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熱污染及其危害性?
熱污染的定義:
熱污染是指人類活動中影響和危害熱環境的現象。
熱污染的產生: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實踐活動,要求一定的熱環境。為了獲得和維持一個適宜的熱環境,人類除了利用天然的太陽能外,還大量地消耗各種燃料。
在燃燒的消耗過程中,不僅產生大量含有害物質或放射性物質的污染物,還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和熱水等一些對人體無直接危害的物質。
這些物質雖然對人體無直接危害,但對環境產生了增溫效應。這種在能源消耗和轉換過程中,能引起環境不良增溫效應的污染就叫做熱污染。
當前,伴隨著世界能源消耗的與日俱增,人類向周圍環境散發的熱量也越來越多。主要包括向大氣散熱和水體散熱兩個方面。
熱污染對環境危害主要表現在:
火力發電或其他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廢熱有時幾乎全部從冷卻水排出。如果水不循環使用,而是“一次性通過”,即冷卻后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和海洋就稱之為溫排水。
如果溫排水使水體溫度升高到影響水生生物,造成水質惡化,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使用時,水體的熱污染便產生了。熱污染對環境有極大危害。
在水體熱污染中,隨著水溫的升高,水中溶解的氧就會減少,從而使魚類代謝率和生長發育異常。水溫升高,還會引起一些藻類的繁殖,加速某些致病微生物和水草的繁殖生長,使水質惡化,有時甚至堵塞河道。
熱污染會使氣候異常,出現嚴重干旱,造成原有生態平衡的破壞,助長病原體的繁殖和遷移,最終以食物短缺、疾病蔓延等形式危及人類。如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撒哈拉牧區曾因6年之久的干旱,死亡150萬人。
熱污染主要來自能源消費。發電、冶金、化工和其他的工業生產,通過燃燒和化學反應等過程產生的熱量,一部分轉化為產品形式,一部分以廢熱形式直接排入環境。轉化為產品形式,一部分以廢熱形式直接排入環境。轉化為產品形式的熱量,最終也要通過不同的途徑釋放到環境中。以火力發電為例:在燃料燃燒的能量中,40%轉化為電能,12%隨煙氣排放,48%隨冷卻水進入到水體中。
在核電站,能耗的33%轉化為電能,其余的67%均變為廢熱全部轉入水中。由于各種生產過程排放的廢熱大部分轉入到水中,使水升溫成溫熱水排出。這些溫度較高的水排進水體,形成對水體的熱污染。電力工業是排放溫熱水最多的行業,據統計,排進水體的熱量,有80%來自發電廠。
防治熱污染主要歸納3點:
改變熱能利用技術,提高熱能利用率。通過提高熱能利用率,既節約了能源,又減少了廢熱的排放。
利用溫排水冷卻水,可通過冷卻的方法使其降溫,降溫后的冷水可以回到工業冷卻系統中重新使用。
廢熱綜合利用:利用排放的高溫廢氣預熱冷原料氣;利用廢熱鍋爐將冷水或冷空氣加熱成熱水和熱氣,用于取暖、淋浴、空調加熱等。對于溫熱水進行水產養殖tkf季用溫熱水灌溉農田;利用溫熱水調節港口水域水溫,防止港口凍結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