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石換填和碎石換填區別?
一、毛石換填和碎石換填區別?
毛石換填和碎石換填都是土石方工程中常用的填方方式,兩者的區別在于填充的石頭大小不同。
毛石換填是使用較大的石頭進行填充,通常直徑在10-20厘米之間,而碎石換填則使用較小的石頭進行填充,直徑在2-5厘米之間。
毛石換填適用于填方工程中需要加強填方體的承載力,而碎石換填適用于填方工程中需要提高填方體的密實度和抗滲性。在實際應用中,選擇毛石換填還是碎石換填應根據具體工程要求和條件來決定。
二、基礎換填?
本人就在工地做施工管理。正好工地目前正在做基礎換填。
土質情況:地基下土質為砂土,地基承載力較低。
處理方案:6層住宅換填1.5米厚級配砂卵石。經設計院驗算通過。
針對你家情況:首先要更正你一個想法,并不是說基礎一定要做到巖土的,只要坐在持力層上就可以了。一般粘土都能達到200千帕,而根據我的經驗4層只要達到160千帕就行了。
如果1.5米下土質可以,就是挖出來的是黃色土,說明到粘土了,完全可以作為持力層了,甚至可以不用換填。如1.5米下挖出來的還是黑色土,說明是淤泥質土,不能作為持力層,建議繼續往下挖1米,就是一共挖2.5米,下面換填1.5米級配砂石。這種情況換1米個人認為有點少,因為你換的土不能很好的壓實,我在工地上都是要求15T的打壓路機壓實的。
以上的闡述應該很詳實了。也可以留言。
三、基坑換填規范?
填土前應將基坑(槽)底的垃圾雜物等清理干凈;
檢驗回填土的含水率是否在控制范圍內,如含水率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曬或均勻摻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回填土的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預先灑水潤濕等措施;
回填土應分層鋪攤,每層鋪土厚長應根據土質、密實度要求和機具性能確定等。
四、基坑換填碎石圖紙沒有明確怎么換填?
基坑換填碎石圖紙沒有明確,應該按照地基換填標準分層換填夯實,并做每一步的壓實試驗,試驗合格后再進行下一步換填直至填至設計基礎底標高。
五、換填墊層法?
將基礎下一定范圍內的土層挖去,然后回填以強度較大的砂、砂石或灰土等,并分層夯實至設計要求的密實程度,作為地基的持力層。
當建筑物基礎下的持力層比較軟弱、不能滿足上部結構荷載對地基的要求時,常采用換填土墊層來處理軟弱地基。
換填法適于淺層地基處理,處理深度可達2-3米。在飽和軟土上換填砂墊層時,砂墊層具有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小沉降量,防止凍脹和加速軟土排水固結的作用。
六、砂石換填最佳方案?
最佳的砂石換填方案取決于被填的場地及其用途。在確定填充材料的種類、尺寸和密度時需要考慮場地的基礎穩定性、重載承載力和水文特征。同時,也需要考慮填充的成本和效益。
一般來說,對于建筑物、道路和橋梁等建設項目,使用混凝土填充比砂石填充更加穩定和經濟。
而在廢棄礦井回填、河道整治和園林綠化等領域,砂石填充可以更好地適應地形的復雜性和環境的要求。
因此,在選擇砂石換填方案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評估和比較,以最佳的方式實現填充材料的應用。
七、擋土墻換填基礎?
為避免因地基不均勻沉陷而引起墻身開裂,需根據地質條件的變異和墻高、墻身斷面的變化情況設置沉降縫。
同時為了防止圬工砌體因收縮硬化和溫度變化而產生裂縫,應設置伸縮縫。
這在《水工擋土墻設計規范》SL379-2007中第4.2.21中有明確的規定:“擋土墻的分段長度應根據結構和地基條件以及材料特性確定。
對于鋼筋混凝土擋土墻,當建筑在堅實或中等堅實的土質地基上時,其分段長度不宜大于20m;當建筑在或巖石地基上時,其分段長度不宜大于15m。
對于混凝土結構、砌石或混凝土砌體結構的擋土墻,以及建筑在松軟土質地基上的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其分段長度應適當減短。
” 《水工擋土墻設計規范》SL379-2007中第4.2.23中還規定:“擋土墻與擋土墻之間應留有永久縫(伸縮-沉降縫),永久縫的縫寬可采用10~25mm。
永久縫縫間應鋪貼瀝青油氈或其他柔性材料。
有防滲要求的永久縫內還應設止水。
”根據此規定,大家對擋墻的分縫,就應該很清楚了。
沉降縫與伸縮縫合并設置,每隔10-15m設置一道;縫寬2-3cm,縫內用膠泥填塞,瀝青麻筋或涂以瀝青的木板等具有彈性的材料,填深不宜小于0.15m。
當墻后為巖石路塹或填石路堤時,可設置空縫。
干砌擋土墻,縫的兩側應選用平整石料砌筑,使成垂直通縫。
八、路基毛石換填寬度?
路基毛石換填一般比原路加寬,每邊加寬30至50cm.
九、水泥土換填規范?
1.地基配砂石能換填的深度沒有固定限制,但在300mm以上3000mm一下是經濟合理區段。
2.《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可以查看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巖體。作為建筑地基的土層分為巖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兩類。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層。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處理,常見有石屑墊層、砂墊層、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實等
十、什么是換填地基?
地基換填是指開挖完基礎坑后,原狀地基土不能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把基礎坑中原來的土挖去一定高度,用其他優質材料進行替換,從而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土方回填:基礎坑或溝槽施工完畢后進行的回填。
換填法
又稱換土法。所謂換土法是指將路基范圍內的軟土清除,用穩定性好的土、石回填并壓實或夯實。在公路施工中,一般采用的是開挖換填天然砂礫,即在一定范圍內,把影響路基穩定性的淤泥軟土用挖掘機挖除,用天然砂礫進行換置,開挖換填深度在2m以內,采用分層填筑、分層壓實、分層檢測壓實度的方法施工。從而改變地基的承載力特性,提高抗變形和穩定能力。在換填過程中,對于換填的天然沙礫中石頭的粒徑、含量和級配也應充分考慮,最好做試驗檢測,避免無法壓實而引起沉降。
淺層處理和深層處理很難明確劃分界限,一般可認為地基淺層處理的范圍大致在地面以下5m深度以內。淺層人工地基的采用不僅取決于建筑物荷載量值的大小,而且在更大程度上與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有關。地基淺層處理與深層處理相比,一般使用比較簡便的工藝技術和施工設備,耗費較少量的材料。
回填土,
指的是工程施工中,完成基礎等地面以下工程后,再返還填實的土。回填土是指基礎、墊層等隱蔽工程完工后,在5m以內的取土回填的施工過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