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數據造假將被嚴打嗎?
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監測數據至關重要。準確、真實的環境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實施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在監測數據上動手返譽腳,縱然一時得逞,終究是掩耳盜鈴的把戲,絕不會持久。數據好看了,但環境質量沒有真正變好,公眾沒有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這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
同時,失真、錯誤的數據,也會誤導國家和地方的環境管理決策,貽誤環境治理時機,進而延緩環境質量衡肆改善的速度。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今年上半年169個城市空氣質量“大排名”中,監測數據不再“摻水”的臨汾,位列倒數第一。實際上,臨汾的空氣污染問題長期較為嚴重,但此前存在的數據失真現象,使得很多相關工作耽誤了,現在要打好藍天保衛戰,面臨的壓力非常大。
在環境監測數據上動手腳不是“罰酒三杯”的小事,而是“零容忍”的犯罪行為,這樣的認知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臨汾16名涉案人員對造假行為都沒有正確認識,涉案的市環保局辦公室原主任竟然認為干擾監測僅僅是違規,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實際上,他們的行為已經觸犯法律。在新環保法以及兩高關于環境犯罪的司法解釋中,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漏攔段據”作出了明確規定,輕則懲處,重可入刑。一些地方存在領導干部不當干預生態環境監測活動的情況,對此要加大力度防范和懲治,對造假行為的源頭一追到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