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吳川環保廢氣處理工程有哪些?
一、湛江吳川環保廢氣處理工程有哪些?
?## 湛江吳川環保廢氣處理工程概述
湛江吳川環保廢氣處理工程主要集中在垃圾處理領域,包括垃圾發電和垃圾處理設施。
### 垃圾發電項目
朗坤環境集團在湛江市吳川市投資建設了一座垃圾發電項目,名為朗坤環境湛江市吳川垃圾發電項目 。該工程設計產能為1200噸/日,分為兩期進行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建設規模為1000噸/日 。
項目秉承“與自然共生”的理念,采用全自動設備處理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運送過來后倒入垃圾儲坑,經過5-7天的發酵,會被抓取到焚燒爐,通過機械爐排爐進行充分焚燒 。
此外,項目還采用活性炭吸附和布袋除塵等國際公認的凈化處理工藝,各項煙氣排放指標達到或者優于國家標準 。
### 垃圾處理設施
除了垃圾發電項目,湛江市吳川生態環境園也是一個重要的環保廢氣處理工程。該園區總投資約6.3億元,占地面積約134畝,項目設計處理能力為1200噸/日,主要處理吳川市區、各鄉鎮及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同時兼顧處理吳川市老鴉涌填埋場的存量垃圾治理問題 。
項目采用全自動設備處理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運送過來后倒入垃圾儲坑,經過5-7天的發酵,會被抓取到焚燒爐,通過機械爐排爐進行充分焚燒。
### 其他環保廢氣處理工程
在吳川市,還有一些其他的環保廢氣處理工程,比如吳川市疾控中心整體搬遷工程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顯示,項目廢氣主要為實驗室廢氣(微生物實驗室) 。
以上就是湛江吳川的一些主要環保廢氣處理工程,這些工程對于改善吳川市的環境質量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企業無組織廢氣檢測流程
一、現場監測流程?
二、現場監測組織
(一)人員
現場監測人員應具備相應的監測能力,持證上崗?,F場監測任務需至少指定一名現場負責人,負責現場監測工作的實施,組織制訂現場監測方案,落實人員分工,對所有現場監測準備完成情況進行復核確認,并對現場監測人員提出統一技術要求,確保監測工作規范、有序開展。
(二)監測方案
監測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監測目的、評價標準、監測點位、采樣時間、監測項目、監測方法、采樣頻次、采樣設備、現場測試儀器、樣品保存和運輸、樣品交接、采樣安全以及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措施等。
三、現場監測實施
(一)監測準備
1.現場測試儀器及輔件:風速風向儀、氣壓表、溫濕度儀、測距設備、衛星定位儀等。可采用具有同等或更先進功能的測試設備和輔件替代。
2.現場采樣設備及輔件:主要包括環境空氣采樣器、流量校準器、樣品容器、移動電源和樣品保存箱等。具體采樣設備及輔件要求應依據監測項目分析方法準備。
3.現場記錄:氣象參數記錄表、手工采樣記錄表、儀器設備校準記錄和使用登記表等。
4.防護用品:防沾污手套、防滑工作鞋、現場工作服(長袖)、安全帽、口罩、急救箱等其他根據現場情況需要的防護用品。
(二)儀器設備出庫
按照監測方案準備相關儀器設備,檢查儀器設備確認無誤后,做好出庫登記。
現場監測調查
監測人員到達現場后,需要進行現場踏勘,掌握污染源的分布情況,并對被測單位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例如主要企業生產狀況、原輔材料與主要產品、無組織排放源、無組織廢氣收集和處理設施運行情況、排污單位平面布局圖等。確定被測單位邊界情況,若有法定手續,按照法定手續確定邊界;若無法定手續,則按照實際邊界確定。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對監測方案內容進行確認。
