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知識點?
1、什么是冷戰。當時的美蘇作為兩個超級大國,為了避免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例如挑起世界大戰,而出現的對抗是局部性的博弈,如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以及外交競爭等:“冷”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采用互相遏制,不動武力的方式。
2、為什么冷戰。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劃分,也就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壘。源于二戰結束后兩個超級大國制定的利益劃分歸屬問題,從德國的易北河到朝鮮的三八線,整條線以北是社會主義陣營,以南是資本主義陣營。
3、冷戰的開幕。1946年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說,預示著拉開了冷戰的序幕。鐵幕是個形容詞主要是丘吉爾針對蘇聯的擴張行為,把它比喻為像個罩子一樣籠罩在上方,而丘吉爾本身反對這種擴張,并且公開反對蘇共的種種行為。
4、冷戰的背后。冷戰的外表看似是兩種意識形態的對壘,實則是對各自制度的自信以及對對方制度的不看好,丘吉爾看到了在蘇聯的統治下民主,是政府對人民的高壓民主,國家由政黨控制,而政黨毫無節制的行使著國家的大權,政府反而成為了少數人服務的團體,并不是為了人民,而人民像是有枷鎖一樣受到捆綁。而蘇聯則認為它本身代表人民,而人民本身就是統治階級,而資本主義本身不具有人民性。因而社會主義代表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而資本主義才是代表的少數團體的利益。
5、冷戰的始末。1946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序幕,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1955年華沙條約成立,兩極格局最終形成。1991年華約解散以及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結束,當然也是兩極格局的結束。前后經歷了44年之久,目前成為了一超多強的格局。
6、冷戰的階段。冷戰的以1947年、1948年、1949年相繼推出政治、經濟、軍事三管齊下對蘇聯政治、經濟、軍事實行孤立、封鎖、包圍的態勢。50年代蘇聯積極回應美國。60年代兩方達到高峰。出現了軍備競賽,以及太空競賽等相關局面。70年代兩方出現緩和的態勢。中國和蘇聯的決裂,而中國和美國的破冰。80年代出現了和解狀態。90年代冷戰結束。
7、冷戰的影響。首先美蘇長期的對峙,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進步。其次美蘇長期的對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世界級大戰爆發的可能性。當然了長期的對峙也有利于看到各自的優缺點,互相可以借鑒經驗以及吸收教訓。最后冷戰促使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加速了多級化的形成。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