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黃瓜霜霉病的癥狀及防治措施?
一、簡述黃瓜霜霉病的癥狀及防治措施?
黃瓜霜霉病俗稱“跑馬干”、“干葉子”,苗期、成株都可受害。主要為害葉片和莖,卷須及花梗受害較少。幼苗期發病,子葉正面發生褪綠,呈不規則的黃褐色斑點,病斑直徑0.2~0.5厘米。潮濕時病斑背面產生稀疏的灰褐色霉狀物,嚴重時子葉變黃干枯。
防治黃瓜霜霉病要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
①選用抗病品種,嫁接育苗、壯苗定植,注意與非瓜類作物輪作,增施生物菌有機肥、磷鉀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減少氮肥使用量,預防瓜秧徒長,調整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維持健壯長勢,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能。
②注意調整生態環境。大田栽培要實行南北行向,適當增大行距,改善通風條件,降低田間小氣候濕度;在設施中栽培,白天實行高溫管理(32~35℃),夜晚加大通氣量,實行低溫管理(10~16℃),降低室內空氣濕度,創造一個不適宜霜霉病侵染發育的環境條件,控制病害的發生。
③及時清除病源,對各種病殘體要及時就地掩埋,嚴禁隨地亂扔,散發病菌,傳染病害。
④化學防治要科學用藥,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的指導下,大田栽培要力爭在每次降雨之前用藥,遇到連陰雨天氣,要抓住降雨間隙搶噴農藥保護。設施栽培每次灌水之前要先行用藥,保護好瓜秧后再澆水。
二、簡述三廢防治的措施有哪些?
1、源頭減量,盡量不產生或者少產生三廢是最直接的方法。
2、內部回用,可以減少對于原材料的需求,同時減少廢物的產生量。
3、資源互補,類似桑基魚塘,這個地方產生的廢物可能是那個地方所需的原料,實現外部循環利用。
4、污染控制,對污染物進行控制排放,使得其濃度和容量都不產生大量的污染和傷害。
5、事后治理,這一點是最無奈,也是成本最大的,在一些公害事件發生后,再花大力氣去解決。
三、防止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
1.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
2.針對土壤污染物的種類,種植有較強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質的含量.
3.通過生物降解凈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農藥、重金屬等).
4.施加抑制劑改變污染物質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方向,減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促使鎘、汞、銅、鋅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淀.
5.還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改變耕作制度、換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四、羊的防治措施?
每年兩次三聯四防疫苗和口蹄疫疫苗平時多進行驅蟲健胃
五、防治凌汛的措施?
1、加強凌情觀測和預報 凌情觀測是防凌的依據,是防凌工作的耳目,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全部冰凌、氣象資料,研究冰凌的發展變化.冰情觀測主要是觀測結冰地點、面積、冰量、淌凌密度、速度,封凍地點、長度、寬度、封凍形式、冰厚以及冰色、冰質變化、冰堆形成的位置等.凌情嚴重時,適當增加觀測點,增加觀測次數,及時分析凌情,預測冰凌的發展趨勢,及早采取防凌措施.凌情預報可增加防凌的預見性和主動性,是指揮防凌工作的重要依據,凌汛期間,密切注視天氣變化,加強水文、氣象觀測,提高凌情預報的準確度,爭取防守的主動性.加強水文站網建設,改善施測設備和技術,加大觀測力度,提高預報水平和預報精度,為防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2、利用水庫防凌 小浪底水庫和三門峽水庫聯合運用,再輔以東平湖水庫,能夠有效控制黃河下游河道的流量,消減凌汛期河道的槽蓄水量,控制開河期凌汛流量,減輕對黃河下游的凌汛威脅.利用水庫發電泄流水溫,使水庫下游一定距離的河段不封凍.3、分水分凌 把受冰凌阻水而壅蓄在河道中的部分水量,通過沿岸涵閘或分水工程,有計劃地分泄出去,有效減少河道內的槽蓄水量,消減凌峰流量,避免冰水泛濫成災.為此,凌汛期間,要搞好涵閘檢修及渠道清淤,封凍前泄空渠道,避免渠道存水結冰后,在開河期分水時造成渠道卡凌.涵閘凌汛期引水要統一調度,實行計劃引水,保持適宜的河道流量,促使凌情向有利于防凌的方向發展.在下游狹窄河段,為解決凌洪威脅,可利用南、北展寬工程進行分凌,根據臨時卡冰情況,一旦需要,開閘分凌,減輕冰凌威脅.4、破冰防凌 破冰對黃河防凌至關重要,在歷年的防凌工作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根據冰凌的發展情況,在開河期,確需破冰時可采用炸藥爆破、打冰、炮擊、撒土等方式,其中炸藥爆破法是較為有效、實用的破冰方法.其作用是擴大斷面、增大排冰能力,疏導冰凌的下泄,減少冰凌堵塞.實施爆破前,需準備一定數量的防凌機械和破冰工具,事先詳細勘察封冰河段的河勢溜向,根據冰凌預報、河道封凍、斷面過流等情況,制定爆破計劃.爆破隊員要熟悉破冰技術和安全操作規程,按照“寬河道不破、窄河道破”的原則,選好破冰河段,預測可能形成冰凌卡塞、產生冰壩的河段,掌握破冰經驗和注意事項,嚴格實行崗位責任制,選擇好破冰時機,確保爆破工作的順利實施.
