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蝌蚪病發怎樣辦
牛蛙蝌蚪病發怎樣辦
牛蛙蝌蚪1般很少病發,但當放養密度過大,飼養管理不善時也會病發。常見的病害主要有以下幾種: (1)車輪蟲病此病產生在密度大、牛蛙蝌蚪生長緩慢的池中。得病蝌蚪常浮水面,全身布滿車輪蟲,肉眼觀看,其尾發白。防治方法是加注新水,減少密度,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的比例)對水潑灑,使池水呈1.4毫克/升濃度。 (2)杯體蟲病此病常在密度大、水質差的78月份產生。杯體蟲寄生在牛蛙蝌蚪尾部,肉眼看去像水霉。防治方法是: ①稀養。 ②用硫酸銅對水遍灑全池,使池水呈0.7毫克/升的濃度。 (3)氣泡病此病常在水溫高、水體含氧高的池中產生。 得病蝌蚪肚子鼓脹,仰游水面,腸里充滿氣體。防治方法是每隔2~3天換1次水;或將蝌蚪用網箱移入清水中暫養,停食2~3天,3天后投喂煮熟的米糠等飼料。 (4)出血病此病多產生在長出后肢、前肢將要長出的牛蛙蝌蚪。蝌蚪患此病后腹部或尾部有出血的斑塊,肛門周圍發紅,沾染很快,死亡率高。醫治方法是萬尾蝌蚪用120萬單位的青霉素和100萬單位的鏈霉素溶液浸泡半小時。
如何理解化學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及兩者的主要區別?
化學性污染
污染雜質為化學物品而造成的水體污染。化學性污染根據具體污染雜質可分為6類:
(1)無機污染物質:污染水體的無機污染物質有酸、堿和一些無機鹽類。酸堿污染使水體的pH值發生變化,妨礙水體自凈作用,還會腐蝕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響漁業。
(2)無機有毒物質:污染水體的無機有毒物質主要是重金屬等有潛在長期影響的物質,主要有汞、鎘、鉛、砷等元素。
(3)有機有毒物質:污染水體的有機有毒物質主要是各種有機農藥、多環芳烴、芳香烴等。它們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質,化學性質很穩定,很難被生物所分解。
(4)需氧污染物質: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酚、醇等有機物質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分解。在分解過程中需要大量氧氣,故稱之為需氧污染物質。
(5)植物營養物質:主要是生活與工業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以及農田排水中殘余的氮和磷。
(6)油類污染物質:主要指石油對水體的污染,尤其海洋采油和油輪事故污染最甚。
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特別是醫院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污染水體后,往往可以帶入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某些原來存在于人畜腸道中的病原細菌,如傷寒、副傷寒、霍亂細菌等都可以通過人畜糞便的污染而進入水體,隨水流動而傳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發現。某些寄生蟲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也可通過水進行傳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對水體的污染也是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的一大課題。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因農藥、廢水、污水各種食品添加劑及病蟲害和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變,運輸、包裝材料中有毒物質和多氯聯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的總稱。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化學物質的不斷產生和應用,有害物質的種類和來源也進一步繁雜,食品污染大致可分為:
(1)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有害物;
(2)環境污染物;
(3)濫用食品添加劑;
(4)食品加工、貯存、運輸及烹調過程中產生物質或工具、用具中的污染物。
食品污染的種類
食品污染分為分為生物性、化學性及物理性污染三類。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污染食品。屬于微生物 食品污染
