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有哪些(土壤中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有哪些方面)
一、土壤污染物的來源?
土壤污染物的來源:農業污染、工業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等
1.農業污染:農業生產中使用農用塑料薄膜、農藥、化肥等帶來的污染,可以導致農作物的產量、質量下降,引起農作物的污染,進而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2.工業污染:主要是工業排放的廢渣、廢水、廢氣對土壤造成污染。a) 工業排放的各種大氣污染物中,以粉塵、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為主,約占大氣污染物總量的3/4,這些污染物會隨著降水、自然沉降落入土壤中;b) 工業廢水排入江河湖泊和海洋,成為污染水體的主要污染源,污水直接滲入土壤或被引用于農田,會污染土壤和農產品;c) 工業廢渣不僅占據大量的空間,而且含有有害成分,被水溶解后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
3.生活污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也使城鄉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4.交通污染:隨著各種交通工具流動越來越頻繁,它們排放的廢氣中尾氣成為土壤的重要污染源,例如公路兩側鉛污染嚴重。
污水灌溉對土壤的污染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含有氮、磷、鉀等許多植物所需要的養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農田,一般有增產效果。但如果污水中含有重金屬、酚、氰化物等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如果污水沒有經過必要的處理而用于農田灌溉,或直接流入地下土壤中,則會將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質帶至農田,污染土壤。例如冶煉、電鍍、燃料、汞化物等工業廢水能引起鎘、汞、鉻、鉛、銅、砷、鋅、鎳等重金屬污染;石油化工、肥料、農藥等工業廢水會引起酚、三氯乙醛、多環芳烴、多氯聯苯、三氯乙醛、甲烷、農藥等有機物的污染
二、土壤污染主要來源有哪些?
土壤污染的來源,主要有工業污水、農業污染等。主要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類:
①化學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前者如汞、鎘、鉛、砷等重金屬,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種化學農藥、石油及其裂解產物,以及其他各類有機合成產物等。
②物理污染物。指來自工廠、礦山的固體廢棄物如尾礦、廢石、粉煤灰和工業垃圾等。
③生物污染物。指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包括醫院)排出的廢水、廢物以及廄肥等。
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開采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以鍶和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
三、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一、大氣污染的天然源 火山噴發:排放出二氧化碳及火山灰等顆粒物;森林火災:排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自然塵:風砂、土壤塵等;森林植物釋放:主要為萜烯類碳氫化合物;海浪飛沫顆粒物:主要為硫酸鹽與亞硫酸鹽。
二、人為污染源 燃料燃燒: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的燃燒過程是向大氣輸送污染物的重要發生源。
工業生產過程的排放:如石化企業排放硫化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交通運輸過程的排放:汽車、船舶、飛機等排放的尾氣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農業活動排放:田間施用農藥時,一部分農藥會以粉塵等顆粒物形式逸散到大氣中。
四、土壤中養分的主要來源是?
答案:礦物質
礦物質經過風化分解,能夠把原來固結在礦物中的一些養分元素,如鉀、磷、鈣、鎂等釋放出來,供植物吸收。因此礦物質是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五、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空氣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氫化合物(H空氣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顆粒物(PM)、鉛及其化合物(pb)、氟化物、粒子狀污染物、氮氧化物等。
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
空氣污染指數,是一項可以定量、客觀地評價空氣環境質量的指標,是對空氣中的若干種主要污染物的監測數據參照一定的分級標準,經過綜合換算而得到的。以數字的形式表示空氣的質量,有利于公眾簡明、清楚地了解空氣質量的優劣。
六、大氣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碳氫化合物、硫氧化物、顆粒物質、揮發性有機物、汞及其化合物、鉛和有毒物質。2012年9月9日,中國環境保護部公布2011年度全國主要污染物減排情況,化學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實現同比下降,但是氮氧化物比2010年上升了許多。
擴展資料
大氣,就是包圍地球的空氣。而天氣,從現象上來講,絕大部分是大氣中水分變化的結果。在太陽輻射、下墊面強迫作用和大氣環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氣的長期綜合情況稱為氣候。大氣污染對大氣物理狀態的影響,主要是引起氣候的異常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很明顯的,有時則以漸漸變化的形式發生,為一般人所難以覺察,但任其發展,后果有可能非常嚴重。
七、土壤污染物有哪些?
土壤污染的類型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和有機污染兩大類。其中無機污染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
土壤污染的特點
土壤污染的特點主要有四個,分別是:1、累積性,污染物質在土壤中不容易擴散和稀釋,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超標;2、不可逆轉性,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3、難治理,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來消除;4、高輻射,大量的輻射污染了土地,使被污染的土地含有了一種毒質。
八、土壤中的磷的主要來源是什么?
