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碳的組分介紹? 什么是土壤有機碳含?
一、有機碳的組分介紹?
有機碳在地球化學上是指巖石中所含的有機組分含量,與無機物相對應。不同環境沉積的有機物不同,它包含了生物的各種有機組分,是有機物中碳的含量,隨著其埋藏深度的增加,其所受的溫度和壓力也增加,一部分隨著氫氧氮的消耗而損失,除煤外,一般隨著埋深和時間的增加而稍微有所降低。
粗略地說,它包含干酪根(不溶于酸、也不溶于堿,同時也不溶于有機溶劑,經過腐化的有機物)和可溶部分(溶于有機溶劑)兩類。
它不包括巖石中的無機碳酸鹽巖中的碳。目前有多種測量方法和技術,主要是直接測量有機碳的儀器和以熱解法間接測量兩種方法,最新以測井曲線間接預測有機碳的方法正在試驗階段。
二、什么是土壤有機碳含?
土壤有機質(SOM,soil organic matter),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機物質,包括各種動植物的殘體、微生物體及其會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質,包含有機碳。土壤有機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是通過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二者存在換算關系,即SOM=SOC*1.724。
三、土壤有機碳影響因素都有哪些?
自然中,土壤有機碳大部分由植物殘骸構成,少部分由土壤微生物(真菌、細菌、放線菌等細胞組成元素中含碳)和動物尸體構成。
冬天,落葉枯草多(在沒有園林清潔工和不噴除草劑的環境下),氣溫低,微生物活躍度低(通俗的說就是吃的不多,繁殖的也慢),微生物通過酶促反應分解動植物殘體的過程就會變慢。
而當氣溫升高又有一定濕度時,微生物大量繁殖,土壤碳(動植物殘體)便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為二氧化碳、水、無機鹽和腐殖質。
四、som和土壤有機碳soc關系?
土壤有機質(SOM,soil organic matter),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機物質,包括各種動植物的殘體、微生物體及其會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質,包含有機碳。
土壤有機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是通過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
二者存在換算關系,即SOM=SOC*1.724。
五、土壤有機碳的測定方法有?
土壤水溶性有機碳的具體測定方法:
1.稱過2mm篩的風干土樣10g,
2.按水土比2:1添加蒸餾水,
3.在25℃下恒溫振蕩30min后,用0.45μm濾膜抽濾,
4.濾液直接在TOC-1020A有機碳分析儀測定。 各種有機質的測定方法 (1)活性有機碳(CL):高錳酸鉀氧化法。秤取過0.25mm篩的風干土樣1.59于l00ml離心管中,加入333mM(或167mM、33mM)高錳酸鉀25ml(易氧化態碳),振蕩1小時,離心5分鐘(轉速2000次/min),取上清液用去離子水按1:250稀釋,然后將稀釋液在565nm比色。根據高錳酸鉀濃度的變化求出樣品的活性有機碳。 (2)總有機碳:重鉻酸鉀氧化法。 (3)非活性有機碳(CNL):總有機碳與活性有機碳的差值為非活性有機碳(CNL) (4)碳庫活度(L):土壤碳的不穩定性,即碳庫活度(L)等于土壤中的CL與CNL之比:L=樣本中的活性有機碳CL/樣本中的非活性有機碳CNL。 (5)碳庫指數(CPI)=樣品總有機碳含量(mg/g)/參考土壤總有機碳含量(mg/g) (6)活度指數(LI):碳損失及其對穩定性的影響,LI=樣本的不穩定性(L)/對照的不穩定性(L) (7)基于以上指標可以得到碳庫管理指數(CMI):CMI=CPI*LI*100 土壤活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質的活性部分,是指土壤中有效性較高、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利用、對植物養分供應有最直接作用的那部分有機質。土壤活性有機質在指示土壤質量和土壤肥力的變化時比總有機質更靈敏,能夠更準確、更實際的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物理性質的變化、綜合評價各種管理措施對土壤質量的影響。土壤活性有機質還可以表征土壤物質循環特征,作為土壤潛在生產力和由土壤管理措施變化而引起土壤有機質變化的早期預測指標。 碳水化合物是土壤中最重要、最易降解的有機成分之一,其對氣候變化、耕作、生物處理等外界影響的敏感程度高于有機質總量。而且作為土壤微生物細胞必需的組成物質和主要能源,碳水化合物與土壤微生物存在密切的關系。 按Grandy 等的方法測定,操作過程為:稱取一定量的風干土(根據有機質含量而定) 加入去離子水(水土比為10:1) ,在85℃下培養24 h 后用孔徑為0.45μm的玻璃纖維濾紙過濾,將慮液按1:4的比例進行稀釋,然后吸取5 ml 稀釋液放入比色管中,再加入10 ml 蒽酮溶液,最后在625 nm 處進行比色測定,其含量用葡萄糖表示。
六、為什么水稻土壤有機碳高?
