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苯并芘來源? 土壤中苯并芘來源?
一、土壤苯并芘來源?
1.烹調加工方面:
(1)熏烤食品:熏烤食品時所使用的熏煙中就含有苯并芘等多環芳烴類物質,其來源主要有:第一,熏烤所用的燃料木炭含有少量的苯并芘,在高溫下有可能伴隨著煙霧侵入食品中;第二,烤制時,滴于火上的食物脂肪焦化產物熱聚合反應,形成苯并芘,附著于食物表面,這是烤制食物中苯并芘的主要來源;第三,由于熏烤的魚或肉等自身的化學成分——糖和脂肪,其不完全燃燒也會產生苯并芘以及其他多環芳烴;第四,食物炭化時,脂肪因高溫裂解,產生自由基,并相互結合生成苯并芘。所以,盡量少吃熏烤食品。
(2)高溫油炸食品:多次使用的高溫植物油、油炸過火、爆炒的食品都會產生苯并芘。反復煎炸食品的植物油、煎炸時所用油溫越高,產生的苯并芘都會較多。另外,食用油加熱到270℃時,產生的油煙中含有苯并芘等化合物。
300度以上的加熱,即便是短時間,也會產生大量的致癌物苯并芘。在日常炒菜的溫度下,加熱時間越長,油脂中產生的苯并芘就越多。所以,家庭烹調要盡量少用高溫、長時間、油多的烹調方法,減少反復油炸,也盡量減少油煙,這樣才能盡量減少苯并芘。
2.環境方面:工業活動中煤炭、石油等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多環芳烴進入大氣,并沉積在植物的葉片表面或者沉積在土壤中被植物根系吸收代謝,最后聚積在植物內。一些包裝污染,比如油墨中就含有一些多環芳烴,包裝紙上的不純石蠟油可以使食品污染多環芳烴;一些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方式也可能導致污染,比如我國一些地方的農民將糧食、油料作物曬在用煤焦瀝青鋪的馬路上,瀝青中也有一些苯并芘物質,就可能使糧食受到污染。
多環芳烴有較強的致癌作用,其中含五個苯環的苯并芘更臭名昭著,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苯并芘歸在致癌物的第一組(已經明確對人類有致癌作用)。
二、土壤中苯并芘來源?
土壤中苯并芘主要來自焦化生產和家庭生活的燃煤。
苯并芘是一種含苯環的稠環芳烴。苯并芘分為兩種,苯并[a](1,2-苯并芘)芘和苯并[e]芘(4,5-苯并芘)。常見的是苯并[a]芘,化學式為C20H12,分子量為252.31。常溫下狀態為黃色粉末,熔點為179℃,溶解度方面難溶于水,微溶于甲醇、乙醇,易溶于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乙醚、氯仿、二甲基亞砜等有機溶劑。
三、黏性土壤的測定?
土壤黏性檢測包括:土壤養分,土壤機質 土壤容重,酸堿性,鹽離子濃度幾個方面。
1土壤機質,它反映黏性土壤的通氣性、透水性的好壞,又是沙性土壤保肥能力、保水性的綜合體現
2化驗土壤中鹽分、氯含量、鈉含量、土壤PH值,主要是易發生危害指標
3是中量元素鈣,鎂,硫
4是氮、磷、鉀
四、土壤鉀的測定方法?
土壤中鉀的測定 土壤全鉀含量一般在1~2%左右,其中結構鉀(土壤礦物晶格或深受結構束縛的鉀)約占90一98%,紛效鉀占2—8%,速效鉀占0.1—2%。 根據鉀的存在狀態和植物吸收性能,可將土壤鉀素分為四部分:土壤古鉀礦物(難溶性鉀),非交換性鉀(緩效性鉀),交換性鉀;水溶性鉀。后兩種鉀為速效鉀,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用1N中性醋酸銨提取的速效鉀與鉀肥肥效相關性良好,特別是旱地土壤。待液中鉀的測定,有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比濁法,火焰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現在多采用火焰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因為它們既快速、簡便,又靈敏、準確。 (一)1N中性醋酸銨提取—火焰光度法或原于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測定原理 以lN中性醋酸銨溶液為浸提劑時,NH4+與土壤膠體表面的K+進行交換,連同水溶液K+(二者合稱速效鉀)一起進入溶液。浸出液中的鉀直接用火焰光度計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簡稱AAS)測定。 (二)主要儀器和試劑 往復振蕩機;火焰光度計或AAS計。 2. 1.0 N中性醋酸銨溶液稱77.08克醋酸銨(NH4OAC,三級)溶于近一升水中,用稀醋酸或氫氧化銨調節至PH7.0,用水定溶至1升。 3.鉀標準溶液 稱取0.1907克氯化鉀(KCl,二級,110℃烘干2小時)溶于1N醋酸銨溶液中,并用它定容至1L,即為含100ppm鉀的醋酸銨溶液。用時分別吸取此標準溶液2,5,10,20,40毫升放入100毫升容量瓶中,用1N醋酸銨定容,即得2,5,10,20,40ppmK標準系列溶液。 (三)操作步驟 1.稱取風干土樣
五、土壤有效磷的測定?
