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landsat spot 快鳥 的遙感圖有什么區別?
一、請問landsat spot 快鳥 的遙感圖有什么區別?
landsat最均衡,他使用的landsat使用的影像融合技術遙感影像融合 是將多源信道所采集的關于同一目標的圖像經過一定的圖像處理,提取各自信道的信息,最后綜合成統一圖像或綜合圖像特征以供進一步處理,這樣有利于增強多重數據分析和環境的動態監測能力,可改善遙感信息提取的及時性和可靠性,可有效地提高數據的使用率,可為大規模遙感應用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是目前遙感應用分析研究的前沿課題和熱點領域。
sport功能多一些,Spot1,2,3衛星上裝載的HRV是一種陣列推掃式掃描儀,其簡單的結構如圖4-5。儀器中有一個平面反射鏡,將地面輻射來的電磁波反射到反射鏡組,然后聚焦在CCD陣列元件上,CCD的輸出端以一路時序視頻信號輸出。由于使用線陣列的CCD元件作為探測器,在瞬間能同時得到垂直航線的一條影響線,不需要用擺動的掃描鏡,將縫隙式攝影機那樣以推掃方式獲取沿軌道的連續影像條帶。
快鳥(quickbird)Quickbird運用全球航空成像系統2000(BGIS2000)衛星系統,此系統擁有全世界第四高的地球成像分辨率。所以它擁有最先進最高分辨率。
TM是專題制圖儀早期landsat的傳感器,是多波段的。
SPOT衛星是一種地球觀測衛星系統。“SPOT”系法文Systeme Probatoire d’Observation de la Terre的縮寫,意即地球觀測系統。
(Landsat)(1975年前稱為地球資源技術衛星 — ERTS ),從1972年7月23日以來, 已發射8顆(第6顆發射失敗)。目前Landsat1—4均相繼失效,Landsat 5仍在超期運行(從1984年3月1日發射至今)。 Landsat 7于1999年4月15日發射升空。Landsat8 于2013年2月11日發射升空,經過100天測試運行后開始獲取影像。
QuickBird衛星于2001年10月18日由美國DigitalGlobe公司在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提供亞米級分辨率的商業 衛星 ,衛星影像分辨率為0.61m。
二、遙感是什么?有什么用處?
遙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傳感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的探測。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
可用來獲取其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
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后,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
擴展資料
遙感通過人造地球衛星、航空等平臺上的遙測儀器把對地球表面實施感應遙測和資源管理的監視(如樹木、草地、土壤、水、礦物、農家作物、魚類和野生動物等的資源管理)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遙感探測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對地觀測,并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遙感數據。
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氏銀消所經地區的各搏旅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
參考資料來源:殲知百度百科-遙感
三、遙感在資源勘查中起什么作用?
①巖性和地層解譯。解譯的標本有色調、地貌、水系、植被與土地利用特點等。
②構造解譯。在遙感圖像上識別、勾繪和研究各種地質構造形跡的形態、產狀、分布規律、組合關系及其成因聯系等。
③礦產解譯和成礦遠景分析。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解譯工作。在大比例尺圖像上有時可以直接判別原生礦體露頭、鐵帽和采礦遺跡等。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利用多波段遙感圖像(尤其是紅外航空遙感圖像)解譯與成礦相關的巖石、地層、構造以及圍巖蝕變帶等地質體。除目視解譯外,還經常運用圖像處理技術提取礦產信息。成礦遠景分析工作是以成礦理論為指導,在礦產解譯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將礦產解譯成果與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查資料進行綜合處理,從而圈定成礦遠景區,提出預測區和勘探靶區。利用遙感圖像解譯礦產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找礦手段。
四、什么是遙感呢?遙感可以干些什么?