現場氣象條件測定與判定
1.風向和風速的測定將風向風速儀置于被測單位開闊地帶進行風向風速測定,若無適當開闊地帶則置于高處(一般不超過15m)測定,每隔1分鐘讀一個即時風向值(精確到5o)和風速值(精確到0.1m/s)并記錄,連續測定10分鐘。計算10分鐘風速和風向的平均值和風向變化的標準偏差(±So)。
2.大氣穩定度判定
大氣穩定度的等級劃分為強不穩定、不穩定、弱不穩定、中性、較穩定和穩定共六級。大氣穩定度的有關計算和查表方法詳見HJ/T55附錄A。
3.監測適宜度判定
綜合考慮風速、風向變化和大氣穩定度三項氣象因子的適宜程度,其中的任一項達到d類,或者其中兩項達到c類,均不適宜進行無組織監測。三項氣象因子的適宜程度分類表見表1。雨雪天氣下,污染物因被吸收而影響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不宜進行無組織排放監測。
表1 氣象條件的適宜度分類
注1:適宜程度判定因素中有任一項符合對應類別的要求,即判定為該類別。
無組織監測點位設置
1.周界外監控點的設置
(1)一般情況下監控點設置
“一般情況”指無組織排放源同其下風向的單位周界之間有一定距離,以致不必考慮排放源的高度、大小和形狀因素,排放源可看作為一點源。此時,監控點應置于平均風向軸線的兩側,監控點與無組織排放源所形成的夾角不得超出風向變化的±So范圍。
監控點一般設在單位下風向周界外10m范圍內,距離地面高度1.5m處,若附近有遮擋則可提高監測點位(不超過15m),最多可設置4個。如果周界外條件不允許(例如周界沿河、共用廠界等),可將監控點移至周界內側。同時當單位周界圍墻通透性不好時,可將采樣口抬高至高出圍墻20~30cm或將監控點設置距圍墻1.5~2.0h(h為圍墻高度),距地面1.5m處。
(2)復雜情況下的監控點設置實際進行無組織監測布點時可能會碰到一些復雜的情況,比如存在局地流場、無組織排放源緊靠圍墻、監控點處于渦流區內等。在這些復雜的情況下,一般的布點方法可能無法準確捕捉到無組織排放濃度最高點,此時監測人員可以根據現場無組織排放廢氣的顏色、現場嗅辨和煙霧分布、地形特點等,同時可采用現場便攜式設備測試來分析污染物的擴散軌跡和可能的濃度最高點,并據此設置監控點。
在進行臭氣濃度無組織監測時,當排放源緊靠圍墻(單位周界),且風速小于1m/s時,在該處圍墻外增設監控點。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無組織排放源的單位相毗鄰時,應選擇被測無組織排放源處于上風向時進行臭氣濃度監測。
2.廠區內揮發性有機物(VOCs)無組織監測點位布設
對廠區內VOCs無組織排放進行監測時,在廠房門窗或通風口其他開口(孔)等排放口外1m,距離地面1.5m以上位置處進行監測。若廠房不完整(如有頂無圍墻),則在操作工位下風向lm,距離地面1.5m以上位置處進行監測。
·3.當被測單位上風向存在可能影響無組織監測結果的污染源時,可考慮在被測單位上風向布設參照點,當參照點監測結果高于監控點或高于排放標準時,監控點的監測結果僅供參考。
(六)采樣時間和頻次
無組織監測的采樣,→般以連續lh采樣計平均值;若污染物濃度偏低,可適當延長采樣時間;若分析方法的靈敏度高,僅需用短時間采集樣品時應在1小時內等時間間隔采集3~4個樣品計平均值;對于廠區內VOCs無組織’排放也可進行任意一次濃度值監測。
惡臭污染物監測的采樣,連續排放源間隔2h采1次,共采集4次;間歇排放源選擇在氣味最大時間內采樣,樣品采集次數不少于3次。
為了捕捉監控點濃度最高的時間分布,實際監測時可增加采樣時間或頻次。
(七)現場采樣
1.樣品采集
監測人員正確連接采樣系統后,對儀器進行氣密性檢查和流量校準,設置采樣時間和流量,所有點位同步采樣。采樣過程中同步測量環境溫度和大氣壓力,有避光、過濾等要求的項目應按照相關監測方法標準的要求執行,采樣結束后還需對儀器流量進行校驗。具體的采樣要求按照監測項目分析方法的要求執行。見附表1。