研究揭示我國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機碳固持途徑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通過一項研究闡明了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機碳的固持途徑,為農田土壤有機碳庫的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
基于配對采樣原則,團隊成員在我國東部的中溫帶—黑土區、暖溫帶—潮土區、亞熱帶—紅壤區和熱帶—磚紅壤區四個水稻分布氣候區隨機采集了240對稻田和旱地表層土壤。分析發現,四個區域稻田土壤有機碳固持效率比相鄰旱地土壤高出39%至127%,且較溫帶和暖溫帶而言,這一差距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更為顯著。
研究人員進一步隨機選擇了40對土壤樣本,并量化植物殘體來源碳和微生物殘留物來源碳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貢獻。結果表明,稻田土壤固持的有機碳有33%至54%來自植物殘體,28%至36%來自微生物,兩者比例在旱地中分別為19%至42%和40%至59%,從絕對值來看,稻田土壤中植物殘體來源碳庫的大小是旱地土壤的3.3倍。
研究結果顯示,稻田土壤突出的碳固持能力主要是由于淹水限制了微生物活性、抑制了植物殘體微生物分解過程,從而促進了植物殘體的直接積累。但稻田土壤中積累的有機碳穩定性低、易受環境變化或人為干擾而丟失。
蘇以榮告訴《中國科學報》,情景分析表明,若將中國東部所有稻田改為旱地,稻田表層土壤(0-15厘米)的碳損失將達504百萬噸,相當于中國所有農田表層土壤有機碳庫的13%,且98%以上的碳損失將發生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這些丟失的碳90%以上為植物殘體來源碳。
“研究結果強調了合理的水分管理是減少稻田土壤有機碳丟失的關鍵。”蘇以榮說。
七、柴油的組分是碳幾?
柴油的主要成分為C15~C18的烷烴,柴油是輕質石油產品,復雜烴類(碳原子數約10~22)混合物。為柴油機燃料。主要由原油蒸餾、催化裂化、熱裂化、加氫裂化、石油焦化等過程生產的柴油餾分調配而成;也可由頁巖油加工和煤液化制取。分為輕柴油(沸點范圍約180~370℃)和重柴油(沸點范圍約350~410℃)兩大類。
八、土壤有機碳礦化的意義?
土壤有機碳礦化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關鍵過程,正確了解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與作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學界普遍認為土壤有機碳礦化速率受土壤微生物活性控制,然而該理論無法解釋土壤經氯仿熏蒸殺死大量微生物后仍以相同速率持續礦化這一矛盾現象,對此,國際上提出一種 調節閥新學說,認為土壤有機碳礦化包括非生物可利用有機碳向生物可利用有機碳的轉化過程(K1)及生物可利用碳的微生物直接礦化過程(K2),但是,調節閥學說是否成立目前仍沒有定論。
因此,本項目將從土壤有機碳的非生物釋放規律、熏蒸土壤微生物群落變化、土壤擾動和植物種植對生物與非生物碳釋放的影響等方面深入研究,為證明或否證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調節閥學說提供科學證據,研究結果將修正土壤有機碳礦化現有相關知識理論,有助于探明土壤有機碳與全球變暖交互作用等土壤復雜生物化學過程。
九、碳四組分測定方法?
碳四組分的測定方法是氣相色譜法。
十、柴油組分中包含碳11嗎?
包含碳11
柴油是石油分餾的一種產物,其主要成分是含有15——18個碳的烷烴。石油中碳氫兩種元素所組成的化合物,成分復雜含有烷烴(包括直鏈和支鏈烷烴)、環烷烴(多數是烷基環戊烷、烷基環己烷)和芳香烴(多數是烷基苯),一般石油中不含有烯烴。石油分餾后得到的主要是烷烴成分。通過常壓蒸餾得到C4以下的石油氣、C5—C11的汽油、C11—C16的煤油、C15—C18的柴油。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