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的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國標編號 ----
CAS號 7439-92-1
中文名稱 鉛
英文名稱 Lead;Lead flake
別 名 無
分子式 Pb 外觀與性狀 灰白色質軟的粉末,切削面有光澤,延性弱,展性強
分子量 207.2 蒸汽壓 0.13kPa(970℃)
熔 點 327℃ 沸點:1620℃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硝酸、熱濃硫酸、堿液,不溶于稀鹽酸
密 度 相對密度(水=1)11.34(20℃) 穩定性 穩定
危險標記 主要用途 主要用作電纜、蓄電池、鉛冶煉、廢雜銅冶煉、印刷、焊錫等
2.對環境的影響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損害造血、神經、消化系統及腎臟。職業中毒主要為慢性。神經系統主要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征、周圍神經病(以運動功能受累較明顯),重者出現鉛中毒性腦病。消化系統表現有齒齦鉛線、食欲不振、惡吣、腹脹、腹瀉或便秘,腹絞痛見于中等及較重病例。造血系統損害出現卟啉代謝障礙、貧血等。短時接觸大劑量可發生急性或亞急性鉛中毒,表現類似重癥慢性鉛中毒。
鉛以無機物或粉塵形式吸入人體或通過水、食物經消化道侵入人體后,積蓄于骨髓、肝、腎、脾和大腦等處“儲存庫”,以后慢慢放出,進入血液,引起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較少見)。鉛對全身都有毒性作用,但以神經系統、血液和心血管系統為甚。烷基鉛類化合物為易燃液體,為神經性毒物,劇毒。急性中毒時可引起興奮、肌肉震顫、痙攣及四肢麻痹。
二、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急性毒性:LD5070mg/kg(大鼠經靜脈)
亞急性毒性:10μg/m3,大鼠接觸30至40天,紅細胞膽色素原合酶(ALAD)活性減少80%~90%,血鉛濃度高達150~200 μg/100ml。出現明顯中毒癥狀。10μg/m3,大鼠吸入3至12個月后,從肺部洗脫下來的巨噬細胞減少了60%,多種中毒癥狀。0.01mg/m3,人職業接觸,泌尿系統炎癥,血壓變化,死亡,婦女胎兒死亡。
慢性毒性:長期接觸鉛及其化合物會導致心悸,蜴 激動,血象紅細胞增多。鉛侵犯神經系統后,出現失眠、多夢、記憶減退、疲乏,進而發展為狂躁、失明、神志模糊、昏迷,最后因腦血管缺氧而死亡。
致癌:鉛的無機化合物的動物試驗表明可能引發癌癥。另據文獻記載,鉛是一種慢性和積累性毒物,不同的個體敏感性很不相同,對人來說鉛是一種潛在性泌尿系統致癌物質。
致畸:沒有足夠的動物試驗能夠提供證據表明鉛及其化合物有致畸作用。
致突變:用含 1%的醋酸鉛飼料喂小鼠,白細胞培養的染色體裂隙-斷裂型畸變的數目增加,這些改變涉及單個染色體,表明DNA復制受到損傷。
代謝和降解:環境中的無機鉛及其化合物十分穩定,不易代謝和降解。鉛對人體的毒害是積累性的,人體吸入的鉛25%沉積在肺里,部分通過水的溶解作用進入血液。若一個人持續接觸的空氣中含鉛1μg/m3,則人體血液中的鉛的含量水平為1~2μg/100ml血。從食物和飲料中攝入的鉛大約有10%被吸收。若每天從食物中攝入10μg鉛,則血中含 鉛量為6~18μg/100ml血,這些鉛的化合物小部分可以通過消化系統排出,其中主要通過尿(約76%)和腸道(約16%),其余通過不大為人們所知道的各種途徑,如通過出汗、脫皮和脫毛發以代謝的最終產物排出體外。
殘留與蓄積:鉛是一種積累性毒物,人類通過食物鏈攝取鉛,也能從被污染的空氣中攝取鉛,美國人肺中的含鉛量比非洲,近東和遠東地區都高,這是由于美國大氣中鉛污染比這些地區嚴重造成的。從人體解剖的結果證明,侵入人體的鉛70%~90%最后以磷酸鉛(PbHPO4)形式沉積并附著在骨骼組織上,現代美國人骨骼中的含鉛量和古代人相比高100倍。這一部分鉛的含量終生逐漸增加,而蓄積在人體軟組織,包括血液中的鉛達到一定程度(人的成年初期)后,然后幾乎不再變化,多余部分會自行排出體外(如上所述),表現出明顯的周轉率。魚類對鉛有很強的富集作用。
遷移和轉化:據加拿大渥太華國立研究理事會1978年對鉛在全世界環境中遷移研究報導,全世界海水中鉛的濃度均值為0.03μg/L,淡水0.5μg/L。全世界鄉村大氣中鉛含量均值0.1μg/m3,城市大氣中鉛的濃度范圍1~10μg/m3。世界土壤和巖石中鉛的本底值平均為13mg/kg。鉛在世界土壤的環境轉歸情況是:每年從空氣到土壤15萬噸,從空氣轉移到海洋25萬噸,從土壤到海洋41.6萬噸。每年從海水轉移到底泥為40~60萬噸。由于水體、土壤、空氣中的鉛被生物吸收而向生物體轉移,造成全世界各種植物性食物中含鉛量均值范圍為0.1~1mg/kg(干重),食物制品中的鉛含量均值為2.5mg/kg,魚體含鉛均值范圍0.2~0.6mg/kg,部分沿海受污染地區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體內含鉛量甚至高達3000mg/kg以上。
鉛的工業污染來自礦山開采、冶煉、橡膠生產、染料、印刷、陶瓷、鉛玻璃、焊錫、電纜及鉛管等生產廢水和廢棄物。另外,汽車排氣中的四乙基鉛是劇毒物質。水體受鉛污染時(Pb0.3~0.5mg/L),明顯抑制水的自凈作用,2~4mg/L時,水即呈渾濁狀。
危險特性:粉體在受熱、遇明火或接觸氧化劑時會引起燃燒爆炸。
燃燒(分解)產物:氧化鉛。
3.現場應急監測方法
四羧醌試紙比色法《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杭士平主編
速測儀法;分光光度法;陽極溶出伏安法《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技術》萬本太主編
4.實驗室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 來源 類別
原子吸收法 GB7475-87 水質
mcso-四(對磺基苯)卟啉光度法 WS/T126-1999 作業場所空氣
氫化物發生-原子吸收法 WS/T127-1999 作業場所空氣
原子吸收法 GB/T15555.2-95 固體廢物浸出液
石墨爐原子吸收法 GB/T17141-1997 土壤
火焰原子吸收法 GB/T17140-1997 土壤