土壤有效磷測定,是指土壤有效磷含量是指當季作物吸收的磷量,土壤有效磷測定用生物的方法進行是最直接的,用同位素32P稀釋法測得的“A”值被認為是標準方法,也可用同位素“E”值法進行,但應用受到限制。由于不清楚各形態磷對土壤有效磷貢獻的大小,很難真正地測定土壤有效磷的“絕對含量”。
通常所謂的土壤有效磷只是指某一特定化學浸提方法所得出土壤中與作物生長狀況有顯著相關的磷量,而不是指土壤中某一特定形態的磷,所以同一土壤用不同的化學浸提劑提取可以得到不同的有效磷結果,使用土壤有效磷數據時應標出測定方法。土壤有效磷測定的方法,常根據土壤的特性選用。
六、土壤ph的測定實驗?
實驗方法:取5g土樣,放人碗底.加入自來水10mL,用玻璃棒充分攪拌均勻,待其靜置澄清后,用玻璃棒蘸取清液到精密pH試紙(可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上,即與標準比色卡比較,讀出土樣的pH;
從測定結果看,pH小于7,溶液呈酸性,土壤為酸性。pH大于7,溶液呈堿性,土壤為堿性。
七、如何測定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土壤的“假”密度,是包含了土壤孔隙的單位體積的土壤質量,用環刀法測定,一般在1.1-1.7g/cm3之間波動。
雖然都是質量除以體積,但是體積的含義不同。土壤密度的測量,去掉了土壤中的空氣孔隙體積,只要是同類型的土壤,密度是一個基本固定的數值。土壤容重的測量,包含了空氣孔隙,數值會變化很大。以上是個人理解。
八、土壤ph測定方法?
測定土壤PH方法:使用試紙進行測量,保證土壤干燥,稱取1克重干土,放入試管中加水5毫升,充分晃動,待溶液澄清后,用PH試紙測定。
例如:將酸性溶液滴入石蕊試液,則石蕊試液將變紅;將堿性溶液滴進石蕊試液,則石蕊試液將變藍。
九、土壤灰分測定國標?
答:土壤灰分測定國標:GB 15618-1995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十、土壤鹽分如何測定?
1
國內外檢測土壤鹽分的方法:
可溶性鹽分總量的測定方法很多,有重量法、電導法、比重計法,還有陰陽離子總合計算法等,由于比重計法比較粗放,而陰陽離子總和計算法又比較費時,所以在這里只重點介紹通用的重量法。
1、國外習慣用飽和泥漿的浸提液的電導率描述土壤鹽漬化程度,但是制備飽和泥漿的經驗性很強,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因此普及條件還不成熟。國際刊物中許多文獻直接用電導率表示土壤的可溶性鹽的含量,并進行土壤鹽漬化分級。
2、我國學者比較習慣采用土壤可溶性鹽的全鹽量來描述土壤的鹽漬化程度。但是電導法需要換算成土壤可溶性鹽的含量,換算過程會有誤差,可溶性鹽的種類和溫度等因素對結果影響大,因此不同地區不同土壤可溶性鹽含量與電導率間關系和溫度矯正關系都需要重新標定,至今土壤溶液電導率指標不統一。在影響土壤溶液的電導率的諸多因素中,有文獻指出土壤溶液的離子組成和濃度對電導率的影響是主要的。電導法測定土壤可溶性鹽含量方法簡便準確,測定的基本原理是浸提液中電解質的導電作用。國內外常用的還是浸提法,水土質量比法,但常用的還是 5∶ 1 的水土質量比法。
3、土壤可溶性鹽的定量研究是確定土壤鹽漬化程度和改良土壤的關鍵步驟之一。在土壤農化分析土壤可溶性鹽中,常用全鹽量和 1∶ 5 土水質量比浸提液的電導率指標來描述土壤可溶性鹽含量的狀況。在測定土壤可溶性鹽的過程中,在室內是讓土壤中的可溶性鹽充分溶解后測定浸提液的電導率,而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的條件下,尤其在干旱區,在室內測定的土壤可溶性鹽的含量與野外測得的結果有差別。用土壤浸提液的濃度來描述土壤可溶性鹽含量,該參數具有很強的可比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