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一、土壤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土壤在農業生產中有重要性,生產生活中有利用性。
土壤的組成物質:土壤礦物質,有機質,水,空氣,熱狀況。
土壤的基本性質:保肥性,酸堿性,孔隙性,結構性,耕性剖面。
土壤不好可以改良。
土的一些類別:赤紅土,紅土,黃壤,黃棕壤,紫色土,石灰土,沖積土。
礦土分為:原生礦土,次生礦土。
土壤有機質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
二、土壤性質?
土壤的基本性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吸附性 土壤的吸附性與土壤中存在的膠體物質密切相關。土壤膠體包括無機膠體、有機膠體、有機一無機復合膠體。由于土壤膠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膠粒表面帶有電荷,分散在水中時界面上產生雙電層等性能,使其對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有極強的吸附能力或離子交換吸附能力。
(2)酸堿性 土壤的酸堿性是土壤的重要理化性質之一,是土壤在形成過程中受生物、氣候、地質、水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氫離子存在形式,土壤酸度分為活性酸度和潛性酸度兩類。活性酸度又稱有效酸度,是指土壤相處于平衡狀態時,土壤溶液中游離氫離子濃度反映的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
三、優良土壤性質?
一般高產肥沃的土壤,具備以下特征:
(1)良好的土體構造(土體構造是指土壤在1米深度內上下土層的垂直結構,它包括土層厚度、質地和層次組合。)高度肥沃的旱地土壤一般都具有上虛下實的土體構造,即耕作層疏松、深厚(一般在30厘米左右),質地較輕;心土層較緊實,質地較黏。既有利于通氣、透水、增溫、促進養分分解,又有利于保水保肥。上下土層密切配合,使整個土體成為能協調供應作物高產所需要的水、肥、氣、熱等條件的良好構型。
(2)適量協調的土壤養分
肥沃土壤的養分含量不在于越多越好,而是要適量協調,達到一定的水平。北方高產旱作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5~20克/千克以上,全氮含量達1~1.5克/千克,速效磷(P)含量1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鉀含量150~200毫克/千克以上,陽離子交換量20摩爾/千克以上。
肥沃水稻土的適量有機質含量為20~40克/千克,全氮量為1.3~2.3克/千克,全磷和全鉀量分別為1~15克/千克以上,陽離子交換量一般為10~25摩爾/千克。
(3)良好的物理性質
肥沃土壤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質,諸如質地適中,耕性好,有較多的水穩性團聚體,大小孔隙比例1∶(2~4),土壤容重1.10~1.25克/厘米3,土壤總孔度50%或稍大于50%。其中,通氣孔度一般在10%以上,因而有良好的水、氣、熱狀況。此外,肥沃水稻土必須有適度的滲漏性質。一般肥沃水稻土多為爽水田,日滲漏量為9~15毫米,漏水田滲漏量太大,漏水漏肥。囊水田滲漏性極差,水分多、空氣少,常因有毒物質過多的累積而抑制水稻的生長。
四、分數的基本性質,小數的基本性質,除法的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
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叫做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商不變的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約分:把一個分數化成同他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
通分:八異分母分數分別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 小數的基本性質:小數的基本性質就是,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除法的基本性質:除法的性質:在除法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數都得O 比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比值不變
五、土壤的化學性質?
土壤化學性質和化學過程是影響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土壤溶液是土壤中化學反應的介質,土壤溶液中的膠體顆粒擔當著離子吸收和保存的作用;土壤溶液的酸堿度決定著離子的交換和養分的有效性;土壤溶液的氧化還原反應則影響著有機質分解和養分有效性的程度。
總的來說,土壤化學性質主要表現在土壤膠體性質、土壤酸堿度和氧化還原反應三個方面。
六、沙地是什么性質的土壤?
沙質土壤:要求由砂粒組成,顆粒粗大,粒間隙大,保水性差,供水性強,土壤總養分相對(黏土,壤土)少,保肥性差,供肥能力強,通氣性好,并且熱容量小,土壤溫度宜變化,屬熱性土,耕性非常好,土壤粘結性小,沙性土壤是指含有的沙子比較多、泥土比較少,不容易保留水分和養分,透氣透水性比較好的土壤。
沙地是在半濕潤、半干旱地區,由于受自然及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和干擾,形成類似沙漠的地貌類型的土壤土壤沙地化是一個缺水和植被破壞的過程沙地是在半濕潤、半干旱地區,由于受自然及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和干擾,形成類似沙漠的地貌類型的土壤土壤沙地化是一個缺水和植被破壞的過程。
七、小數的基本性質和等式的基本性質?
