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是什么?
一、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是什么?
土壤肥力是土壤供應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的能力。土壤肥力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是土壤中N、P、K、Si、S、Mo等養分的背景含量,尤其它們的有效態含量對植物至關重要,養分全量只是一個參考。此外,還有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等原因。
1、養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養分貯量、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決于土壤礦物質及有機質的數量和組成。
2、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質地、結構狀況、孔隙度、水分和溫度狀況等。它們影響土壤的含氧量、氧化還原性和通氣狀況,從而影響土壤中養分的轉化速率和存在狀態、土壤水分的性質和運行規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長力和生理活動。
3、化學因素 指土壤的酸堿度、陽離子吸附及交換性能、土壤還原性物質、土壤含鹽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質的含量等。
4、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二、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四因素是什么,什么叫雙向?
土壤肥力是土壤供應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是土壤中N、P、K、Si、S、Mo等養分的背景含量,尤其它們的有效態含量對植物至關重要,養分全量只是一個參考。此外,還有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等原因。
三、土壤肥力的概念?
陸地表面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空氣和生物組成,具有肥力,能生長植物的未固結層。土壤 土壤肥力是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和協調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種基本性質的綜合表現,是土壤區別于成土母質和其他自然體的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
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年齡)影響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開墾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長期在人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種農事活動影響下表現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農田)土壤。
四、亞洲的土壤肥力?
黑土最肥沃,黃土次之,棕黃壤再次。
亞洲土壤類型依次為,赤道及熱帶地區主要是磚紅壤、燥紅壤,亞熱帶地區主要是赤紅壤,北亞熱帶地區開始向紅黃壤過渡,到了中緯度的暖溫帶地區是棕壤、黃棕壤為主,到了中高緯度的如中國東北地區,主要是森林黑土,再往北西伯利亞地帶一般是寒溫帶針葉林土壤,最北地區靠近北極圈的是寒帶苔原草甸土。
五、肥力最高的土壤類型?
黑土,也叫黑鈣土。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地區。這種類型土壤腐殖質含量很高,礦物質養料也很豐富,屬于肥沃的土壤之一。黑鈣土是鈣層土中較濕潤的類型,它以土色深暗發黑而得名。黑鈣土由腐殖質層、腐殖質過渡層、鈣積層和母質層組成。黑鈣土,一般分為淋溶黑鈣土、草甸黑鈣土、黑鈣土和碳酸鹽黑鈣土4個亞類。
就種植業而言,黑鈣土是潛在肥力較高的土壤,有相當一部分適宜種植糧食和油料作物。
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分不足,干旱發生頻繁,需要進行補充灌溉。
六、怎么保持土壤的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特性的綜合表現,也是土壤不同于母質的本質特性。
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二者相結合形成的經濟肥力。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質、氣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征的綜合表現。它的形成和發展,取決于各種自然因素質量、數量及其組合適當與否。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產過程的產物,是土地生產力的基礎,它能自發地生長天然植被。人工肥力是指通過人類生產活動,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有很多種: 1.種植綠肥植物(多為豆科類):因為豆類植物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素 以新鮮植物體就地翻壓,異地施用,或漚、堆制主要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2.多施有機肥,合理使用無機肥料. 有機肥能夠改良土壤的團粒結構,改變土壤中的微生物環境,能夠起到長期作用,但是使用有機肥大多耗時耗力,要配合無機肥使用。3.輪作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一般來說一塊土地在同一季節里總是種相同的植物也會降低土壤肥力的,有效的輪作也是保持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措施。4.使用土壤改良劑。可以有效的改變土壤微環境,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七、土壤腐熟質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土壤腐熟質對土壤肥力有著重要影響。腐熟質富含有機物質,能夠提供植物所需的養分,促進植物生長。同時,腐熟質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和通氣性,有利于根系生長和根系吸收養分。
此外,腐熟質還能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減少養分的流失和淋溶,增加土壤的肥力持久性。因此,合理利用和添加腐熟質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
八、為什么說土壤水分是影響土壤肥力最活躍的因素?