2.樣品保存
樣品采集完成后,應將樣品密封后放入樣品箱,避免陽光直射。需要低溫保存的樣品,應采取相應的冷藏措施,防止樣品變質。若對樣品保存時間有要求的,應及時送回實驗室分析。具體的樣品保存要求按照監測項目分析方法的要求執行。見附表1。
3.樣品核對
采樣結束后,核對監測方案、現場記錄與實際樣品數,如有錯誤或遺漏,應立即重采或補采。如采樣現場未按監測方案采集樣品,應詳細記錄實際情況。
4.記錄填寫
現場記錄應包含以下內容:排污單位名稱和地址、監測目的、執行標準、監測日期、氣象監測數據、使用儀器型號與編號、監測項目、監測方法、樣品編號、采樣時間、采樣流量、采樣體積、保存方法、采樣人、復核人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有關事項等。
(八)樣品運輸
采集好的樣品應裝進專用樣品箱中保存,避免運輸過程中撞擊或劇烈震動而損壞。需要低溫保存的樣品運輸過程中要采取冷藏措施,并盡快送回實驗室分析。
(九)樣品交接
現場監測人員與接樣人員進行樣品交接時,須清點和檢查樣品,并在交接記錄上簽字。樣品交接記錄內容包括交接樣品的日期和時間、樣品數量和性狀、測定項目、保存方式、交樣人、接樣人等。
(十)儀器設備入庫
現場使用的測試儀器檢查無誤后做好入庫登記。對于現場使用發現有問題的設備應當及時送檢維修,并更換設備狀態標簽。
(十一)安全防護
現場監測人員需識別現場安全風險,在現場監測和采樣過程中配備必要的防護設備、急救用品?,F場采樣時,若采樣位置附近有腐蝕性、高溫、有毒、揮發性、可燃性物質,須穿戴防護用具。
四、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一)人員?
1.現場監測人員數量應滿足采樣工作、測試時效的需求,至少4人,均應持有環境空氣和廢氣上崗證?,F場負責人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由從事專業技術工作5年及以上或具有工程師技術職稱及以上的人員擔任,熟悉監測工作流程與相關監測技術要求。
2.重點對持證不滿3年的人員進行監督,關注現場監測的規范性,記錄填寫的準確性、及時性、充分性。
(二)儀器設備
1.凡屬于需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應按計量法規定,定期送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檢定,檢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國家強制檢定之外的計量器具,可送至有資質的計量機構進行校準,或自行校準、比對,合格后方可使用。
3.計量器具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應按照相關技術要求定期校驗、核查和維護。
(三)現場采樣
1.每次采樣前后,應對采樣系統的氣密性進行檢查。不同監測項目具體要求參見附表1中“現場質量控制要點”。
2.樣品采集期間重復測定1~2次風速風向,如果風向偏離采樣前計算出的風向變化的±So范圍,此次監測數據無效,應移動監控點位后重新采樣。
3.空白樣品采集要求應按照項目監測方法標準規定執行;如方法標準中無規定,每個項目在同一批次內至少采集2個空白樣品。
4.采樣前采樣儀器應用經檢定合格的標準流量計校準,采樣后進行流量校驗。不同監測項目具體要求參見附表1中“現場質量控制要點”。
5.每月至少清洗1次采樣管路,每月至少對儀器進行1次流量檢查校準,其誤差應在規定范圍內。長時間進行連續采樣時,至少每周對采樣系統進行1次流量檢查校準。及時更換儀器防塵濾膜和干燥劑,一般干燥器硅膠有1/2變色則需更換。
(四)其他要求
其他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要求按照各污染物監測方法標準執行。?
附件:無組織廢氣常規污染物現場采樣要點
(點擊圖片可放大看)
三、醫院檢驗科實驗室廢棄物有哪些處理方式?