土壤中的磷存在于有機化合物及無機化合物中,總磷量為400 ~ 1200毫 克/千克土,但植物能利用的可溶性磷酸鹽不到總磷量的5% ,所以農田中經 常缺磷。無機磷進人土壤很容易被固結,形成難溶性鈣鹽或鐵鉛磷酸鹽。解 決土壤中缺乏可利用磷的關鍵性問題,微生物在促進難溶性磷酸鹽溶解和有 機磷
九、霧霾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人為因素
城市有毒顆粒物來源:
第一:是汽車尾氣。使用柴油的大型車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單位的班車,以及大型運輸 卡車等。城市有毒顆粒物來源:首先是汽車尾氣。使用柴油的車子是排放細顆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車雖然排放的是氣態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霧天,也很容易轉化為二次顆粒污染物,加重霧霾。
機動車的尾氣是霧霾顆粒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數據顯示,北京霧霾顆粒中機動車尾氣占22.2%,燃煤占16.7%,揚塵占16.3%,工業占15.7%。但隨著汽車技術進步以及油品質量的上升,環境管理者發現機動車尾氣對霧霾天氣形成并不起決定性作用,但作為一些汽車擁有量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舊需要控制機動車排放標準,避免霧霾天氣的形成。
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燒煤供暖所產生的廢氣。
第三: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比如冶金、窯爐與鍋爐、機電制造業,還有大量汽修噴漆、建材生產窯爐燃燒排放的廢氣。
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
第五:可生長顆粒,細菌和病毒的粒徑相當于PM0.1~PM2.5,空氣中的濕度和溫度適宜時,微生物會附著在顆粒物上,特別是油煙的顆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轉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霧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質生長增多。
第六、家庭裝修中也會產生粉塵“霧霾”,室內粉塵彌漫,不僅有害于工人與用戶健康,增添清潔負擔,粉塵嚴重時,還給裝修工程帶來諸多隱患。[4] [5]
除了氣象條件,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排放、冬季取暖燒煤等導致的大氣中的顆粒物(包括粗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增加,是霧霾產生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處于臨界點,對氣象條件非常敏感,空氣質量在擴散條件較好時能達標,一旦遭遇不利天氣條件,空氣質量和能見度就會立刻下滑。
霧霾氣候因素
“‘霧’和‘霾’實際上是有區別的。霧是指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于1公里時的天氣現象;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成因有三:
一、在水平方向靜風現象增多。
城市里大樓越建越高,阻擋和摩擦作用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于大氣中懸浮微粒的擴散稀釋,容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
二、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
逆溫層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這種高空的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空氣中懸浮微粒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
第三,空氣中懸浮顆粒物和有機污染物的增加。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發展、機動車輛猛增,導致污染物排放和懸浮物大量增加。
十、土壤中碳的來源?
地球有四個大碳庫:大氣碳庫、海洋碳庫、巖石圈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包括植被碳庫和土壤碳庫)。土壤碳庫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中占比達到90%以上,約為植被碳庫的3-4倍、大氣碳庫的2-3倍。土壤碳的來源主要包括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以及死的根、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等;去向包括降雨導致的淋溶,有機質分解礦化成二氧化碳后進入大氣(微生物呼吸)等。
土壤碳的儲存:
(1)植物及其根系的凋落,通過同化作用使碳儲存在土壤有機碳中;
(2)土壤吸收大氣中的CO2,主要有兩種形式:
①土壤地球化學系統對CO2的吸收,高pH值、富鈣化地球化學環境下,SOC(土壤有機碳)-CO2-HCO3;干旱、半干旱地區堿性、富鈣化地球化學環境下,SOC-CO2-HCO3-CaCO3;
②土壤有機碳積累,即土壤碳飽和容量的實現。
土壤碳的輸出:
(1)有機物和土壤微生物在短時間通過分解作用釋放CO2;
(2)腐殖質經過10到100年時間分解作用釋放CO2;
(3)土壤中的木炭經過上千年的時間被侵蝕溶解,釋放出CO2;
(4)通過土壤呼吸作用釋放到大氣;
(5)通過土壤-水系統的移動,以DOC(溶解性有機碳)和HCO3-形式自海洋沉積系統遷移,在干旱、半干旱條件下沉淀為土壤無機碳酸鹽;
(6)植物根系生長過程中吸收土壤中的碳。
在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之下,實現“碳中和”目標,推進“土壤碳循環”意義重大而深遠。讓我們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壤,全面投身到“土壤碳循環”行動中,為實現“碳中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