影響土壤肥力的有生物因素(蚯蚓等),還有礦質元素,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水分是生物因素所必須的,而且礦質元素必須溶于水才能被植物所吸收,所以水分是影響土壤肥力的最活躍因素。
土壤水分含量是土壤肥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土壤水分含量對施肥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植物的生長與發育,很多農戶會進行土壤水分的調控來提高化肥的利用,在對土壤水分的調控之前最好還是了解一下土壤水分的狀況,可以使用土壤溫濕度記錄儀來進行了解,它測量的不僅僅是土壤的水分還有另外一項對植物生長有極大關系的土壤溫度。
只有水分,才能將施用的肥料(特別是化肥)溶解,這樣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根系吸收養分的3種方式中,質流和擴散是主要方式,而這兩種吸收養分方式都與土壤水分含量密切相關。
土壤水分含量對根系發育影響很大,適宜的水分使作物根系正常發育,能夠充分吸收不同土壤深度的養分,向地上部分運輸。土壤水分過少或過多都能影響根系發育,從而影響根系對養分的吸收能力。
土壤水分含量對土壤中微生物活動有一定影響,土壤有機物的分解,養分形態的轉化,多數都由微生物來完成。水分過多或過少,對微生物活動不利,對土壤有機物中養分的釋放,以及施肥效果都有一定影響。
土壤水分能夠影響施用的肥料以及土壤中原有養分的有效形態、移動和擴散的范圍,從而影響植物吸收。養分在土壤中不是靜止的,土壤對養分有吸收能力,或者稱為吸持能力。吸收作用與土壤水分含量有一定關系,水分多少,影響土壤對養分的吸收或者解吸的數量和速度,對施肥效果產生影響。
九、如何檢測土壤肥力?
測土配方可以自己買檢測儀器,價格在幾千至一萬,添加高端功能的價格高一些。
不過農民老表可以直接取樣拿到當地土肥站檢測,一般都是免費的(更新:鄉鎮縣的一般是免費但是沒有正規的檢測報告,市里的有檢測報告,但收費。所以測土不是什么難事,配方的話一般農作物國家都有制作測土配方后的施肥標準。買的儀器里有存很多農作物的配方數據可以直接快速的知道應該怎么配方施肥。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衡量土壤能夠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種基本性質的綜合表現,是土壤區別于成土母質和其他自然體的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年齡)影響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開墾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長期在人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種農事活動影響下表現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農田)土壤。
十、如何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本身都含有肥力,隨著人們長期使用化肥,改變了土壤的結構和性能。讓土壤變得死板硬結,需肥量也隨之增加。每年農民種莊稼都需要很多的肥料,每年肥料的用量都在遞增。為了提高土壤自身的肥力,減少化肥的需用量。我們要人為的提高土壤的肥力,改變土壤的性能,讓土壤含肥力增高。
多用農家肥,少用化肥
農民在種莊稼時,選擇多用農家肥,少用化肥。農家肥包括各種草木灰,各種人畜糞便,各種榨油后菜枯等肥料。特別是給土地打底肥的時候,最好每畝撒農家肥1000~1500公斤,然后把農家肥和土地混合混翻一下。這樣的好處是讓土質更加蓬松,讓農家肥更加溶于土質深層,使土質含肥量增加。
各種秸桿還田
農作物秸稈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多糖類有機物質。秸桿腐爛后能有效的增加土壤中有機養分和無機養分,而且還能改良土壤質地性能和蓬松程度,增加上下透氣功能,是土地含氮、含磷、含鉀等元素相對增加。秸桿主要是多纖維組織,不易腐解,可以挖溝深埋,或者碼到一堆等它自然分解后再撒向土里地。
總結:提高土壤肥力,主要還是少用化肥,多用農家肥。平時把不需要的雜草或者秸桿深埋地底層,腐爛后肥土。
關注【留守傅姐】了解農村的一草一木 ,農家的生活瑣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