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的意思是什么,出處?
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的意思是什么,出處?
轉: 回答者: 武林通鑒 這段話出自秦國丞相李斯的《諫逐客書》。 言內之意是說,泰山之所以有這樣的高度,正是因為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這樣的深度,正是因為不拒絕細微的溪流,匯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規模。 言外之意,是奉勸秦王不能把六國的人才驅逐出秦國。秦王也正是因為沒有驅逐出這些個體力量看起來比較微弱的人,匯集了這些人的力量,最后才統一了天下而成為“千古一帝。” 這句成語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他是楚國人,他看到秦國的實力雄厚,有可能吞并天下,他就來到了秦國。 李斯呢,他先投靠在秦國承相的門下,由于巧舌善辯,被秦王政,也就是后來的秦始皇看中,任命為客卿。客卿呢,就是外來的官員。 這個時候啊,韓國給秦國派來了一個姓鄭的水工。水工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好比是一位水利工程師。他給秦國出了個主意,讓秦國開鑿一條巨大的渠,也就像是運河呀。引這個涇河的水來灌溉農田。其實這是個計謀,就是用浩大的工種來耗費秦國的實力,讓他沒有力量再打韓國。 開工之后呢,秦王發現了這是個計謀,很生氣,要殺這個姓鄭的水工。同時這件事呢,也引起了秦國原來的這些大臣對客卿的不滿,請求秦王下逐客令。也就是把這些客卿給趕走。那么李斯呢,也在被逐之列。 這個時候,李斯上書秦王,勸諫秦王,他說用人呢,不能只用秦國的人,要廣泛地網羅人才,這是符合秦國利益的。他還引用了當時的一段俗話,那就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他用這個泰山為什么能大呀,河海為什么能深呢,用這個道理來勸秦王不要下逐客令。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廢除了逐客令,進而重用李斯。 李斯輔佐朝政二十多年間,秦王吞并六國,統一天下,自稱始皇帝。李斯也升為承相。他又提出了許多改革的措施,使秦國富強。至今,泰山還保存著李斯撰寫的秦始皇封禪泰山的部分碑文,李斯小篆對于漢字演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拘一格用人才,咱們用人呢,不能只對本鄉本土親戚朋友才信任,應該是五湖四海,所以這句成語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二、作者李斯用“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作比喻來說明什么道理?
出自于先秦李斯《諫逐客書》,意思是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原文: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譯文: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