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碳捕集技術?
一、ccus碳捕集技術?
CCUS(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之一,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紛紛加大研發力度,在CO2驅油等方面取得進展,但在產業化方面還存在困難。隨著技術的進步及成本的降低,CCUS前景光明。
二、碳捕捉的面臨質疑
盡管“碳捕捉”潛力很大,但也面臨一些質疑。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志撰文表示,盡管能源公司對“碳捕捉和封存”技術有著很高的期望,但有兩個問題尚未解決:一是價格昂貴;二是沒有人知道這項技術是不是真的那么管用。或者說,深埋的二氧化碳會不會泄漏。“碳捕捉和封存的成本非常非常高。”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科技部長蔣敏華表示,公司將于今年年底在上海啟動第二個碳捕捉示范項目,每年捕捉10萬噸二氧化碳,然而高昂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項目進程。
蔣敏華說,按目前的技術計算,碳捕捉成本約在200元人民幣/ 噸,而實際處理加工至進行商業應用的程度,每噸還需增加150元投入。
吉賓斯博士的助手、帝國理工大學博士李佳告訴記者,據她分析,華能之所以愿意上馬第二個“碳捕捉”項目,說明該技術仍有利可圖。據悉,華能集團去年已在北京嘗試過一個小型的“碳捕捉”項目,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賣給汽水廠,或是制成干冰賣給消防單位。“華能內部員工告訴我,被捕獲的二氧化碳售價是碳捕捉成本的兩倍。”李佳說。關于二氧化碳泄漏問題,吉賓斯博士回應說,碳封存的前二三十年十分關鍵。過了這段時間,埋在地下的二氧化碳就絕對安全了。 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球首位,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費70%……面對“后哥本哈根”時代,中國將如何應對?在4月8日舉行的“2010年綠色暢想:能源、教育、環境倡議”國際論壇上,中美兩國科學家再次呼吁應重視鎮山頌“碳捕捉和儲存”,把二氧化碳收集并注入地下,讓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此次論壇由南京郵電大學與美國紐約理工學院共同發起。論壇上,江蘇省生態學會秘書長阮宏華教授認為,“我們現在面臨的不僅僅是金融、經濟危機,還有環境和生態危機。若說金融和經濟危機帶來的是財政上的損失,環境和生態危機帶來的則是生命的損失。”而目前面臨最嚴峻的環境問題之一就是全球變暖,造成這一現狀的罪魁禍首,就是過量排放的二氧化碳。 太陽能光伏、風電、生物質能源的出現,為人類擺脫化石能源依賴帶來曙光,但是美國環境保護局可持續化技術部門主席赫里貝托?卡比薩斯為此敲響警鐘,他認為即便是美國這個世界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到2035年也無法做到完全或大部分利用新能源取代煤發電,對于其他國家而言難度就更大。
面唯乎對這樣的矛盾,美國創新采煤方案咨詢機構顧問阿倫?維克利提出,在現有煤發電廠加裝碳捕捉裝置,對碳進行捕捉和儲存可以成為一種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手段。所謂碳捕捉與儲存,一般指的是將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捕獲,然后將其泵入海底、沙漠或陸地下面進行封存。
阿倫?維克利表示,煤燃燒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有90%能進行捕獲,如果將其捕獲后存入地下,就能夠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緩全球變暖。
據了解,歐盟已為碳捕捉和儲存項目注入10多億歐元啟動資金,還將通過碳交易體系再籌措45億歐元后續資金;歐盟還要求,2020年之后以煤為燃料的新建電廠都應具備碳捕捉技術。而美國也將在未來10年投入4.5億美元在美國7個地區進行碳捕捉和儲存項目試驗。目前,這項技術在我國也已經起步,但還遠遠不夠,御鄭目前僅有華能集團投資建設了2個碳捕捉示范裝置。 專家們認為,我國地質構造豐富,具備注入潛力的地層可儲存二氧化碳14540億噸,能夠滿足未來數百年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的需要,必須加大這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力度。而被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并非再次沉睡,而是發揮新的作用。利用二氧化碳驅油技術,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且將二氧化碳置換原油而長期儲存于油巖中,還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規模減排。目前,我國“973計劃”項目“溫室氣體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資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已進入工程示范階段,在吉林油田已埋存8萬噸二氧化碳,實現了石油的綠色開發,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三、碳捕捉技術發展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首先,在化石燃料和能源生產的過程中捕捉二氧化碳所需的費用是亮襪極其昂貴的。
第二,埋藏地點必須經過檢驗。在那兒,二氧化碳不能泄漏,必須修建包括油輪和管道在內的設施來運輸二氧化碳到這些地點。
第三,由于成本原因,還沒有各類環保公司有意向在(碳捕捉)CCS技術上進行投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提出碳捕捉(CSS)處理二氧化碳的成本約30美元(19歐元)每噸。這就要求要么提高碳稅抵消排放成本,采取碳排放限定及交易許可來取得稅金,或者直接采用大量的政府補貼。專家說,面臨著市場不斷地全球化,一個使二氧化碳排放則芹付出代價的綠色國際協議很有必要。有排放成本才會促使一些企業改進生產,減少污染。
第四,對于在陸地而不是海上存儲,公眾可能會有反對意見,因為地震或者其他地質事件有可能將巨孫鍵畢大的溫室氣體重新發散到大氣中。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