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密碼主題墻介紹?
2010上海世博會主題館生態綠墻單面長180米,高26.3米,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為目前全球已實施的最大的生態綠墻(是日本愛知世博會綠墻面積的2倍)。傳統的墻面綠化應用較多的是采用攀緣植物依附于結構物,依靠攀緣植物的生長來覆蓋墻面,達到垂直綠化的效果,而這種方法的形成過程比較慢,要使垂直綠墻達到一定高度,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而世博會主題館的建設則要求在三個月內形成綠化效果,覆蓋26.3米高度,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墻面,而且要保證在兩年以上的展示期內保持穩定的生態綠墻效果,這就要求必須找到一種全新的技術手段和施工方法來實現。 根據主題館特殊的使用要求和上海當地的氣候條件及主題館東西兩個墻面的特殊生境,園林工程公司在主題館生態綠墻的建設中解決了八大難題:一是必須在三個月時間內達到5000平方米的垂直綠化覆蓋效果;二是必須能夠適應上海世博會期間長達一個月的梅雨天氣的影響,保證梅雨期間植物不會出現爛根枯萎;三是能抵抗夏季日光直射造成的高溫,保證植物不枯;四是能經受上海冬季低溫的考驗;五是主體結構及植物能抵抗11級臺風;六是保證植物及栽培介質不脫落;七是方便安裝和拆卸,能滿足植物即時更換的要求;八是能滿足垂直墻面滴灌的要求,滴灌水壓穩定均一;九是生態綠墻的荷載要在已有結構層允許的荷載范圍之內。 在主題館生態綠墻開工建設前的三年時間,上海市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就已經在植物的選擇、栽培介質的研究、栽培容器及構件系統、灌溉系統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合作單位上海植物園在栽培介質、栽培容器方面取得了國家專利,擁有完全知識產權。在2008年植物園舉辦的上海春季花展2號門景點展覽中進行過小規模的實驗性展覽,在徐家匯百腦匯廣場等地也做過布置,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實驗數據。并以此初步篩選出一些生長快、覆蓋率高、抗性好的植物品種。這些成果均作為此次世博會主題館生態綠墻施工建設的基礎資料。 2010上海世博主題館生態綠墻的建設的七大亮點: 1、模塊系統 即植物栽培容器。因為生態墻有面積大、高度高的特點,且有便于養護和更換的要求,故在施工方案設計中提出模塊化安裝的技術,即栽培容器按照一定模數組成模塊,再和結構系統連接,易裝易拆,便于更換。 2、結構系統 即綠化模塊系統和主題館現有的鋼結構系統的連接構件。要保證足夠的牢固度并便于安裝和拆卸,同時要保證結構系統和原來的系統在色彩、材質上保持統一,不影響原來建筑整體的設計意向和立面效果。 3、植物材料 植物材料的選擇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生態綠墻對植物的生長習性、根須的稠密度、對極端生境的適應性和對高溫高寒等有害條件的抗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必須通過大量的實驗,從備選擇植物中篩選出能適應生態綠墻要求的植物品種。 4、栽培介質 世博會主題館生態綠墻對植物栽培介質亦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保證清潔材質,不能孳生病蟲害,其次要保證栽培介質和植物根系結合緊密,還要保證栽培介質低容重。因此傳統的土壤介質不能滿足要求,只有通過大量的實驗和科技研發來選配出合適的栽培介質。 5、澆灌系統 主題館生態綠墻的澆灌要克服兩個難題,一方面栽培介質水分飽和和含水量過大而產生的滲漏會對參觀人群及環境產生影響,要保持栽培介質含水量的精準是一大難題。另一方面生態綠墻有26米的高差,必然帶來高處與低處水壓不同的問題,要解決澆灌水壓一致從而保證滴灌效果的均一性也是一個難題。 6、施工技術 在進行生態綠墻施工前,主題館的幕墻及鋼結構已經施工完畢。由于環境的要求及投資的控制,已無條件在墻面外搭設外腳手架進行施工。而在會展期間,苗木的更換也不能影響主題館的外觀效果,因而只能考慮從生態綠墻的后面來施工。而主題館原有鋼結構與幕墻之間也只有1米多的空隙可供施工使用。這樣就必須找到可行并保證安全的施工技術方案。 7、養護措施 因為世博會活動的使用要求,生態綠墻不能有頻繁的養護活動,而在如此極端的生境下,又要有必要的養護措施,這也是一對矛盾,因此必須找到一種適合的長效養護機制,并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進行合理的養護。這樣才能既不影響會展活動的正常進行,又保證植物景觀的效果。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