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消毒的方法? 石灰消毒土壤方法?
一、土壤消毒的方法?
暴曬消毒
給土壤消毒最簡單方法就是放到陽光下暴曬,夏季的陽光強度比較大,可以直接將土壤攤放到地面,讓陽光充分的暴曬,這樣可以起到很好的消毒殺菌作用。如果說春秋季節的話,陽光不是很強,那就不建議用這種方法消毒。
藥劑消毒
購買專業的消毒藥劑,比如常見的多菌靈或高錳酸鉀,把藥劑對著土壤噴灑,然后使用一層薄膜進行覆蓋,大概2天后將薄膜揭掉,再適當通風,讓殘留的殺菌藥物蒸發一下,最后可以用來養花。
二、石灰消毒土壤方法?
具體方法如下:每平方米撒生石灰粉0.5~2公斤左右,然后翻土至少20厘米深。隔天再翻土一次,盡可能使石灰與土的各部分接觸。
(也可以預翻土至20厘米深,先撒一半生石灰粉,第二天翻土刨松之后撒入另一半生石灰粉,再翻土使石灰與土的各部分接觸均勻,這個效果更好。但付出的勞動量成倍增大。)
這個方法對需要盡快恢復種植的要求帶來的麻煩,就是處理完兩天后,先要透澆一兩次(淋溶去堿),再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補鉀肥及中微肥。
三、用石灰消毒土壤最佳時間?
土壤消毒我們常用的是生石灰,選擇在冬季病菌休眠期,或早春病菌復蘇期消毒效果最佳,生石灰主要成分為氧化鈣,遇水后會產生大量的熱和俗稱“熟石灰”的氫氧化鈣。
由于氫氧化鈣呈強堿性,大多數病菌在此條件下難以生存,因此生石灰可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四、種生姜土壤消毒的方法?
1.一般在太陽光強烈時,可以將土壤進行4-10天的暴曬,并時不時翻動土壤,這樣可以將大多數蟲卵和病菌殺死。這種方法可以同時對大量的土壤進行消毒,且成本低、操作簡便。
2.如果想要更徹底的殺菌消毒,一般是必須使用藥物消毒,常用的消毒藥物主要有多菌靈、代森鋅、甲基托布津、菌清、甲醛溶液等。
五、小蘇打土壤消毒的方法?
一般是用小蘇打拌土,注意用量不能太大,
六、石灰氮的土壤消毒方法?
只有石灰氮與土壤中的水發生放熱反應后生成堿性的氫氧化鈣,也就是俗稱的熟石灰才具有消毒的作用。
堿性環境可以使蛋白質變性,使其失去生物活性,從而達到消滅病菌和蟲害的目的。
而且還能有效防治各種蔬菜的青枯病、立枯病、根腫病、枯萎病等病害,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和殺滅根結線蟲,同時還能減輕單子葉雜草的危害。
七、氯溴土壤消毒的方法?
糧食作物每畝用50%氯溴異氰尿酸,
40克一袋兌50公斤水,均勻噴霧。
用于蔬菜、瓜果、經濟作物上的病害,稀釋1000-1500倍,噴霧。
用于種子浸種濃度500ppm(一克藥兌水一公斤),24小時即可。
八、土壤殺蟲最佳方法?
1.
高溫
針對沒有栽種植物的土壤,用高溫殺蟲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梢詫⑼寥榔戒伒较蜿柕牡胤?,讓它接受強光暴曬,這樣里面的蟲卵就會被曬死。
2.
噴藥
對于種上植物的土壤而言,高溫消滅害蟲的方法就不行了,這會對植株造成損傷,只能通過噴藥來消滅害蟲。一般選用廣譜殺蟲劑,針對的害蟲比較多,效果也更好一些,常見的有敵百蟲、乙酰甲胺磷、馬拉松以及辛硫磷等。
3.
開水殺蟲
燒一壺開水,直接淋到土里,把里面蟲子燙死。
九、土壤消毒方法有哪些?
藥劑消毒 使用常用的84消毒液即可,濃度不宜過大,一般是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即可。消毒的時候使用噴霧器,做到均勻。一邊噴灑一邊翻動土壤。 加熱消毒 可以使用蒸煮、高壓加熱、蒸汽加熱的方法。一般有效溫度為70--90攝氏度。加熱時間不宜過長,大約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 紫外線消毒 我們的紫外線的來源是最自然的---太陽。將配置好的培養土鋪開,在陽光下爆曬3天左右,可以消滅大量病菌、害蟲(卵)等,雖然不是很徹底,但是效果還是不錯的
十、土壤消毒殺菌方法?
1.
開水燙
山上或野外帶回來的土壤會有很多看不見的蟲卵,一般拿回家后,就用100℃的開水燙幾遍,然后攤開晾曬就好了。
2.
高溫暴曬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夏天,如果發現天氣很不錯,可以把土壤攤開在天臺或院子里暴曬,暴曬也能殺死蟲卵細菌。
3.
微波爐殺菌
微波爐是殺菌速度最快的,5分鐘就好,當然前提是土壤不會很多,把土壤裝在保鮮膜或袋子里,袋子里加些水,一方面避免燒著了,另一方面不會因為高溫破壞了土里的營養。袋子上要留個出氣口。
如果覺得微波爐不安全,可以用烤箱代替。
4.
大鍋蒸土
土壤也可以用家里不用的舊鍋蒸,在籠屜上墊個舊手帕什么的,防止弄臟了鍋,用高溫蒸個20分鐘,蛋白質都變性了,基本上沒有任何生物可以幸存,殺菌消毒很徹底。
蒸的時候注意通風,散一散味道。
還有花友是用炒鍋加熱來炒,方法都差不多,有興趣的花友可以試一試!
5.
藥物消毒
上面幾種消毒方法都是常見的物理消毒法,咱也可以用藥物消毒,比如用多菌靈水溶液澆灌土壤,或者直接把多菌靈拌在土壤里;沒有多菌靈可以用高錳酸鉀、百菌清等殺菌劑代替。
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先用物理方法殺菌,比如開水燙過,或暴曬過之后,再把多菌靈粉末拌到土壤里,混合均勻了再種植。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