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最好的土壤改良辦法是什么
1. 洗鹽。洗鹽就是把水灌到鹽堿地里,使土壤鹽分溶解,通過下滲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堿排到深層土中或淋洗出去,側滲入排水溝加以排除。
2.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
3. 深耕深翻。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下層少,經過耕翻,可把表層土壤中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能疏松耕作層,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弱土壤水分蒸發,有效地控制土壤返鹽。鹽堿地翻耕的時間最好是春季和秋季。春、秋是返鹽較重的季節。秋季耕翻尤其有利于殺死病蟲卵,清除雜草,深埋根茬,加強有機質分解和遲效養分的釋放,所以值得提倡。
4.適時耙地。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斷土壤毛細管水向地表輸送鹽分,起到防止返鹽的作用。耙地要適時,要淺春耕,搶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濕。
5. 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鹽堿地一般有低溫、土瘦、結構差的特點。有機肥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腐殖質,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并可和碳酸鈉作用形成腐殖酸鈉,降低土壤堿性。腐殖酸鈉還能刺激作物生長,增強抗鹽能力。腐殖質可以促進團粒結構形成,從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強,有利于鹽分淋洗,抑制返鹽。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堿性,另一方面可加速養分分解,促進遲效養分轉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機肥料是改良鹽堿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鹽堿地改良,怎樣改良鹽堿地,鹽堿地改良方法
鹽堿地改良措施:
一、排水。對地勢低洼的鹽堿地塊,通過挖排水溝,排出地面水可以帶走部分土壤鹽分。
二、灌水洗鹽。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規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層,使土壤中的鹽分充分溶解,再從排水溝把溶解的鹽分排走,從而降低土壤的含鹽量。
三、種植水稻。在水源充足的鹽堿地種水稻也是一項可以有效的改良措施。因為種植水稻后,一般田間要經常保持水層,土壤含水量處于飽和狀態,在相同的土壤含鹽量情況下,水田中的鹽分濃度較旱田低,因此,通過長時間淹灌和排水換水,土壤中的鹽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四、增施有機肥。有機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質,有利于團粒結構的形成,改良鹽堿土的通氣、透水和養料狀況,分解后產生的有機酸還能中和土壤的堿性。種植綠肥效果更好。
五、深耕深松。對鹽堿地深耕深松,加深耕層,能加速淋鹽,防止返鹽,增強保墑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養分狀況。深耕應注意不要把暗堿翻到地表。
六、客土壓堿。客土就是換土。客土能改善鹽堿地的物理性質,有抑鹽、淋鹽、壓堿和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鹽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長的程度。俗話說:“砂壓堿,賽金板”就是這個道理。
七、合理種植。在鹽堿地上種植作物,要根據作物對鹽堿、旱、澇的適應性能,因地種植,合理布局。充分發揮農業增產潛力。向日葵、谷糜類、甜菜、大麥等為耐鹽堿性較強的作物,有較高的細胞滲透壓,在較高的鹽分溶液中也可以吸收足夠的水分,不致引起生理干旱造成死亡。
如何改良鹽堿土壤
改良土壤不是說說就行的,也不是理論成立就可以實現的,能重的植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耐酸耐堿,但那也不能是高鹽堿地,所以基本起不到改善作用,看看大慶,如果能改善的話,大慶也不會那么多高鹽堿地,土壤一旦被破壞是基本不能恢復的,所以,對于土壤來說,保護是最重要的,所謂的治理,不過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例如,把不好的土壤像炒菜一樣翻到地下,那有什么用呢?自欺欺人罷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