的細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見的。雞蛋變臭,蔬菜爛掉,主要是細菌、真菌在起作用。細菌有許多種類,有些細菌如變形桿菌、黃色桿菌、腸桿菌可以直接污染動物性食品,也能通過工具、容器、洗滌水等途徑污染動物性食品,使食品腐敗變質。真菌的種類很多,有5萬多種。最早為人類服務的霉菌,就是真菌的一種。現在,人們吃的腐乳、醬制品都離不開霉菌。但其中百余種菌株會產生毒素,毒性最強的是黃曲霉毒素。食品被這種毒素污染以后,會引起動物原發性肝癌。據調查,食物中黃曲霉素較高的地區,肝癌發病率比其他地區高幾十倍。英國科學家認為,乳腺癌可能與黃曲霉毒素有關。我國華東、中南地區氣候溫濕,黃曲霉毒素的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絳蟲、旋毛蟲等,這些寄生蟲一般都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后再使魚類、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后會引起寄生蟲病。
霉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對食品的污染多見于南方多雨地區,目前以知的霉菌毒素約有200余種,不同的霉菌其產毒能力不同,毒素的毒性也不同。與食品的關系較為密切的霉菌毒素有黃曲霉毒素、赭曲毒素、雜色曲毒素、島青霉素、黃天精、桔青霉素、層青霉素、單端孢霉素類、丁烯酸內酯等。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后,引起的危害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霉菌引起的食品變質和霉菌產生的毒素引起人類的中毒。霉菌污染食品可使食品的食用價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平均有2%的谷物由于霉變不能食用。霉菌毒素引起的中毒大多通過被霉菌污染的糧食、油料作物以及發酵食品等引起,而且霉菌中毒往往表現為明顯的地方性和季節性。
影響霉菌生長繁殖及產毒的因素是很多的,與食品關系密切的有水份、溫度、基質、通風等條件,為此,控制這些條件,可以減少霉菌和毒素對食品造成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包括
細菌對食品的污染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一是對食品原料的污染:食品原料品種多、來源廣,細菌污染的程度因不同的品種和來源而異;二是對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污染;三是在食品貯存、運輸、銷售中對食品造成的污染。食品的細菌污染指標主要有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致病菌等幾種。常見的易污染食品的細菌有假單胞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芽胞桿菌與芽胞梭菌、腸桿菌、弧菌和黃桿菌、嗜鹽桿菌、乳桿菌等。
①微生物(細菌與細菌毒素、霉菌與霉菌毒素)
②寄生蟲(包括蟲卵,指病人或病畜的糞便間接或直接污染食品)
③昆蟲(甲蟲、螨類、蛾、蠅、蛆)
④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口蹄疫病毒)
化學性污染
化學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種農藥是造成食品化學性污染的一大來源,還有含鉛、鎘、鉻、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廢氣及廢渣;食用色素、防腐劑、發色劑、甜味劑、固化劑、抗氧化劑食品添加劑;作食品包裝用的塑料、紙張、金屬容器等。如用廢報紙、舊雜志包裝食品,這些紙張中含有的多氯聯苯就會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從而引起病癥。多氯聯苯是200多種氯代芳香烴的總稱,當今世界生產和使用這種東西的數量相當大。有資料證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氣、野生動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極的企鵝、北冰洋的鯨體內,都發現了多氯聯苯的蹤跡。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鮮艷色澤。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化學性污染原因
因化學物質對食品的污染造成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為食品的化學性污染。目前危害最嚴重的是化學農藥、有害金屬、多環芳烴類如苯并(a)芘、N-亞硝基化合物等化學污染物,濫用食品加工工具、食品容器、食品添加劑、植物生長促進劑等也是引起食品化學污染的重要因素。
