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云、魏延、馬超猛將呢?
事實上,夷陵之戰劉備帶上了蜀漢政權所有他能夠帶上的將領,并且還請了外援--五溪蠻首領沙摩軻及他的一萬蠻軍。
夷陵之戰前的兩個月,劉備剛剛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要知道自從東漢開始,就已經廢除了丞相的職位,東漢末年第一個稱丞相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劉備這么做,足可見對諸葛亮的信任。
劉備時代,自從諸葛亮加入后,就一直負責后方的政務,提供賦稅,提供兵員,運輸糧草,負責鎮守劉備的后方,起初是荊州,后來是成都,劉備攻打劉璋時,諸葛亮在荊州后方,劉備攻打漢中時,諸葛亮在成都后方,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諸葛亮當然在成都后方鎮守了。
因為自老一輩的將領去世后,諸葛亮成為劉備手下當之無愧既信任、又有能力,同時還非常忠的社稷之臣,諸葛亮鎮守后方的這個位置,是無人能夠替代的,所以諸葛亮不能離開成都,必須在成都鎮守,并且成都還有劉備將來的希望--皇太子劉禪。
劉備希望自己在前方征戰的時候,后方能保持穩定的物資供應,同時能保持穩定的政治局面,唯有諸葛亮有這個能力,所以劉備不會帶諸葛亮出戰,至少在劉備眼中,諸葛亮就是自已的蕭何。
夷陵之戰發生的一年前,關羽因為大意,被東吳偷襲了荊州,關羽也被東吳軍隊俘虜殺害,消息傳來,蜀漢朝廷一片義憤填膺,尤其是劉備,劉備是一定要為關羽報仇的,同時也是一定要奪回荊州的,因為荊州是劉備的龍興之地和發家之地,劉備想要統一天下,荊州不能丟。
當劉備在朝廷宣布將要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時,蜀漢群臣要不就是默不作聲,要不就是隨聲附和,包括諸葛亮在內也是 沉默不語,只有一個人站出來勸諫劉備,這個人就是趙云,趙云對劉備說:國賊是曹丕,應該要先攻打曹丕,如果對東吳用兵,那么戰爭就難以停下了。
劉備平生第一次沒有聽從趙云的勸諫,對于趙云的勸諫,劉備非常生氣,原本劉備很想帶趙云去參戰,但由于趙云的勸諫,劉備放棄了這個想法,一個與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將領,是無法全身心投入的,所以劉備沒有帶趙云參加夷陵之戰。
劉備雖然沒有帶趙云參戰,劉備非常對趙云的勸諫感到生氣,但劉備并沒有失去對趙云的信任,在劉備的心中,趙云仍然是他最信任的人,于是劉備讓趙云都督江州,江州就是今天的重慶,也就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益州靠近荊州戰場最近的地方。
換句話說,劉備沒有帶趙云,是因為讓趙云鎮守江州這個二線基地,也正是因為劉備的這一人事安排,讓夷陵之戰中大敗的劉備逃到白帝城時,是趙云第一個率軍前來護駕,也正是趙云率軍前來,才擋住了東吳軍隊繼續前進的道路,解了劉備的危險。
這也是劉備沒有帶趙云參加夷陵之戰的原因。
魏延早在劉備稱漢中王時,被劉備封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作為鎮守益州北邊邊境漢中的將領,魏延的任務就是鎮守漢中,防御曹魏。
漢中在蜀漢政權的地位相當于前線,魏延也就是這個北方前線的指揮官,從219年開始,直到夷陵之戰爆發的公元221年,魏延一直盡心盡力的鎮守漢中,不曾離開一步,作為軍事將領,魏延的作用就是鎮守漢中,即使是劉備發動再大的戰爭,也不會貿然讓一個邊境地區的指揮官離開邊境,這樣會讓邊境置于危險之中,劉備才不會干這樣的傻事,所以劉備也沒有魏延參戰。
馬超作為曾經的一方雄主,之前是與劉備地位一樣的諸侯,在馬超被曹操擊敗之后,投靠了劉備,馬超在蜀漢的位置非常尷尬,屬于典型的位高權輕無實權,只是被劉備當成吉祥物一樣供奉起來,馬超在蜀漢的地位非常高,但實際權力非常低,甚至沒有。
馬超在劉備稱帝時,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在武將中屬于最高職位,但馬超沒有實際的權力,既不鎮守四方,也不具備兵權,對于這樣一個人,劉備是不太可能帶馬超出戰的,況且公元221年的馬超,已經生病了。
馬超比劉備去世的還早,當劉備率領大軍參加夷陵之戰時,馬超已經生病了,當劉備在夷陵戰敗后,馬超還是重病,在夷陵之戰劉備戰敗的消息傳到成都后不久,馬超也因為重病去世了,比劉備去世還早幾個月,所以劉備也不可能帶馬超參戰。
諸葛亮、魏延長、趙云、馬超都沒有參加夷陵之戰,那么劉備參加夷陵之戰帶了哪些人?
