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耕地基本現狀?
1、人均少
通過2002 年變更調查得知,中國耕地總面積12593 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0公頃,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在世界26 個人口5000 萬以上的國家中處于倒數第3 位。全國只有內蒙古、黑龍江、寧夏、新疆、吉林、甘肅等6 個省(區)人均耕地在0.133公頃 以上;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浙江、廣東、福建、貴州等(省、區)人均耕地少于0.053公頃。據國土資源部提供的資料顯示:1996 年至2003年間中國耕地面積已由1.3億公頃 減到1.23 億公頃,減少了700 萬公頃,比2 個海南省的耕地面積還要多,而且減少的多是城郊村旁的優質耕地。人口每年仍以1000 多萬的速度遞增,人地矛盾更加尖銳。
2、質量下降
中國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的占69.27%,分布在平原和盆地的僅占30.73%。由于干旱缺水,使大量耕地、草地荒蕪,利用難度大。資料顯示,全國4200 萬公頃坡耕地和666.67 萬公頃 風蝕耕地,平均每年要流失30~150t/公頃,全國每年至少有50 億t 沃土付之東流,上億噸N、P、K 養分隨之流失,超過全國一年的化肥用量。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及其它限制因素,使中國60%以上的耕地質量相對較差。
3、退化嚴重
據國家水利部第二次遙感調查(2002 年),中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 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有4866.67 萬公頃,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的約占38%,較為嚴重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水土面積分別達到54 萬平方公里 和74 萬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積達1 萬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有66.7 萬平方公里耕地淪為沙地,年均喪失耕地1.5 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使耕地肥力降低或喪失嚴重,基巖裸露,導致地力衰竭,可耕地面積減少。
4、后備不足
全國宜耕荒地資源約為1360 萬公頃,按60%的復墾率計算,可增加耕地813.33 萬公頃,根據現有的開墾能力,今后15 年最多可開發533.33 萬公頃,且投入大、周期長、短期內難以見效。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已全面啟動,25°以上的陡坡耕地約為600 萬公頃,要亟待退耕,10~25°以上的坡耕地為1250 萬公頃 ,要逐步退耕,因此可以開發利用的后備耕地資源極其有限。
5、形勢嚴峻
中國耕地保護的形勢十分嚴峻,耕地減少的趨勢仍未緩解。1958~1986 年,全國累計減少耕地4073.3 萬公頃,年均減少140.5 萬公頃。《土地管理法》實施后,耕地銳減的勢頭開始得到控制,1986~1995 年減少耕地684.4 萬公頃,10 年間共開發復墾耕地491.2 萬公頃,年均減少和凈減少分別為:68.44 萬公頃 和19.32 萬公頃。2002 年全國建設占用耕地19.65 萬公頃,災毀減少耕地5.64 萬公頃,同期全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26.08萬公頃,增減相抵增加耕地0.79 萬公頃。同期生態退耕減少耕地142.55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34.90 萬公頃,2002 年全國耕地比上年凈減少168.62 萬公頃。由于人口增加和耕地。
2012年12月,國土資源部發布"2011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保有量為18.2476億畝。
2011年度,全國耕地減少532.7萬畝,其中建設占用耕地485萬畝,災毀耕地33.5萬畝,生態退耕14.2萬畝;同期耕地增加483.7萬畝,增減相抵,耕地面積凈減少49萬畝。
2009年2月,國土部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為18.2574億畝,比上一年度減少29萬畝。
自此之后,國土部在三年多的時間內再未對外發布過全國耕地面積的數據,這一數據也連續缺席了2009年、2010年、2011年的《國土資源公報》。而此前,這原本是每年《國土資源公報》的核心數據之一。
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我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要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據官方統計,全國耕地面積減少速度已放緩至每年百萬畝以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