常見的食品的化學性污染有農藥的污染和工業有害物質的污染。目前世界各國的化學農藥品種約1400多個,作為基本品種使用的有40種左右,按其用途可分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糧食熏蒸劑等;按其化學成分為有機氯、有機磷、有機氟、有機氮、有機硫、有機砷、有機汞、氨基甲酸酯類等。另外還有氯化苦、磷化鋅等糧食熏蒸劑。農藥除了可造成人體的急性中毒外,絕大多數會對人體產生慢性危害,并且都是通過污染食品的形式造成。農藥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種:一是為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使用農藥,噴灑作物而直接污染食用作物;二是植物根部吸收;三是空中隨雨水降落;四是食物鏈富集;五是運輸貯存中混放。幾種常用的、容易對食品造成污染的農藥品種有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有機汞農藥、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等。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工業有害物質及其他化學物質對食品的污染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工業有害物質及其他化學物質主要指金屬毒物(如有甲基汞、鎘、鉛、砷、N-亞銷基化合物、多環芳族化合物)等。工業有害物質污染食品的途徑主要有環境污染,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生產設備、工具的污染,食品運輸過程的污染等。
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藥、獸藥、有毒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雜環胺、二惡英、三氯丙醇等
②食品容器、包裝材料、運輸工具等溶入食品的(有害物質)
③濫用(食品添加劑)
④食品加工、貯存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如酒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
⑤摻假、造假過程中加入的物質
物理性污染
主要來源于復雜的多種非化學性的雜物,雖然有的污染物可能并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但是嚴重影響了食品應有的感官性狀和/或營養價值,食品質量得不到保證,主要有:①來自食品產、儲、運、銷的污染物,如糧食收割時混入的草籽、液體食品容器池中的雜物、食品運銷過程中的灰塵及蒼蠅等;②食品的摻假使假,如糧食中摻入的沙石、肉中注入的水、奶粉中摻入大量的糖等;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放射性物質的開采、冶煉、生產、應用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污染。
食品的物理性污染通常指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雜質超過規定的含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來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
如小麥粉生產過程中,混入磁性金屬物,就屬于物理性污染。其另一類表現形式為放射性污染,如天然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它存在于礦石、土壤、天然水、大氣及動植物的所有組織中,特別是魚類貝類等水產品對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強的富集作用,使用食品中放射核素的含量可能超顯著地超過周圍環境中存在的該核素比放射性。放射性物質的污染主要是通過水及土壤污染農作物、水產品、飼料等,經過生物圈進入食品,并且可通過食物鏈轉移。放射性核素對食品的污染有三種途徑:一是核試驗的降沉物的污染;二是核電站和核工業廢物的排放的污染;三是意外事故泄漏造成局部性污染。
化學性污染
化學性污染是指有害化學物質的污染。在農田、果園中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是造成糧食、蔬菜、果品化學性污染的主要原因。這些污染物還可以隨著雨水進入水體,然后進入魚蝦體內。我國某地湖泊受到農藥污染后,不少魚的身體變形,烹調后藥味濃重,被稱為“藥水魚”。這些“藥水魚”曾造成數百人中毒。有些農民在馬路上晾曬糧食,容易使糧食沾染瀝青中的揮發物,從而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隨著社會城市化的發展,人們已經擺脫那種自給自足的田園式生活。許多糧食、蔬菜、果品和肉類,都要經過長途運輸或儲存,或者經過多次加工,才送到人們面前。在這些食品的運輸、儲存和加工過程中,人們常常往食品中投放各種添加劑,如防腐劑、殺菌劑、漂白劑、抗氧化劑、甜味劑、調味劑、著色劑等,其中不少添加劑具有一定的毒性。例如,過量服用防腐劑水楊酸,會使人嘔吐、下痢、中樞神經麻痹,甚至有死亡的危險。