六、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水污染源頭控制。對于工業、農業、城市等各類污染源,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減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污染物進入水體。
2.推廣清潔生產技術。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等方式,實現清潔生產,減少對水環境的污染。
3.加強水環境監測和管理。建立健全水環境監測體系,及時掌握水環境質量狀況,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4.加強水資源保護。保護水源地,防止水源地受到污染,保障飲用水安全。
5.推廣節水技術。通過改善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等方式,減少用水量,降低對水資源的壓力。
6.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和執法監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管,對于違法排放污染物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7.加強公眾環保意識教育。通過宣傳教育、科普活動等方式,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增強公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
需要注意的是,防治水污染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續不斷的工作。
七、粉塵危害的防治措施?
1、消除或降低粉塵是預防塵肺病最基本的措施;
2、通過革新生產設備、實現自動化作業,避免操作人員接觸粉塵;
3、采用濕式作業,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粉塵飛揚,降低作業場所粉塵濃度;
4、對不能采用濕式作業的場所,應采用密閉抽風除塵方法;
5、作業中接觸粉塵的人員,在作業現場防塵、降塵措施難以使粉塵濃度降至符合作業場所衛生標準的條件下,一定要佩戴防塵護具;
6、防塵效果較好的有防塵安全帽、送風口罩等,適用于粉塵濃度高的環境;
7、在粉塵濃度較低的環境中,佩戴防塵口罩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八、山體滑坡的防治措施?
首先選擇廠址和宅基地時,就要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應重視斜坡的穩定性。如果坡體是一個古滑坡、斜坡上松散土石層較厚、巖層傾向與坡面一致、含有松軟地層等的地方,就不宜選作建設場地。
其次做好加固山體的防范工程,可針對消除或減輕水的危害、改變滑坡體外形、設置抗滑樁、改善滑動帶土石性質等措施方面開展起來。如修建截水溝和排水溝攔截斜坡上的地表流水,并沿排水溝把水引出滑坡體,就可以消除誘發滑坡發生的地下水的作用。
此外,最好定期檢查房屋及山坡地表的變化,檢查房屋墻壁是否存有裂縫、裂紋,斜坡上的電線桿或樹木是否向一方傾斜,及房屋附近的路面是否已發生變形等。
九、鉛的職業防治措施?
鉛在工業上用途很廣,接觸人數多,鉛中毒是目前常見的職業病之一,使用時應注意防護。
1、接觸機會:鉛為藍灰色重金屬,加熱至400--500℃有大量鉛蒸氣逸出,在空氣中可迅速氧化,并凝集為鉛煙。接觸鉛的工種常見的有印刷業的澆板、鑄字;首飾行業的溶鉛工藝;電子行業的小焊錫、浸錫、波峰焊等。鉛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塵、鉛煙或蒸氣形式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其次是經消化道。2、毒作用表現:鉛屬高毒性,工業生產中急性中毒較少見,基本上均呈慢性中毒。長時間吸入高濃度的鉛煙,可致鉛中毒。早期常感乏力,口內金屬味、肌肉關節酸痛等,隨后為腹隱痛,出現神經衰弱綜合證。少數患者在牙齦邊緣有藍黑色“鉛線”。隨著接觸鉛工齡的增加,可出現腹絞痛、貧血等異常表現。3、預防措施:關鍵在于使車間空氣中鉛濃度達到衛生標準要求,重點要做好如下幾項措施: (1)降低車間空氣中鉛濃度:a.改革工藝,減少手工操作;b.控制熔鉛爐溫度或用自動控制溫度的感應電熱爐加熱,可減少鉛蒸氣揮發;c.加強通風,如熔鉛爐:點焊、波峰焊、鑄字機、修版機均可安裝吸塵排氣罩。(2)加強個人防護,鉛作業工人應穿工作服,戴濾過或防塵、煙口罩。嚴禁在車間內吸煙、進食。飯前洗手,下班后沐浴。堅持車間內清掃制度。(3)定期測定車間空氣中鉛濃度、檢修設備。(4)進行就業前體檢和就業后定期體檢,有如下疾病者不宜從事鉛作業:明顯貧血;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明顯的肝,腎疾病,心血管理器質性疾病。妊娠和哺乳期婦女應暫時調離鉛作業。十、簡述王安石變法的措施?
王安石的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主要的措施在于
1、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
2、免役法
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雇人承擔,不愿服差役的民戶則按貧富等級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3、市易法
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4、保甲法
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
5、保馬法
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愿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并可以免除部分賦稅。
王安石變法的本意是好的,法令的出發點也是好的。但他卻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當時的百姓大多沒有文化,而知識壟斷在官僚的手中,法令的實施和解釋權需要地方官僚來落實,于是現實中馬上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青苗法,本意是青黃不接給百姓提供低息貸款,但是當地官員卻強制要求百姓每年必須貸款,從而變成了另一種的稅負。王安石的變法最終成為了一個美好的理想。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