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植被土壤? 土壤與植被間的相互作用?
一、印度的植被土壤?
印度半島的主要植被類型為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成因是緯度和氣候帶關系。
印度長期受季風影響.常年高溫多雨.適合種植水稻.大部分土壤以酸性土為主,土壤酸性過重.不易農作物的生長.糧食單產量低.需要經過改良才能適合農作物生長
其他土壤還有德賴平原的德賴土,也屬于沖積土的一種,分布于北部狹 長地帶,土質粘重,適于種水稻。 全區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較大,可開發利用面積大。
二、土壤與植被間的相互作用?
植物是生物,土壤是環境,你就可以答一些關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具體點的,你可以答如:
1,土壤形成的幾大因素,如氣候,母質,生物因素。其中生物因素的作用表現在如:
生物因素大體可分為1,植物的作用,如改變土壤的物理和化學結構,如枯葉落葉在土壤中降解使土壤有機物增加,根部的運動使土壤通氣性增加等。2,動物的作用,而動物,尤其是一些土壤動物的生存也是離不開植物的,如植物給土壤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環境。
2,土壤對植物的影響就更多了,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質,為植物提供水份,礦物質啥的,土壤性質的不同,會造成植被分布的不同,如沙漠,鹽堿地等上的植被將會有所不同。然后你再舉一些例子說明。
三、植被對土壤的作用?
土壤為植物提供根系的生長環境,為其保溫,保濕,同時能夠輔助根部對植株的固定作用。土壤是很好的“儲藏室”,其中可以儲存水分、空氣、礦質元素,這些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植物直接從土壤中攝取。
另外土壤內含有大量其它生物,如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
微生物能夠分解有機質(植物無法直接吸收有機物)使之變成植物能夠直接利用的無機物,為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無脊椎動物如蚯蚓,能夠通過其生理作用(運動等)達到翻土的目的,使土壤空隙加大,增大空氣的含量,同時蚯蚓糞便能夠為植物提供直接營養。
四、俄羅斯的植被和土壤?
從北到南,俄羅斯全國跨緯度40°,由于各地所處緯度不同,日照不同,土壤和植被 也隨之而異,呈現出明顯不同的自然景觀地帶。
由北而南,依次更替為六個植被帶:極地 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極地荒漠帶包括北極地帶的大部分島嶼 與北冰洋沿岸切柳斯金角、泰梅爾半島北端一帶,生長地衣、苔蘚,常見的動物有狐鼠、 北極狐和白熊。
苔原帶占全國面積的21. 4%,自西部邊界沿北極各海直至東部海岸,綿延 數千公里,生長苔蘚、地衣、野果,動物除沙雞、北極貓頭鷹、北極狐、鹿外,在短暫的 夏天,野鴨、雁等飛禽來到沼澤地的湖泊棲息。
森林苔原帶和森林帶大致北起北極圈附 近,南界為梁贊、嘻山、秋明、托木斯克一線,西起波羅的海沿岸,東到堪察加半島,苔原逐漸為森林所代替。
北部生長針葉林,南部為混交林,除針葉林外,還有闊葉林種,土 壤宜于耕作,可以種植亞麻、小麥、黑麥、燕麥、土豆、玉米等農作物,草甸很多,適宜 發展畜牧業。褐熊、駝鹿等動物常出沒棲息在未開發的森林中。
森林草原帶南界至薩拉托 夫、巴爾瑙爾一線,草原帶自西向東到阿爾泰山,直至外貝加爾,這里有肥沃的黑土地, 是俄羅斯的谷倉,種植小麥、玉米、甜菜、向日葵等。動物則以小的嚙齒類動物為主,有 黃鼠、跳鼠、田鼠等。
在南部高加索、阿爾泰山等地區,從山腳到山頂,由于海拔高度氣 候條件的變化,土壤和植被也隨之改變,山前地帶是森林草原帶,山腳附近是草原,再往 高處是高山草甸,山頂則是高山冰雪帶。
也許正是茂密森林的調節氣候和蓄水功能,再加上每年大量的積雪,俄羅斯的淡水 資源豐盈。俄羅斯大地流淌著10萬條大小河流,其中水量大的主要有勒那河(4400公 里)、額爾齊斯河(4248公里)、葉尼塞河(4102公里)、鄂畢河(3650公里)、伏爾加 河(3530公里)。
這些河流每年能為國民經濟提供8500億度電。巨大的水源還來自許多 湖泊。最主要的有貝加爾湖(31500平方公里)、拉多加湖(18000平方公里)、奧涅加 湖(9700平方公里),由于建設了許多大型的水庫,水資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發揮了 更大的經濟價值。
五、地球上土壤最深是多少米?