食品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概念
食品中混進了對人體健康有害或有毒的物質,這種現象稱為食品污染。污染食品的物質稱為食品污染物。食用受污染的食品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食品污染分類
可分為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蟲及其蟲卵和昆蟲等引起的。肉、魚、蛋和奶等動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導致食用者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致病菌主要來自病人、帶菌者和病畜、病禽等。致病菌及其毒素可通過空氣、土壤、水、食具、患者的手或排泄物污染食品。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特別是動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經必要的加熱處理,會引起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污染的食品還可引起炭疽、結核和布氏桿菌病(波狀熱)等傳染病。
霉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受霉菌污染的農作物、空氣、土壤和容器等都可使食品受到污染。部分霉菌菌株在適宜條件下,能產生有毒代謝產物,即霉菌毒素(見霉菌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如黃曲霉毒素和單端孢霉菌毒素,對人畜都有很強的毒性。一次大量攝入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會造成食物中毒;長期攝入小量受污染食品也會引起慢性病或癌癥。有些霉菌毒素還能從動物或人體轉入乳汁中,損害飲奶者的健康。
微生物含有可分解各種有機物的酶類。這些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生長繁殖,食品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可在各種酶的作用下分解,使食品感官性狀惡化,營養價值降低,甚至腐敗變質。
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絳蟲、旋毛蟲、中華枝睪吸蟲和蛔蟲等。污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畜和水生物。污染物一般是通過病人或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或土壤,然后再使家畜、魚類和蔬菜受到感染或污染。
糧食和各種食品的貯存條件不良,容易孳生各種倉儲害蟲。例如糧食中的甲蟲類、蛾類和螨類;魚、肉、醬或咸菜中的蠅蛆以及咸魚中的干酷蠅幼蟲等。棗、栗、餅干、點心等含糖較多的食品特別容易受到侵害。昆蟲污染可使大量食品遭到破壞,但尚未發現受昆蟲污染的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顯著的危害。
化學性污染:主要指農用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容器和工業廢棄物的污染,汞、鎘、鉛、砷、氰化物、有機磷、有機氯、亞硝酸鹽和亞硝胺及其他有機或無機化合物等所造成的污染。造成化學性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①農業用化學物質的廣泛應用和使用不當。
②使用不合衛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劑。
③使用質量不合衛生要求的包裝容器,造成容器上的可溶性有害物質在接觸食品時進入食品,如陶瓷中的鉛、聚氯乙烯塑料中的氯乙烯單體都有可能轉移進入食品。又如包裝蠟紙上的石蠟可能含有苯并(a)芘,彩色油墨和印刷紙張中可能含有多氯聯苯,它們都特別容易向富含油脂的食物中移溶。
