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篩分析實驗步驟? 砂的篩分實驗原理?
一、砂篩分析實驗步驟?
砂篩分析是一種用于測定土壤中不同顆粒級配的實驗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 準備樣品:取足夠數量的干燥、無粘性、不易團聚的土壤樣品,并根據需要進行篩選。
2. 準備篩子:準備好一組標準篩子,包括3個以上的不同孔徑大小的篩子和一個落料口。
3. 將樣品倒入篩子:將土壤樣品倒入最大孔徑的篩子上,并蓋上蓋板。
4. 振動篩子:將篩子放在振動篩機上,以適當強度和時間振動,使細小的顆粒通過最小孔徑的篩網掉到下面的接收器中。
5. 稱重:取出每個篩網中殘留的顆粒并分別稱重,計算出每個孔徑范圍內顆粒占總樣品重量的百分比。
6. 繪制曲線:將各個孔徑范圍內顆粒百分比繪制成累計曲線和差別曲線兩種,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土壤中各種顆粒級配變化情況,并進行進一步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砂篩分析前,必須保證所用篩子的標準和精度符合要求,并進行校準、清洗和干燥等處理。
二、砂的篩分實驗原理?
實驗原理:
砂的顆粒級配,即表示砂大小顆粒的搭配情況。砂的粗細程度,是指不同粒徑的砂?;旌显谝黄鸷蟮目傮w的粗細程度,通常有粗紗、中砂與細紗之分。在配制混凝土時,這兩個因素(砂的顆粒級配和砂的粗細程度)應同時考慮??刂粕暗念w粒級配和粗細程度有很大的技術經濟意義,它們是評定砂質量的重要指標。用級配區表示砂的顆粒級配,用細度模數表示砂的粗細。
三、實驗建筑用砂篩分實驗誤差是什么?
一般來講,對于篩分分為水篩和干篩,如果是瀝青混凝土一般用水篩,如果是水泥混凝土一般用干篩。
兩種篩分對于誤差的要求在規范上的要求是一樣的。
即:若兩次試驗0.075mm篩孔通過率差值超過1%,或者耗損率大于0.3%均需要重新進行試驗。
最終的試驗結果以兩次試驗結果的平均值表示。
具體你可以參考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
四、土壤淋溶實驗?
淋溶作用是指一種由于雨水天然下滲或人工灌溉,上方土層中的某些礦物鹽類或有機物質溶解并轉移到下方土層中的作用。淋溶作用是地表一種重要的風化作用,有時會形成礦床。如果最初地表巖石的主要成分為硅酸鹽,則經過淋溶作用之后,殘留土壤中會含有較多的含水氧化鐵,形成鐵礦床;如含有較多含水氧化鋁,便成為鋁礦床,又稱鋁土礦(Bauxite)。這類礦床總稱為殘積礦床(ResidualConcentrationDeposits)。
在石灰巖地區中,長期淋溶可使巖層大量消失,有時也殘積成鋁礦床。
五、土壤ph的測定實驗?
實驗方法:取5g土樣,放人碗底.加入自來水10mL,用玻璃棒充分攪拌均勻,待其靜置澄清后,用玻璃棒蘸取清液到精密pH試紙(可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上,即與標準比色卡比較,讀出土樣的pH;
從測定結果看,pH小于7,溶液呈酸性,土壤為酸性。pH大于7,溶液呈堿性,土壤為堿性。
六、干篩法篩分機制砂的實驗步驟?
實驗步驟如下:
準確稱取已準備好的烘干試樣m1約500g,準確至0.5g,置于套篩的最上面一只篩(4.75mm篩)上,將套篩裝入搖篩機,搖篩約1
稱量各篩篩余試樣的質量,精確至0.5g。所有各篩的分計篩余量和底盤中剩余量的總量...
結果計算及處理方法:
計算級配參數 分計篩余百分率:為各號篩上的篩余量除以試樣總量m1的百分率,
七、土壤顏色的測定實驗原理?