醫院檢驗科喜格-實驗室廢棄物處理方式有: 1、物理消毒法:主要有高壓滅菌法和微波消毒法。
2、化學消毒法:是對受傳染病患者污染的物品最常用的消毒方法。3、堆置填埋法:因需占據大量土地,造成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4、焚燒處理法:是最安全、簡便、有效的處理方法。5、等離子體技術:其核心在于通過等離子體傳遞能量,使廢棄物快速分解成原子,其產生的氣體多數為可燃的,然后經過簡單的尾部凈化后排人大氣。四、實驗室污染處理辦法?
實驗室污染及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實驗室污染及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一、目的
為了有效的預防實驗室污染,有效的應對實驗室突發污染事件,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準確,保障實驗工作人員的健康、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防止和杜絕實驗室污染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為了加強檢驗工作的質量控制和實驗室的管理,特制定本預案,確保一旦發生實驗室污染事件及安全事故時,能及時、規范、科學、迅速有效地控制。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本單位各檢驗實驗室及實驗室周圍環境。
三、組織管理機構和人員職責
(一) 相關科室及有關人員的按照《1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于調整充實應急辦成員及應急隊伍的通知》履行相關職責。
(二)實驗室污染預防及應急處置專業小組職責
1、在中心應急辦的統一指揮下,負責組織本小組的全體成員開展日常督促檢查實驗室污染預防與人員培訓、技術和物資等的落實,指揮實驗室污染突發事件的現場處置和調查分析工作。
2、負責防止實驗污染的日常工作,完善制度、規范措施、責任到人和檢查督促,按中心統一安排辦好一切防止實驗室污染及安全事故的管理工作。
3、加強預防工作,每個人都要認真負責執行實驗室的各項制度,特別是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各種有毒有害易污染實驗室和其周圍環境的物品及廢物的管理制度等的執行;對安全隱患及時排除,對不能排除的應及時報告有關部門及時排除,對可能突發的實驗室污染事件而存在的安全隱患應采取快速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及時向實驗室污染預防及應急處置專業小組報告;同時期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向中心應急隊后勤保障組報告控制實驗室污染預防及應急處理所需物資清單并及時領取保管等。
4、發生突發事件后應急處置技術小組全體成員, 應立即按實驗室污染突發事件處理的技術規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調查原因,減少人員傷亡的國家財產損失。
四、應急處置程序
(一)病原微生物污染應急處置措施
1、實驗室如果發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潑濺或泄漏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關要求,根據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選擇敏感的消毒液進行消毒處理。
(1)如果病原微生物潑濺在實驗室工作人員皮膚上,立即用75%的酒精或碘伏進行消毒,然后用清水沖洗。
(2)如果病原微生物潑濺在實驗室工作人員眼內,立即用生理鹽水或洗眼液沖洗,然后用清水沖洗。
(3)如果病原微生物潑濺在實驗室工作人員的衣服、鞋帽上或實驗室桌面、地面,立即選用75%的酒精、碘伏、0.2-0.5%的過氧乙酸、500-10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等進行消毒。
2、實驗室實發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污染時,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及時向實驗室污染預防及應急處置專業小組報告,在2小時內向衛生主管部門報告,并立即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擴散。
(1)封閉被污染的實驗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擴散的場所;
(2)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3)對病人進行隔離治療,對相關人員進行醫學檢查;
(4)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院觀察;
(5)進行現場消毒;
(6)其他需要采取的預防、控制措施。
3、如果工作人員通過意外吸入、意外損傷或接觸暴露,應立即緊急處理,并及時報告實驗室污染預防及應急處置專業小組。如工作人員操作過程中被污染的注射器針刺傷、金屬銳器損傷,解剖感染力動物時操作不慎被銳器損傷或被動物咬傷或被昆蟲叮咬等,應立即實行急救。首先用肥皂和清水沖洗傷口,然后擠傷口的血液,再用消毒液(如75%酒精、2000mg/L次氯酸鈉、0.2%-0.5%過氧乙酸、0.5%的碘伏)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傷口(厭氧微生物感染不包扎傷口)。必要時服用預防藥物,如果發生HIV職業暴露時,經專家組進行分析評估,若需要服用預防藥物,應在一到兩個小時以內服用HIV抗病毒藥。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