地球上土壤最深是18米。
土壤樣品能不能達到合乎規定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土壤采樣設備能否達到采樣要求,是否可以達到特點深度。
德森環境直推式土壤采樣機,可以定深取樣,在設定好取樣深度以后,自動機操作采樣機就可以輕松取樣,操作簡單,深度可以隨意調整,可以滿足更深層的土壤采樣需求,最深可達18米。
六、中國的植被土壤分異規律?
自然帶是地域分異規律的具體體現,其與氣候、植被、 土壤等有著對應的關系。
我國南方廣大地 區自然帶及其對應氣候、植被、土壤的分異規律是
A.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雨林---磚紅壤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紅壤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落葉闊葉林---棕壤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
七、植被根系對土壤的固結作用?
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土壤肥力
八、土壤對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作用?
1,土壤是巖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層,是陸生植物和陸生動物產生的根源性基質和基底。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和水分,而且也是地球上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的表層。
2,土壤無論對植物來說還是對土壤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態因子。植物的根系與土壤有著極大的接觸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有著強烈影響,因此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對動物來說,土壤是比大氣環境更為穩定的生活環境,其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為動物的極好隱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溫、干燥、大風和陽光直射。
3,土壤是所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基底或基礎,土壤中的生物活動不僅影響著土壤本身,而且也影響著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中的很多重要過程都是在土壤中進行的,其中特別是分解和固氮過程。生物遺體只有通過分解過程才能轉化為腐殖質和礦化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營養物質,而固氮過程則是土壤氮肥的主要來源。這兩個過程都是整個生物圈物質循環所不可缺少的過程。
九、平遙的氣候、土壤、地貌、植被的特點?
平遙縣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多風少雨,春季旱象比較明顯,夏秋兩季雨量集中,比較濕潤。常年多晴朗天氣。據近40年記錄統計,年平均氣溫10.6℃,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5.4℃,極端最低氣溫-24.1℃,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4.2℃,極端最高氣溫達41.1℃。一般在10月中旬,日最低氣溫始降至0℃或以下,4月中旬升至0℃以上。平均初霜期始于10月上旬,終霜期在4月中旬,全年無霜期平均約183天(指白霜)。年平均降水415.5毫米,年降水量分配亦相差懸殊,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內。按季節分配:春季(3-5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15%;夏季(6-8月)約占58.8%;秋季(9-11月)約占22.7%;冬季(12-2月)約占3.5%。地形對風的影響很大,6-9月份盛行東北風,其它各月均盛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2.1米/秒,冬、春較大,夏、秋較小,年出現7級或以上的大風日數平均為7天。
平遙縣主要有汾河、惠濟河、柳根河、嬰澗河、沙河、昌源河、官溝河等河流。平遙縣15km以上的河流10條,長度為343km。除汾河外,河流流向和山脈走向基本一致,均為季節性河流。
平遙縣境東南部群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為廣袤的平川。占地比例分別為44.2%、14.4%、41.4%。最高點孟山,海拔1962米;最低處境內汾河下游兩岸,海拔735米。
平遙縣生物資源比較多樣,自然植被有草叢、灌叢、疏林和針葉林,人工植被有針葉林、經濟林、農作物等。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南山區林區和西北部汾河沿岸,主要有野豬、野兔、野雞、狐獾、狍子、鼠類、蛇類、鳥類等。
十、簡述大氣植被土壤完整的碳循環?
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物質循環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庫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當于其他植被類型的2倍。森林又是生物庫中碳的主要貯存者,貯存量大約為
相當于大氣含碳量的植物、可光合作用的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吸收碳的速率,與通過生物的呼吸作用將碳釋放到大氣中的速率大體相等,因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類活動干擾以前是相當穩定的。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