④工業的不合理排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放射性污染: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質有來自地殼中的放射性物質,稱為天然本底;也有來自核武器試驗或和平利用放射能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即人為的放射性污染(見放射性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某些魚類能富集金屬同位素,如137銫和90鍶等。后者半衰期較長,多富集于骨組織中,而且不易排出,對機體的造血器官有一定的影響。某些海產動物,如軟體動物能富集90鍶,牡蠣能富集大量65鋅,某些魚類能富集55鐵。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有多方面的表現。一次大量攝入受污染的食品,可引起急性中毒,即食物中毒,如細菌性食物中毒、農藥食物中毒和霉菌毒素中毒等。長期(一般指半年到一年以上)少量攝入含污染物的食品,可引起慢性中毒。造成慢性中毒的原因較難追查,而影響又更廣泛,所以應格外重視。例如,攝入殘留有機汞農藥的糧食數月后,會出現周身乏力、尿汞含量增高等癥狀;長期攝入微量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糧食,能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脂肪浸潤和膽管上皮細胞增生,甚至發生癌變。慢性中毒還可表現為生長遲緩、不孕、流產、死胎等生育功能障礙,有的還可通過母體使胎兒發生畸形。已知與食品有關的致畸物質有醋酸苯汞、甲基汞、2,4-滴、2,4,5-涕中的雜質四氯二苯二惡英、狄氏劑、艾氏劑、DDT、氯丹、七氯和敵枯雙等。
某些食品污染物還具有致突變作用。突變如發生在生殖細胞,可使正常妊娠發生障礙,甚至不能受孕,胎兒畸形或早死。突變如發生在體細胞,可使在正常情況下不再增殖的細胞發生不正常增殖而構成癌變的基礎。與食品有關的致突變物有苯并(a)芘、黃曲霉毒素、DDT、狄氏劑和烷基汞化合物等。
有些食品污染物可誘發癌腫。例如,以含黃曲霉毒素B1的發霉玉米或花生飼養大鼠,可誘發肝癌。與食品有關的致癌物有多環芳烴化合物、芳香胺類、氯烴類、亞硝胺化合物、無機鹽類(某些砷化合物等)、黃曲霉毒素B1和生物烷化劑(如高度氧化油脂中的環氧化物)等。
危害
食品污染是危害人們健康的大問題。防止食品的污染,除了個人要注意飲食衛生外,還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
食品污染是指產品在生產、加工、包裝等過程中發生污染,可能對消費者人身安全造成危害,而對產品進行直接銷毀或者進行回收。
預防
防止食品污染,不僅要注意飲食衛生,還要從各個細節著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食品污染的防制措施主要有:
(1)開展衛生宣傳教育;
(2)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要全面貫徹執行食品衛生法律和國家衛生標準;
(3)食品衛生監督機構要加強食品衛生監督,把住食品生產、出廠、出售、出口、進口等衛生質量關;
(4)加強農藥管理;
(5)災區要特別加強食品運輸,貯存過程中的管理,防止各種食品意外污染事故的發生。 如何從感官上辨別腐敗變質的食品?
所謂感官鑒定是以人的視覺、嗅覺、觸覺、味覺來查驗食品初期腐敗變質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食品是否腐敗變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辨別:①色澤變化。微生物繁殖引起食品腐敗變質時,食品色澤就會發生改變。常會出現黃色、紫色、褐色、橙色、紅色和黑色的片狀斑點或全部變色。②氣味變化。食品腐敗變質會產生異味,如霉味臭、醋味臭、胺臭、糞臭、硫化氫臭、酯臭等。③口味變化。微生物造成食品腐敗變質時也常引起食品口味的變化。而口味改變中比較容易分辨的是酸味和苦味。如蕃茄制品,微生物造成酸敗時,酸味稍有增高;牛奶被假單孢菌污染后會產生苦味;蛋白質被大腸桿菌、小球菌等微生物污染變質后也會產生苦味。④組織狀態變化。固體食品變質,可使組織細胞破壞,造成細胞內容物外溢,食品的性狀會變形、軟化;魚肉類食品變質會變得松弛、彈性差,有時組織體表出現發黏等現象;粉碎后加工制成的食品,如糕魚、乳粉、果醬等變質后常變得黏稠、結塊、表面變形、潮潤或發黏;液態食品變質后會出現渾濁、沉淀,表面出現浮膜、變稠等現象;變質的鮮乳可出現凝塊、乳清析出、變稠等現象,有時還會產生氣體。
腌制后的食品會不會變質?
鹽腌是保藏食品的一種方法,如腌咸魚、咸肉等。腌制出來的食物,不僅能防腐,保存時間長,而且腌制品還具有一定的特殊風味。在一般情況下,食鹽濃度在10%以上時,多數細菌能受到抑制,不能繁殖,食鹽濃度在15%以上時,食物可較長時間保存不壞。保存腌制食品,可在上面放一些丁香花、花椒、生姜等,能防止變味。但是也有一些細菌能在鹽腌制食品中生長如有一種鹽桿菌甚至可在飽和鹽水中繁殖,因此鹽腌制后的食品如果被細菌污染也會變質。
家庭如何預防食品腐敗變質?
預防食品腐敗變質,搞好食品加工、儲藏過程中的衛生是非常重要的。食品加工過程中要避免食品被細菌污染,如防止頭發掉入食品,不對著食品打噴嚏,加工食品前要洗手,保持加工食品的環境清潔,器具應消毒。食品烹飪時要燒熟,低溫保存時要在10℃以下。自家糧食在儲藏過程中要注意防霉菌污染,霉菌可導致糧食腐敗變質。簡單的辦法是通風、和做好防鼠、防蟲工作。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