廣義地講,遙感是指不直接接觸地收集關于某一定對象的某種或某些特定的信息,從而了解這個對象的性質。一般多指從人造衛星或飛機對地面觀測,并以電磁傳播與接收技術,以收取目標的訊息并加以進行分析的技術。
簡單理解,就像是在飛機或人造衛星上,安裝一臺功能強大的照相機,通過圖像分析獲取想要得到的數據。
遙感可以做的事情:
1、觀測PM2.5。
就拿目前最受關注的霧霾治理工作來說,從2013年1月1日起,我國對70多個城市開展了PM2.5的監測,同時運用衛星遙感技術,從空中監測灰霾的影響范圍。
2、用于防災減災。
遙感衛星可以用于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如地震、火山活動、土砂災害等。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發生地震后,國家共調集國內外18顆遙感衛星,對地震災區緊急成像,獲取魯甸地震區域衛星影像數據近百景,為抗震救災發揮了巨大作用。
3、資源普查。
衛星遙感技術可以用來普查地球資源,例如水、石油、天然氣、煤炭、金屬山舉礦藏儲量。今年8月,我國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號送入太空。它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4.、天氣預測、掌握海面溫度、海洋資訊。
如果沒有氣象衛星,我們無法全面監測大氣成分,無法做好氣象預報預測;如果沒有海洋衛星,我們很難解決赤潮等問題;如果沒有陸地遙感衛星,我們不能有效地監測森林、沙漠等的變化情況。
5、考古研究。
遙感技術在我國的考古工作中運用越來越多。在新疆的北庭古城純唯塌、高昌古城,陜西的漢長安城,河南的漢魏洛陽故城、安陽殷墟等很多古代遺址的考古工作中,遙感技術獲得的影像資料,為學者們發現遺跡現象、摸清遺址范圍和內涵、了解遺址過去和當下的保存狀況等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幫助。
6、農作物生產預測。
衛星遙感技術可以掌握全球耕地分布,監測大宗作物的長勢與估產。遙感技術的應用,讓農業統計數據的獲取途徑發生重大變化,有了遙感技術,一個地區的糧食種做圓植面積在衛星照片上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數據的準確性。
7、軍事。
遙感在軍事科學上的應用是顯然的,因為可以遠距離地觀察目標,而且可以獲得相對宏觀的分析數據。在軍事上,遙感可以對目標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狀況的監視。監視對方軍事部署和大規模的軍事移動。在具體的作戰中,遙感可以幫助分析局部的地形、資源狀況,從而幫助己方進行戰術行動的方案判斷。
遙感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傳感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的探測。遙感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
作用: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
比如:
1、地理數據獲取
遙感影像是地球表面的“相片”,真實地展現了地球表面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信息。這比傳統的地圖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影像地圖已經成為重要的地圖種類之一。
2、獲取睜譽悔資源信息
遙感影像上具有豐富的信息,多光譜數據的波譜分辨率越來越高,可以獲取紅邊波段、黃邊波段等。高光譜傳感器也發展迅速,我國的環境小衛星也搭載了高光譜傳感器。這些地球資悉正源信息能在農業、林業、水利、海洋、生態環境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3、應急災害資料
遙感技術具有在不接觸目標情況下獲取信息的能力。在遭遇災害的情況下,遙感影像是我們能夠方便立刻獲取的地理信息。在地圖缺乏的地區,遙感影像甚至是我們能夠獲取的唯一信息。在5.12汶川地震中,遙感影像在災情信息獲取、救災決策和災害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地發生強震后,已有多家航天機構的20余顆衛星參與了救援工作。
4、自然災害遙感
我國已建立了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評估運行系統,可以應用于臺風、暴雨、洪澇、旱災、森林大火等災害的監測能力特別是快速圖像處理和評估系統的建立,具有對突發性災害的快速應急反應能力,使該系統能虛純在幾小時內獲得災情數據,一天內做出災情的快速評估,一周內完成詳實的評估。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本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遲跡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后,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碼冊并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并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遙感的用處:
1、在農業、林業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在農林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農林病蟲害、土地干旱、鹽化、沙化的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的監測與估產、森林資源的清查等方面。
2、遙感在地質及其礦產資源方面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基礎地質工作、礦產地質工作,以及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災害地質的地質綜合調查等方面的應用。
3、遙感在水文水資源方面的應用,如水資源的調查、流域規劃、水土流失調查、冰雪監測、海口海岸帶及淺海地形調查、海洋調查研究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人類足跡難以到達的荒涼地區,遙感技術可成為水文水資源調查的有效手段。
4、遙感在環境監測中主要是利用遙感提供的瞬間成像的大范圍圖像,對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進行監測。
5、近年來遙感技術在預報災害方面取得很多重要成就,成為預報自然災害的有力姿或工具和手段。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的一項新型技術,發展于本世紀60年代。
遙感的特點總結概括為:獲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并且受限制條件很少;獲取信息范握謹圍廣;信息量大等特點。
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再資源調查中發揮很大的作用。比如:
①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勘測,調查農林土地資源方面調查,病蟲害,土壤狀況等。
②利用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資源等勘測。如基礎地質工作,地震地質,災害地質等。
③利用橋做遙感技術在水資源方面的調查。如水土流失調查,海洋調查研究等
④利用遙感技術敏皮衡在自然災害方面的應用。如災害性天氣監測、氣象研究,森林火災預防等
⑤利用遙感技術在區域分析,以及城鄉規劃,歷史文物古跡等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遙感技術,是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探測技術,主要是從人造衛星或者其它飛行器上面收集地面物體輻射的信息。
遙感技術是由遙感器、遙感平臺、信息傳輸設備、接收裝置以及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
二、遙感運或技術的應用:
主要應用于軍事行業、海洋檢測、以及氣象監測等。
在民沖悄鍵用方面的應用比較廣泛,如地球資源普查、植被分類、土地利用規劃、農作物病蟲害和作物產量散巧調查、環境污染監測、海洋研制、地震監測等方面。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