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生物嗎? 土壤生物的主體是
一、土壤是生物嗎?
是的,這個問題很大。那么,就說說
土著微生物
吧。土著微生物是自然農業五種基本材料之一,是以土壤為自己的棲息地,是千百年來生長在當地土壤里的微生物群體,堅守著自己生活領域的微生物。
土著微生物是由固定碳素的光合細菌、抑制病害的放線菌、分解糖類的酵母菌、在無氧狀態下有效分解的乳酸菌等幾十種微生物組成的群落。
自然農業不使用外地引進的微生物,同時也不使用運用機械化方式人工培養出來的微生物或加以提取分離出來的微生物。因為再也沒有比長期生長在當地的土著微生物更能適應當地的環境。
土著微生物常見種類介紹:
1.光合細菌:固定碳素
光合細菌是地球上出現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體系的原核生物。
光合細菌在有光照缺氧的環境中能進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或其他有機物,與綠色植物不同的是,它們的光合作用是不產氧的。
2.酵母菌:分解糖類
酵母菌是人類文明史中被應用得最早的微生物,主要生長在偏酸性的潮濕的含糖環境中。大部分有益酵母被人們廣泛應用,如釀酒、發面等。
3.乳酸菌:在厭氧狀態下有效分解
乳酸菌能夠將碳水化合物發酵成乳酸,因而得名。這類細菌在自然界分布極為廣泛,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如果乳酸菌停止生長,人和動物就很難健康生存。
4.放線菌:抑制病害
放線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主要以孢子或菌絲狀態存在于土壤、空氣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機物豐富、呈中性或微堿性的土壤中數量最多。
放線菌只是形態上的分類,屬于細菌界放線菌門。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線菌的代謝產物所致。
5.芽孢菌:抵抗力強
細菌的一科,能形成芽孢(內生孢子)的桿菌或球菌。它們對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強,分布廣,存在于土壤、水、空氣中。
6.曲霉菌:腐生菌
曲霉菌占空氣中真菌的12%左右,主要以枯死的植物、動物的排瀉物及動物尸體為營養源,為寄生于土壤中的腐生菌。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之大,以至于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也還未真正完全研究透徹。以上對于幾種常見土著微生物的簡單介紹,只是對土壤微生物群落認識的冰山一角。
二、土壤生物的主體是
土壤動物種類豐富,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共同構成土壤生物多樣性的主體。目前對土壤動物多樣性的認識尚為起步階段,但至少從以下幾方面體現出其地位不容忽視。
一為種類組成,土壤動物占據了地球上約1/4的多樣性,約占多細胞生物多樣性的3/4
三、生物是土壤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嗎?
生物不是土壤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
礦物質經過風化分解,能夠把原來固結在礦物中些養分元素,如鉀、磷、鈣、鎂等釋放出來,吸收。因此礦物質是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物質是土壤的物質基礎,是土壤中礦物養分的源,土壤中的礦物養分元素最初來自成土母質。
四、土壤生物的概念?
土壤中活的有機體,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總稱為土壤生物(soil organism)。土壤生物參與巖石的風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對土壤的生長發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變,以及高等植物營養供應狀況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農業技術措施,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有很大影響。棲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機體。可分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兩大類。前者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和藻類等類群;后者主要為無脊椎動物,包括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線性動物和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因個體很小,故也可視為土壤微生物的一個類群。土壤生物除參與巖石的風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外,對土壤的生長和發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變以及高等植物的營養供應狀況均有重要作用。其具體功能有:①分解有機物質,直接參與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環,使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從有機質中釋放出來,重新供植物利用。②參與腐殖質的合成和分解作用。③某些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氣中氮,溶解土壤中難溶性磷和分解含鉀礦物等的能力,從而改善植物的氮、磷、鉀的營養狀況。④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物如生長刺激素和維生素等能促進植物的生長。⑤參與土壤中的氧化還原過程。所有這些作用和過程的發生均借助于土壤生物體內酶的化學行為,并通過礦化作用、腐殖化作用和生物固氮作用等改變土壤的理化性狀。此外,菌根還能提高某些作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
五、土壤生物包括哪些?