劉備參加夷陵之戰總共的軍隊是4萬人,再加上五溪蠻軍一萬人,合計共5萬人的軍隊,與東吳參戰軍隊數量相當。
劉備軍的前鋒將領是馮習和張南,馮習和張南都是跟隨劉備進入益州的荊州籍貫將領,隨劉備參與奪取益州的戰爭,漢中之戰,以及現在的夷陵之戰,最后戰死在夷陵之戰中。
劉備的水軍將領是吳班和陳式,這兩人也是身經百戰,跟隨劉備參與了漢中之戰,在夷陵之戰中擔任水軍都督,并且在夷陵之戰中成功逃生。吳班是吳懿的堂弟,最早是跟隨劉璋的,后來投靠了劉備,陳式也是后來跟隨諸葛亮北伐,收復武都、陰平二郡的將領。
劉備的側翼是鎮北將軍黃權,劉備為了安心與東吳交戰,派出黃權率領一萬蜀軍在長江北岸防御曹魏軍隊可能發生的突襲,在夷陵之戰劉備戰敗后,黃權后路被斷,最后投降曹魏。
劉備的后衛將軍是傅肜,為保護劉備逃生英勇戰死,此外還有將軍杜路、劉寧投降東吳,蠻軍首領沙摩軻戰死。
劉備的謀士是侍中馬良,馬氏五常的老大,也是馬家五兄弟的老大,他有個弟弟叫馬謖,就是后來失街亭的那個,馬良的才能遠超馬謖,能被劉備看中并任命為劉備自己的近臣侍中,就說明馬良的才能不一般。
這樣看起來,劉備幾乎帶上了所有能夠帶上的將領和謀士參戰,實在帶不了,即使再猛也沒有辦法,至少諸葛亮、魏延、趙云、馬超等四人是帶不了的。
話不多說直入正題:
先從技術層面分析一下劉備為什么不帶諸葛亮、趙云、魏延、馬超等人。
首先是諸葛亮,劉備出征東吳之前,諸葛亮勸劉備登基為帝,此時諸葛為丞相、錄尚書事,注意哦,諸葛此時最主要的任務是管理政務,調整賦稅,充實軍資,而不是單單一個軍師。
然后是趙云,劉備伐吳時,趙云是鼎力反對的,趙云上諫說:“國賊是曹操,并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后,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占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么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并非上策。”但劉備拒不聽諫,執意東征,留趙云都督江州。
然后是魏延,劉備稱帝時,魏延為鎮北將軍,此時已經鎮守漢中兩年多,漢中是什么位置?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而劉備卻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此時魏延是實打實獨當一方的大將,根本抽不開身。
然后是我們可憐巴巴的馬超,馬超后期死的時候在《三國演義》里只是一筆帶過,馬超雖然勇猛,但是人品著實不敢恭維,馬超反曹時,導致全族二百余人被曹操斬殺,包括其父馬騰,二弟馬休,馬鐵等人,投奔張魯之前其妻兒子女也被部下全部斬殺,投奔張魯之后也一直被人排擠,最后不得已才投了劉備,話說馬超剛投劉備的時候,劉備很厚待馬超,但馬超怎么說也做了半輩子諸侯,所以經常直呼劉備的表字,導致關羽非常憤怒,請求殺了馬超,劉備勸解說:“馬超窮途末路來歸附我,就因為直呼我的表字而把他殺了,以后怎么面對天下。”張飛也勸解:“這樣的話,用禮儀做給他看,他就明白了。”次日請馬超來的時候,馬超環顧身邊座位,不見關張,卻看到關張持刀直立于劉備身旁,從此再也沒有直呼劉備的表字。嘆氣說:“我才知道為什么我會失敗,直呼主公的表字,差點被關張殺了。”而馬超降劉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震懾羌人,這也導致馬超最后抑郁而終,年47歲。
再從劉備第一視角看一下為什么不帶這些人。
夷陵之戰開始之前,劉備手下還有一員大將張飛,只是還沒開始就被其部下所殺,再看雙方兵力蜀漢約四萬多、五溪蠻夷約一萬共計五萬余人,而東吳也約五萬多人,但是蜀漢集團此時兵勢強盛,東吳并不敢纓其鋒芒,而劉備自赤壁之戰后,基本上所指揮的大戰,都以勝利告終,先是搶奪荊州南部四郡,入川之戰拿下益州,北奪漢中,擊敗曹操等一系列勝利,讓劉備自信心開始膨脹,自己無疑是一位成功的統帥。正史記載,從劉備一生12勝3平8敗,幾乎所有大戰小戰,都是其親自指揮,因此征吳對劉備來說不過又是一場平常戰役。
況且雖然沒帶諸葛亮,但還是帶了一些軍師參謀,其中就有龐統的弟弟龐林,益州的程畿和黃權,荊州的馬良。只不過黃權和龐林因為駐北岸,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程畿和馬良都在夷陵之戰中戰死。手下大將也還有馮習、張南、傅肜、沙摩柯等人,反觀吳國,劉備連曹操都能贏,還會把陸遜、孫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放在眼里,尤其是陸遜,此時不過剛出道,完全是靠關系上位的。加上劉備征戰初期,打了一個漂亮仗,氣勢強勁,陸遜只能一退再退,扼守要地、堅不出戰,表現非常弱勢。
因此夷陵之戰在劉備看來,怎么打都不會輸,更不會產生這么嚴重的影響,自己去打,足矣。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