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土壤良好孔隙性的措施?
(1)增施有機肥
有機物分解產物(如多糖類)是土壤顆粒的良好團聚劑,能明顯改善土壤結構。一般來說,有機物料用量大的效果較好。
(2)實行合理輪作
作物根系活動和合理的耕作管理制度,對土壤結構的形成起很好的作用。一般來說,只要植物根系發達,都能促進土壤團粒形成。例如,多年生牧草每年供給土壤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膠結物質比一年生作物多;一年生作物的耕作比較頻繁,土壤有機物質的消耗快,不利于團粒的保持。
(3)合理的耕作、水分管理及施用石灰或石膏
在適宜含水量進行耕作時.可避免破壞土壤結構。合理的水分管理,尤其在水田地區,采用水旱輪作,減少土壤的淹水時間,能明顯改善水稻土結構狀況,促進作物增產。
此外,酸性土施用石灰。堿土施用石膏,均有改良土壤結構性的效果。
(4)土壤結構改良劑的應用
土壤結構改良劑是改善和穩定土壤結構的制劑。按其原料的來源,可分成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自然有機制劑和無機制劑3類。但通常多指的是人工合成聚合物,因它的用量少,只需用土壤質量的千分之幾到萬分之幾,即能快速形成穩定性好的土壤團聚體。它對改善土壤結構、固定沙丘、保護堤坡、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工礦廢棄地復墾和城市綠化地建設具有明顯作用。
水稻土是什么?
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其中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臺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水稻土是耕種活動的產物。是由各種地帶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經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過程是在季節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響下,進行氧化還原交替過程、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復鹽基作用與鹽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積與遷移、淋失,使原來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剖面發生分異,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態、理化和生物特性。水稻土的剖面結構包括下列層次:耕作層(A)、犁底層(P)、滲育層(W)、 淀積層(B)、淀積潛育層(Bg)及潛育層(G)。耕作層淹水時水分飽和,呈半流泥糊狀或泥漿狀。排水落干后,呈包含有屑粒、碎塊的大塊狀結構,結構面見銹斑雜有植物殘體;犁底層較緊實,暗棕色的垂直結構發達,有銹紋和小鐵錳結核;滲育層由于水分滲透,鐵質淋洗強烈,顏色較淡;淀積層多呈棱塊狀結構,多銹紋、銹斑和鐵錳結核;淀積潛育層處在地下水變動范圍內,呈灰藍色,有較多的銹斑和銹紋結構不明顯;潛育層處于還原狀態,呈藍灰色結構。 水稻土大致可分為淹育、潴育及潛育等三種類型。淹育型發育層段淺薄,屬初期發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見母土特性,如紅壤仍有紅色底層;潴育型發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結構;潛育型屬由潛育土或沼澤土發育而成。水稻土是中國很重要的農業土壤資源,應根據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水稻適合種植在哪一類土壤中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良好的水稻土壤應具有較高的保水, 保肥能力,又應具有一定的滲透性,酸堿度接近中性。所以 壤土類土壤 應該好于 粘土 類土壤。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