火焰原子吸收法 GB/T15264-94 空氣質量
原子吸收法 CJ/T101-99 城市生活垃圾
原子吸收法 《固體廢棄物試驗分析評價手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譯 固體廢棄物
5.環境標準
中國(TJ36-79) 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 0.03mg/m3 [鉛煙];0.05mg/m3 [鉛塵]
中國(TJ36-79) 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允許濃度 0.0007mg/m3(日均值)
中國(GB3092-1996)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季平均:1.50ug/m3年平均:1.00ug/m3
中國(GB16297-1996)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鉛及其化合物) ①最高允許排放濃度(mg/m3):0.90(表1);0.70(表2)②最高允許排放速率(kg/h):二級0.005~0.39;三級0.007~0.60(表1)二級0.004~0.33;三級0.006~0.51(表2)③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0.0060mg/m3(表2);0.0075mg/m3(表1)
中國(GB5749-85) 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0.05mg/L
中國(GHZB1-1999)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mg/L) Ⅰ類 0.01;Ⅱ類0.05 ;Ⅲ類0.05;Ⅳ類0.05;Ⅴ類 0.1
中國(GB/T14848-93) 地下水質量標準 (mg/L) Ⅰ類0.005;Ⅱ類0.01;Ⅲ類0.05;Ⅳ類 0.1;Ⅴ類>0.1
中國(GB3097-1997) 海水水質標準(mg/L) Ⅰ類0.001;Ⅱ類0.005 ;Ⅲ類0.010;Ⅳ類0.050
中國(GB5048-92)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0.1mg/L(水作、旱作、蔬菜)
中國(GB11607-89) 漁業水質標準 0.05mg/L
中國(GB8978-1996)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1.0mg/L
中國(GB15618-1995)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mg/kg) 一級35;二級250~350;三級500
中國(GB5058.3-1996) 固體廢棄物浸出毒性鑒別標準值 3mg/L
中國(GWKB3-2000) 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 焚燒爐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1.6mg/m3(測定均值)
中國(GB8172-87) 城鎮垃圾農用控制標準 100mg/kg
6.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一、泄漏應急處理
切斷火源。戴好防毒面具,穿好一般消防防護服。用潔凈的鏟子收集于干燥凈潔有蓋的容器中,用水泥、瀝青或適當的熱塑性材料固化處理再廢棄。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無害處理后廢棄。
①對于泄漏的PbCl4和Pb(ClO4)2,應戴好防毒面具等全部防護用品。用干砂土混合,分小批倒至大量水中,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②對于泄漏的PbO、四甲(乙)基鉛和Pb3O4,應戴好防毒面具等全部防護用品。用干砂土混合后倒至空曠地掩埋;污染地面用肥皂或洗滌劑刷洗,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③對于泄漏的PbF2,應戴好防毒面具等全部防護用品。在泄漏物上撒上純堿;被污染的地面用水沖洗,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④對于泄漏的Pb(BrO3)2、PbO2和Pb(NO3)2,應戴好防毒面具等全部防護用品。被污染的要面用水沖洗,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⑤對于泄漏的烷基鉛,用不燃性分散劑制成乳液刷洗。如無分散劑可用砂土吸收,倒至空曠地方掩埋;被污染的地面用肥皂或洗滌劑刷洗,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處理方法:當水體受到污染時,可采用中和法處理,即投加石灰乳調節pH到7.5,使鉛以氫氧化鉛形式沉淀而從水中轉入污泥中。用機械攪拌可加速澄清,凈化效果為80%~96%,處理后的水鉛濃度為0.37~0.40mg/L。而污泥再做進一步的無害化處理。對于受鉛污染的土壤,可加石灰、磷肥等改良劑,降低土壤中鉛的活性,減少作物對鉛的吸收。
二、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作業工人應該佩戴防塵口罩。
眼睛防護:必要時可采用安全面罩。
防護服:穿工作服。
手防護:必要時戴防護手套。
其它: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實行就業前和定期的體檢。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及流動清水徹底沖洗。
眼睛接觸:立即翻開上下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困難時給輸氧。呼吸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給飲足量溫水,催吐,就醫。
滅火方法:干粉、砂土。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