給小數的末尾加零或去零小數大小不變
八、潛江土壤基本特點?
以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潛江市農田土壤(水田、旱地)為研究對象,于2011年實地采樣分析表層土壤(0~20 cm)有機碳的分布現狀,并對比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年)資料,探討28 a來江漢平原農田土壤有機碳的分布與變化特點.結果表明,2011年潛江市農田表層土壤有機碳密度為30.50 t·hm-2,碳儲量為452.82×104t,與1983年相比有明顯下降,下降速率分別為0.10 t·(hm2·a)-1和1.53 t·a-1,碳儲量共損失了9%.兩個時期水田土壤有機碳密度均明顯高于旱地土壤,分別是旱地土壤的1.6倍和1.3倍,但是經過28年的常規耕作管理,水田土壤有機碳密度呈下降趨勢,下降速率為0.23 t·(hm2·a)-1,導致的有機碳損失為52.83×104t,損失比例達16%;而旱地土壤有機碳則以0.05 t·(hm2·a)-1的速率緩慢增長,碳儲量共增加了8.57×104t,增加比例為5%,遠不能抵消水田土壤的有機碳損失.水田土壤碳儲量的損失主要來自于低產潛育型水稻土碳密度的大幅下降所致(盡管其所占面積比例較小),其碳損失量占水田碳損失量的比例達80%
;其次為占水田面積比例最大的潴育型水稻土,其碳損失量占水田碳損失量的15%.旱地土壤碳儲量增長緩慢,完全來自于面積占96%的灰潮土有機碳密度的增長.因此,江漢平原區水田土壤有機碳的變化決定了農田土壤有機碳的整體動向,今后需著力提升有機碳下降迅速的低產水田以及面積較大的土壤類型的有機碳積累和固持能力.
九、土壤理化性質指標?
最常見的土壤指標:
物理性質:孔隙率,粒度分布,穩定下滲率,土壤組分含量(主要是砂礫和粘土比重,用于確定土壤性質的)
化學性質:幾大金屬(常見的Cu、Zn、Fe、Cd、Cr、Pb、Hg、As主要用于表征土壤受到污染程度)以及形態,有機質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氮和磷,陽離子交換量。
生物指標:我感覺你所說的指標應該就包括在這里,這種指標并不經常測定,只有研究需要才會測定,包括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半致死劑量,微生物種類(DNA、RNA也包括在內)。
十、土壤膠體性質?
土壤膠體對土壤性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①土壤膠體含量影響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耕性。膠體含量低的砂性土易于耕作,但不利于保水保肥;膠體含量高的粘性土保水保肥能力強,但透氣性差,耕作困難;只有膠體含量適中的壤質土,才既有良好的耕性又有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且適耕期長,宜種作物多。在農業生產中,常用增施有機肥料或客土的方法來調節粘性土和砂性土的不良性狀。
②以帶負電荷為主的土壤膠體有從土壤溶液中吸附各種陽離子的能力,其吸附量(交換量)的大小取決于膠體物質的類別。這是土壤能保蓄養分和具有緩沖性能的基礎。土壤膠體還能吸附進入土壤中的化學農藥和重金屬離子,降低以至消除化學農藥和重金屬離子的活性。
③土壤膠體所吸附的陽離子的組成影響土壤的酸堿性。在一般情況下,吸附的陽離子以鈣離子為主。如土壤膠體中所吸附的鈣離子不斷地被鈉離子所代換,土壤就趨向堿化,最終形成堿土;如鈣離子不斷地為鋁離子、氫離子所代換,土壤就趨向酸化,形成酸性土壤(如紅壤)。堿土和紅壤都不利于植物生長。施用石膏或其他能使土壤酸化的物質是為了消除堿土中鈉離子的為害,施用石灰則可消除紅壤中鋁離子和氫離子的為害。
④土壤膠體,尤其是有機無機復合膠體影響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及其穩定性。在土壤中,溶膠在變為凝膠的過程中,常與粉砂、粗砂等土壤顆粒粘結,從而形成各種大小不一的團聚體。團聚體的穩定性與膠體性質有關。可逆膠體形成的團聚體在水中易分散,穩定性差;不可逆膠體形成的團聚體在水中不易分散,穩定性大,稱水穩性團聚體。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