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組成物質圖?
土壤礦物占土壤的絕大部分,約占土壤固體總重量的90%以上,構成了土壤的“骨架”。土壤礦物主要由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組成,其中原生礦物是指各種巖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風化而未經化學風化,其原來的化學組成和結晶構造都沒有發生改變的碎屑物;由原生礦物經化學風化后,其化學組成和晶體結構都有所改變而形成的新礦物即為次生礦物。
土壤原生礦物包含以下4大類:
1) 硅酸鹽礦物:常見長石類、云母類、輝百類和角閃石等,大都不穩定,比較容易風化而釋放出鈉、鉀、鈣、鎂、鐵等元素,同時形成次生礦物。
綠簾石(硅酸鹽礦物)
2) 氧化物類礦物:包括石英(SiO2)、赤鐵礦(Fe2O3)、金紅石(TiO2)等,相當穩定,不易風化。石英是土壤中分布最廣的一種礦物,是砂粒的主要成分。
金紅石(TiO2-氧化物類礦物)
石英(SIO2-氧化物類礦物)
3)?硫化物類礦物:在土壤中通常只有鐵的硫化物礦物,即黃鐵礦和自鐵礦,極易風化,是土壤中硫的主要來源。
黃鐵礦(硫化物類礦物)
4)?磷酸鹽類礦物:土壤中分布最廣的是磷灰石,包括氟磷灰石[Ca5(PO4)3F]和氯磷灰石[Ca(PO4)3Cl]兩種,是土壤中無機磷的重要來源。
氟磷灰石(磷酸鹽類礦物)
次生礦物一般風化程度較高,按照性質與結構可分為以下3類:
1) 簡單鹽類:主要包括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石膏(CaSO4·2H2O)、瀉鹽(MgSO4·7H2O)、芒硝(Na2SO4·10H2O)、水氯鎂石(MgC12·6H2O)等,簡單鹽類礦物是原生礦物經化學風化后的最終產物,結晶構造較簡單,屬水溶性鹽,易淋溶流失,一般土壤中含量較少,常見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鹽漬土中。
方解石(簡單鹽類)
水氯鎂石(簡單鹽類)
2) 三氧化物類:土壤礦物質中最細小部分,粒徑小于0.25μm,稱之為次生粘土礦物。如針鐵礦(Fe2O3·H2O)、褐鐵礦(Fe2O3·3H2O)、三水鋁石(Al2O3·3H2O),是硅酸鹽礦物徹底風化后的產物,結晶構造較簡單,常見于濕熱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土壤中。
三水鋁石(A12O3·3H2O-三氧化物類)
3) 次生鋁硅酸鹽類:由長石等原生硅酸鹽礦物風化后形成,粒徑小于0.25μm。土壤很多重要物理、化學過程和性質都和次生鋁硅酸鹽種類和數量有關。這類礦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種類很多,比如伊利石、蒙脫石和高嶺石等,是構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又稱為粘土礦物。
蒙脫石(次生鋁硅酸鹽類)
伊利石(次生鋁硅酸鹽類)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