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防止土地荒漠化?
想知道怎么防止土地沙漠化,首先要知道土地沙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干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 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并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堿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占37%,過度放牧占33%,不可持續農業耕種占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占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體措施包括:
(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
(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
(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
(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
(6)采取草地復壯措施。
沙塵暴幫助我們充分認識了土地荒漠化的惡果,治沙成為大家十分愿意關心和參與的事。但如果不按照真正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土地沙化問題,治沙行動開展得再熱烈,也可能會收效甚微。有事實表明,一些在沙漠上人工種樹治沙的方法不僅不能幫助生態的恢復,反而會引起周邊自然環境大面積惡化,其結果是:人為治理活動加重了荒漠化問題。會引起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土壤中的有機質流失,二是土地下面的地下水儲量減少
。因此,不注重使用有機肥和不斷抽取地下水是“石油農業”生產方式導致土地荒漠化的關鍵。在自然環境中,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地下水的儲存主要靠生長在地面的植被。年復一年,植被的生長和凋落會給地面帶來大量的腐殖質。在昆蟲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腐殖質被分解成土壤的營養供新生的植物生長,也使土壤形成很好的透氣、通水的團粒結構,因而不形成揚沙。下雨時,透氣的土地和植物的根系能很快將雨水吸收入地。地下水資源的豐富反過來又會保障地面植被的旺盛生長。只有保持好了自然界的這種正循環模式,才能使土地免遭沙化、荒漠化。從保護土質的角度去看,動物是一座很好的將植物加工成有機肥的“工廠”。
成熟的植物如果僅靠自身在土地中腐爛,變成土壤有機質,所需的時間大約要半年。但如果這些植物被動物吃掉后,在數小時內,就能在動物體內腐爛,被動物排瀉到土地中,直接成為上好的有機肥。因此,動物的糞便對保護土質和防止荒漠化是很有幫助的。土地荒漠化的惡果很嚴重,防止土地荒漠化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但科學家為我們指出的可行之路卻并不復雜,那就是,只要遵從下面兩個原則,我們就應該走在了治理和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正確方向上:
1)嚴格遵守自然法則,尊重天然植被,保持有限數量的動物在土地上的活動;
2)在遵守自然條件的原則下,幫助植被的恢復是有益的,但有時在沒有人干擾情況下,自然植被的恢復可能會更合理,更富有地域特色性和生物多樣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