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森林土壤主要類型有哪些?
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最大的大陸。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別占16%和15%,黑鈣土和栗鈣土占13%。地帶性土壤沿緯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荒漠土—高寒土—紅壤—磚紅壤。但在東、西兩岸略有差異:大陸西岸從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陸東岸自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磚紅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著鹽漬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著變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較多,約占23%。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從而加深了水熱條件的東西差異,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現明顯的經度地帶性分布。北美大陸西半部(灰化土帶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帶)由東而西的土壤類型依次為濕草原土—黑鈣土—栗鈣土—荒漠土;而在東部因南北走向的山體不高,土壤又表現出緯度地帶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北美灰化土帶中有沼澤土,栗鈣土帶中有堿土,荒漠土帶中有鹽土。南美洲磚紅壤、磚紅壤性土的分布面積最大,幾乎占全洲面積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歸線以北地區,呈東西延伸。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土壤類型逐漸
轉為南北延伸,自東而西依次大致為:紅、黃壤—變性土—灰褐土、灰鈣土,再往南則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區土壤類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為:磚紅壤—紅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磚紅壤、紅壤為最多,前者占37%,后兩者占29%。由于赤道橫貫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緯度地區向南北兩側成對稱緯度地帶性分布,其順序是磚紅壤—紅壤—紅棕壤和紅褐土—荒漠土,至大陸南北兩端為褐土和棕壤。但在東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響而稍有改變。在磚紅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在沙漠化的熱帶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帶中分布有鹽漬土。
澳大利亞:土壤以荒漠土面積最大,占44%,次為磚紅壤和紅壤,占25%。土壤分布呈半環形,自北、東、南三方面向內陸和西部依次分布熱帶灰化土—紅壤和磚紅壤—變性土和紅棕壤—紅褐土和灰鈣土—荒漠土。
二、美國土壤系統分類制的世界土壤分布
美國土壤系統分類制雖以土壤的診斷層和診斷特性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但由于在診斷層和診斷特性的選擇上,考慮到那些經過一定的成土過程,在剖面上發育而成的具有特征標志的土層和特性,因而與成土環境仍然具有相關性。該分類制的分類單元與生物氣候帶仍有一定的聯系。在高緯度苔原帶主要分布新成土、始成土中的“冷凍”土類;在中緯度冷溫氣候帶主要分布灰土、始成土、冷涼淋溶土、濕潤淋溶土和粘淀漂白軟土等;在中緯度溫暖氣候帶地中海式氣候地區主要分布濕潤淋溶土、半干潤淋溶土、夏旱淋溶土、半干潤淡色始成土;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區主要分布脆磐、網紋、強發育老成土;溫帶草原地區主要分布濕潤軟土、半干潤軟土;半荒漠和荒漠地區主要分布干旱土、新成土;低緯度地區分布氧化土、老成土、變性土。淋溶土細分出四個重要的亞綱,從而更清楚地看出其間的關系。以理想大陸上各土綱分布模式為依據,便易于掌握美國土壤系統分類制的各大洲土壤分布大勢。由于這10個土綱處于不同的生物氣候環境,因而其風化強度各有差異。
三、聯合國土壤分類制的世界土壤分布
聯合國土壤分類制的一部分土壤單元的分布范圍,分別與發生學分類制土壤圖和美國土壤系統分類的土壤圖相吻合,而另一部分土壤單元有自己規定的范圍。從該分類制分類單元與生物氣候帶的對應關系看,高緯度苔原帶主要分布潛育土、有機土;中緯度冷溫氣候帶主要分布灰壤、灰化淋溶土、淺層土、有機土、始成土、高活性淋溶土和灰色森林土;中緯度溫暖氣侯帶地中海氣候區主要分布高活性淋溶土和始成土,亞熱帶濕潤氣候區主要分布低活性強酸土和強風化粘磐土、始成土;溫帶草原區主要分布濕草原土、黑鈣土、栗鈣土;半荒漠和荒漠區主要分布鈣質土、石膏土、鹽土、堿土;低緯度區分布鐵鋁土、低活性強酸土、網紋土、高活性強酸土、低活性淋溶土、強風化粘磐土、紅砂土、變性土等。其他如粗骨土、暗色土、人為土、沖積土、粘磐土零散分布于世界各地。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