土壤中活的有機體,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總稱為土壤生物
總的來說可分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兩大類。前者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和藻類等類群;后者主要為無脊椎動物,包括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線性動物和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因個體很小,故也可視為土壤微生物的一個類群。
六、生物對土壤的作用?
1,土壤是巖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層,是陸生植物和陸生動物產生的根源性基質和基底。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和水分,而且也是地球上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的表層。
2,土壤無論對植物來說還是對土壤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態因子。植物的根系與土壤有著極大的接觸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有著強烈影響,因此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對動物來說,土壤是比大氣環境更為穩定的生活環境,其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為動物的極好隱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溫、干燥、大風和陽光直射。
3,土壤是所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基底或基礎,土壤中的生物活動不僅影響著土壤本身,而且也影響著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中的很多重要過程都是在土壤中進行的,其中特別是分解和固氮過程。生物遺體只有通過分解過程才能轉化為腐殖質和礦化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營養物質,而固氮過程則是土壤氮肥的主要來源。這兩個過程都是整個生物圈物質循環所不可缺少的過程。
七、生物對土壤的適應?
土壤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營養和水分,也是土壤動物耐以生存的棲息場所,動物出一份便我分泌物和殘體的形式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并通過啃食和搬運促進有機殘體外,有些動物如蚯蚓,白蟻還可以通過對對生物的攪動,改變土壤的結構紅系度和土層的牌排列的微生物在塵土的過程中,主要功能是有些殘體的分解轉化成和府智智的合成
八、什么是土壤質量的生物活性指標?
根據分析性指標的性質,土壤質量的評價指標被分成土壤物理指標、土壤化學指標、土壤生物學指標三大塊。
一、土壤質量的物理指標
土壤物理狀況對植物生長和環境質量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土壤物理指標包括土壤質地及粒徑分布、土層厚度與根系深度、土壤容重和緊實度、孔隙度及孔隙分布、土壤結構、土壤含水量、田間持水量、土壤持水特征、滲透率和導水率、土壤排水性、土壤通氣、土壤溫度、障礙層次深度、土壤侵蝕狀況、氧擴散率、土壤耕性等。
二、土壤質量的化學指標
土壤中各種養分和土壤污染物質等的存在形態和濃度,直接影響植物生長和動物及人類健康。土壤質量的化學指標包括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礦化氮、磷和鉀的全量和有效量、CEC、土壤pH、電導率(全鹽量)、鹽基飽和度、堿化度、各種污染物存在形態和濃度等。
三、土壤質量的生物學指標
土壤生物是土壤中具有生命力的主要部分,是各種生物體的總稱,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動物和植物,是評價土壤質量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土壤中許多生物可以改善土壤質量狀況,也有一些生物如線蟲、病原菌等會降低土壤質量。目前應用較多的指標是土壤微生物指標,而中型和大型土壤動物指標正在研究階段。土壤質量的生物學指標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潛在可礦化氮、總生物量、土壤呼吸量、微生物種類與數量、生物量碳/有機總碳、呼吸量/生物量、酶活性、微生物群落指紋、根系分泌物、作 物殘茬、根結線蟲等。
九、生物有機肥對土壤有害嗎?
沒有害。
加速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并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機-無機聚集體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其含量越高,土壤的物理特性越好,土壤越肥沃。保留土壤,水和肥料的能力越強。通氣性能越好,對作物根的生長越有利。微生物有機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是土壤中的微肥加工廠,它們不斷地“制造”各種養分以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十、土壤里面的生物與土壤有什么關系?
地球表面的土壤,不僅是高等動植物乃至人類生存的基底,也是地下微生物的棲息場所。如土壤的過濾器和凈化器作用,為地上植物和地下部分微生物的生長繁衍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而且土壤為綠色植物的生長提供養分,水分和物理,化學條件。由于土壤肥力的特殊功能,使陸地植物與人類協調共存,生生不息。不同的類型的土壤養育著不同類型的生物群落,形成生物的多樣性,保持生物活性和生產性。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