物是相當不利的。
四、土壤板結導致土壤缺鉀?
一、土壤板結的原因
1、長期使用化肥,有機肥不足
很多農民朋友們圖省事,,只在自家的地里施用從化肥店買來的化肥,而忽視農家肥的使用,這樣土壤中的有機質減少,就容易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有機質少,微生物活動就不頻繁,沒有疏松土壤的工人,土壤自然就結塊了。
2、土壤質地太粘,耕作層比較淺
粘土的空隙比較小,加上平時種地的時候耕作層就那么深,翻耕土壤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遇上下雨天或者大水漫灌,就容易堵塞土壤孔隙,造成土壤表皮的結塊,等水分散失的差不多了,就會出現干裂現象。
3、風沙、暴雨導致水土流失
如果遇到大自然的暴雨和大風天氣,土壤表層的一層浮土容易被帶走,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就容易引起土壤板結。加上機械耕作過深,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當季作物吸收,其余被土壤固定,就容易造成土壤板結。
二、土壤板結的解決方法
1、增施有機肥,少施化肥
土壤板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偏施化肥,而忽視有機肥的使用,在自家土地中進行配方施肥,這樣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不僅可以緩解土壤板結,還可以控制盲目施肥的用量,減少肥料錢。增施有機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土壤中施入粉碎秸稈、農家肥以及優質的商品有機肥,要是施用菌肥效果就更好了。
2、實行滴灌、噴灌措施
不合理的水分灌溉也是造成土壤板結的重要原因,在土地里實行噴灌和滴灌設施,能夠將水直接送達作物根系吸收,不造成水分的浪費,也是防止土壤板結的好方法。
3、打破舊的耕作方式,推行新措施
摒除以前老的耕作方式,在自家的地里實行秸稈還田和免耕覆蓋,盡可能的減少不必要的土壤流失,保護土壤結構。
五、沙質土壤和砂質土壤區別?
沙質土壤是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地區。是河流從上游夾帶的泥沙不斷淤積而成的土壤,這種泥沙一般顆粒不大,比較細軟,形成的沙質土壤往往比較疏松,并且河流的沖積平原的沙質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農業生產的理想土壤。
而砂質土壤就不一樣了,它是分布的山地丘陵的山坡上,這些砂質主要是巖石風化的產物,其顆粒往往比較大,并且大小不一,雖然也比較松散,其實原先只是巖石的風化殼,或者是成土母質,后期逐漸形成土壤,保留砂質特性,但是這種土壤土層很薄,沒有足夠的有機物質,土壤肥力比較低,不是農業生產理想的土壤。
六、web前端a標簽、span標簽、p標簽、h標簽有什么區別?
在html標準文檔流里面,
a,span標簽屬于行內元素,p,h標簽屬于塊級元素
a標簽中的內容是頁面鏈接形式,span標簽往往是純文本,p標簽中可包含多個span標簽文本,h標簽內也主要是文本(在seo優化當中,h標簽往往具有較高權重)
七、ull標簽是什么標簽?
應該是ul標簽。
ul標簽是html中定義無序列表的標簽。
八、如何區分土壤是酸性土壤還是堿性土壤呢?
1、第一種方法是觀察土壤的顏色,酸性土壤通常顏色為褐色或相近深色顏色,堿性土壤卻是以淺色為主,顏色發黃發白。
2、第二種方法是檢查土壤的質地,酸性土壤一般土質透氣性較好,較為多孔疏松,而堿性土壤卻時有結塊現象發生,質地較為堅硬。
3、第三種方法是往土壤上澆水觀察產生的現象,酸性土壤在澆水后能快速吸收水分并無異常,堿性土壤在澆水后,水分滲入較慢,并伴有白色泡沫的產生。
4、第四種方法較為簡單,就是將土壤在水中稀釋以后,用PH試紙的測試端蘸上稀釋的水分,等待試紙顯色后,對比酸堿度數值,來確定土壤的酸堿性。
5、還有一種鑒別方法就是直接用手抓起一把土壤,手感柔軟的一般都是酸性土壤,手感較硬,不易松散的是堿性土壤。
九、黑龍江土壤屬于什么土壤?
黑龍江土壤屬于黑色土壤
黑龍江主要土壤類型:
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張廣才嶺頂峰,海拔1 450-1 600米之間。
?
綠色針葉林土:主要在針葉林下發育的土壤,分布在大興安嶺的中山、低山和丘陵區,平均海拔500-1 000米,占全省土壤總面積的9.94%。
暗棕壤:暗棕壤是黑龍江省山地主要土壤。主要分布在小興安嶺和由完達山、張廣才嶺及老爺嶺組成的東部山地,大興安嶺東坡亦有分布。海拔為大興安嶺東坡600米以下,小興安嶺800米以下,東部山區900米以下,其中耕地115萬公頃。?
白漿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東部山區,除齊齊哈爾、大慶、大興安嶺外其他地區均有分布,其中耕地116.36萬公頃。?
黑土:是黑龍江省主要耕地土壤,除牡丹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濱北、濱長鐵路沿線兩側,其中耕地360.62萬公頃,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31.34%。
??
?
十、新鮮土壤和干燥土壤的區別?
新鮮土壤一般指從田間采集后馬上進行分析測試所用的土壤樣品,常用于對二價鐵、硝態氮、銨態氮等在風干過程中會發生顯著變化的成分的分析,較能真實地反映土壤在田間自然狀態下的某些理化性狀。新鮮樣品不宜貯存。
干燥土壤指從田間采集后置于干凈的室內通風處攤開直至自然風干,嚴禁暴曬,注意酸、堿、灰塵、氣體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污染源,風干過程要經常翻動土樣、捏碎大土塊、剔除石塊等土壤以外的侵入體。
風干土樣可以分析土壤養分、有機質等理化性能指標。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