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轉型呈現什么的跨越式特征?
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特點:
一、轉型過程漫長。中國的農業文明非常發達,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有著強大的影響。因此,現代工業社會取代傳統農業社會的過程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同時,由于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這樣一個龐大經濟社會體中實現社會轉型是一個嶄新的歷史課題,既沒有現成的歷史經驗、也沒有其他國家的成功實踐可供借鑒,完全是一個獨自探索的課題。這樣,一方面,傳統農業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轉換。
另一方面,當今中國的社會轉型又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課題,需要較長的時間去探索,這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轉型過程復雜。中國社會的轉型是在已實現了現代化的西方社會遭遇深刻危機、出現一系列弊端之后開始的,如何揚其長而避其短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這可以使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少走彎路,但也使這一過程更加復雜。
可以說,當中國社會還沒有完全享受到現代化積極成果的時候,西方就已經開始了對現代化的全面而尖銳的批評,尤其是后現代主義更是主張拋棄現代性,以避免人類的毀滅。這種時代的落差使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境遇更加復雜化。
三、轉型中矛盾尖銳。西方現代社會開始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西方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是相對平緩地進行的。
而中國的社會轉型最初是外源式的,是在外來侵略者的堅船利炮下啟動的,它不僅無法像西方國家那樣從殖民擴張中獲得原始資本積累,相反自己就是西方殖民擴張的對象。
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相互交織的狀態。這種情況必然影響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進程。
四、轉型所處的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
這就決定了當今中國的社會轉型是在更為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推進的,國際格局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轉型的難度。因此,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一定要把多變的國際環境考慮進來,認識到由此帶來的影響。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艱巨性還表現在它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推進的。
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的相互影響與制約從未如此強烈,各個國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響,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求得生存和發展。這種情況對后發展國家的制約作用更加明顯,這也直接形成了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機遇與挑戰。
擴展資料:
社會轉型期的主要社會風險
一、制度性風險
現階段中國社會面臨的諸多風險,更核心的來源是社會制度結構層面。關于制度性風險,目前學界通常理解是由于制度變化太快,產生不確定性而帶給人們行為的不確定性,這實際上并非制度性風險而是人們的行為風險。
真正意義上的制度性風險是指制度自身被預期的功能缺失或發生偏差而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可能性,它具體表現為現有制度的不公正、缺乏新的制度應對風險、制度規則運轉失靈所帶來的社會風險,如貧富差距、社會保障滯后、腐敗問題等。
二、階層性風險
一個公正、合理、開放的社會階層結構是現代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合理、適當的社會分層和差距既可以激發社會的活力,又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但如果社會階層結構出現畸形化趨勢,就會影響競爭的公平,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
三、文化心理性風險
文化心理性風險主要是由于經濟增長的短視效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缺失和社會多元文化的沖突等多重原因所造成文化的混亂和心理的扭曲,從而形成各種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不可否認,當前中國的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文化心理層面的各種風險。
經濟的增長并未帶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的貧富差距逐步拉大,極易民眾心理產生極大的反差,社會不滿、不信任、隔閡和焦慮情緒就會與日俱增,導致仇富、仇腐心理的出現和平均主義心態的復發,從而增加社會動蕩的風險。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