土壤顏色是土壤物質成分和內在性質的外部反映,是土壤發生層次外表形態特征最顯著的標志。由于土壤顏色是十分復雜而多樣的,絕大多數呈復合色彩,其基本色調是紅,黑,白三種,其復合關系可用土壤顏色三角圖式來表示。加以每人對顏色的分辨力和理解不同,因而對土壤顏色的描述上存在的分歧也較大。
為了使土壤顏色的描述科學化(避免主觀任意性),真正能反映土壤顏色的本質,目前普遍采用以門塞爾顏色系統為基礎的標準色卡比色法,來對土壤進行顏色和結構的測定。
一、實驗原理
鑒別土壤顏色可用門塞爾色卡進行對比確定土色,該比色卡的顏色命名是根據色調、亮度、彩度三種屬性的指標來表示的。色調即土壤呈現的顏色。亮度:指土壤顏色的相對亮度。把絕對黑定為0,絕對白定為10,由0到10逐漸變亮。彩度:指顏色的濃淡程度。
二、實驗方法
在野外,用鐵鍬挖出一塊新鮮的斷面,表面是平的,分別選出干斷面和濕斷面,避免陽光的直射,選出主要的顏色與蒙賽爾比色卡進行對比,讀出數據。最后將蒙賽爾比色卡弄干凈。
八、如何對砂篩分實驗的結果進行評價和判定?
對砂篩分實驗的結果進行評價和判定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篩分曲線:砂篩分實驗通常會得到一條篩分曲線,該曲線描述了不同顆粒尺寸在篩網上的分布情況。評價篩分曲線的方法包括:
? ?- 篩分曲線的形狀:根據曲線的形狀,可以初步判斷樣品的顆粒分布情況。常見的曲線形狀有均勻曲線、偏斜曲線、雙峰曲線等。
? ?- D10、D50和D90值:這些值分別表示10%、50%和90%的顆粒通過篩網的尺寸。通過分析這些值,可以確定樣品的粒度分布情況。
2. 篩分效率:篩分效率是指樣品在不同篩網上通過的顆粒數量與總顆粒數量之間的比例。通過計算不同篩孔上的通過率,可以評價樣品的篩分效果。
3. 篩分指數:篩分指數是用來衡量樣品的粒度分布均勻程度的指標。常見的篩分指數包括均勻系數(Cu)和曲率系數(Cc)。均勻系數越接近于1,表示樣品的粒度分布越均勻;曲率系數越接近于0,表示樣品的粒度分布越趨于單峰分布。
4. 標準比篩:將實驗結果與相關的標準進行比較,例如根據具體要求,比較結果是否符合相關行業標準、規范或客戶的要求。
評價和判定砂篩分實驗的結果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并結合具體的應用需求和相關標準進行分析。如果你需要對特定的砂篩分實驗結果進行評價和判定,建議參考相關行業標準、規范或專業領域的知識,或者咨詢相關專業人士獲得準確和具體的指導。
九、碎石篩分標準?
1.0目的
為合理使用碎石或卵石、保證混凝土的質量,制訂本細則。
2.0試驗設備
a. 試驗篩:孔徑為90.0、75.0、63.0、53.0、37.5、31.5、26.5、19.0、16.0、9.50、4.75和2.36mm的方孔篩,以及篩的底盤和蓋各一只;
b. 天平或案秤--精確至試樣量的0.1%左右;
c. 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d. 淺盤。
3.0試驗步驟
3.1 試驗前,用四分法將樣品縮分至略重于下表所規定的試樣所需量,烘干或風干后備用。
篩分析所需試樣的最小重量
最大公稱 粒徑(mm)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63.0 75.0
試樣重量 不少于(kg) 2.0 3.2 4.0 5.0 6.3 8.0 12.6 16.0
3.2按上表規定稱取試樣,將試樣按篩孔大小順序過篩,當每號篩上余層的厚度大于試樣的最大粒徑值時,應將該號篩上的篩余分成兩份,再次進行篩分,直至各篩每分鐘的通過量不超過試樣總量的0.1%。
3.3稱取各篩篩余的重量,精確至試樣總重量的0.1%.在篩上的所有分計篩余量和篩底剩余的總和與篩分前測定的試樣總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過1%。
十、篩分粒度計算?
篩分粒度就是顆粒可以通過篩網的篩孔尺寸,以1英寸(25.4mm)寬度的篩網內的篩孔數表示,因而稱之為“目數”。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