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對人類有何益處呢?
一、臭氧層對人類有何益處呢?
臭氧層對人類的益處:1. 有了臭氧層的保護作用人類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人類像穿防彈衣一樣躲過短波和中波紫外線的輻射與傷害。2. 由于臭氧層的加熱作用,地球上存在平流層,有了平流層大氣的溫度結構對于大氣的循環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人類有了能夠生存的冬冷夏熱的地球溫度。3.臭氧層的溫室氣體的作用,擋阻太陽光的中、短波紫外線的穿透力,臭氧層成為地球的天然屏障,給人類帶來舒適的自然環境。
臭氧層是人類生命的保護層,臭氧層被破壞地球生命遇到滅頂之災。
二、大氣層中的臭氧層的作用是吸收?
臭氧層主要吸收短波紫外線。
臭氧是淺藍色的氣體,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是腥臭味的,聞起來讓人很難接受, 一開始人們覺得臭氧除了臭之外并沒有什么作用,后來經過科學家的研究,驚奇的發現臭氧其實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氣體,正是因為有了臭氧層的存在,地球才免受短波紫外線的輻射,地球上的生物才可以健康的繁衍生息。
太空中有大量的短波紫外線會輻射向地球,如果沒有臭氧層的保護,短波紫外線就會到達地球,地球表面的生物都將無法生存,人類就不能安全的在地球上生存和繁殖, 沒有臭氧,就沒有今天的美麗家園。
研究發現,隨著臭氧濃度的降低,會大大減弱臭氧層對地球的保護能力,導致地面的短波紫外線的增多,這將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后果。自進入工業時代以來,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各種化學物質和污染物的排放破壞了生態平衡,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斷增加,加重了溫室效應。
隨著科學家發現了南極的臭氧層空洞,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國際社會也制定了關于保護臭氧層的規定,人類逐漸開始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減少使用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的家用電器,比如冰箱、空調等,要教育孩子從小樹立保護臭氧層的意識,讓每個人都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中來。
三、臭氧層對人類有什么作用?你能為保護臭氧層做些什么?
愛護臭氧層,要求我們每個人都采取實際行動去少用或者不用對臭氧層有損害的氟氯碳、哈龍、氯氟烴、甲基溴等物質,因為使用包含這些物質的產品會導致對臭氧層的消耗。 愛護臭氧層的消費者購買帶有"無氯氟化碳"標志的產品;
下面列舉在日常生活中含有消耗臭氧層物質或生產中使用這些物質的物品:冰箱、空調等制冷設備(包括家電、運輸制冷、工商制冷)、泡沫(大量存在于沙發、一次性發泡餐盒、汽車內飾發泡件、保溫噴涂)、滅火劑、氣霧劑(摩絲、殺蟲劑、外用藥噴霧劑)、清洗劑、膨脹煙絲等。
個人應該做到:
愛護臭氧層的一家之主合理處理廢舊冰箱和電器,在廢棄電器之前,除去其中的氟氯化碳和氟氯烴制冷劑;
愛護臭氧層的農民不用含甲基溴的殺蟲劑,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選用適合的替代品,如果還沒有使用甲基溴殺蟲劑就不要開始使用它;
愛護臭氧層的制冷維修師確保維護期間從空調、冰箱或冷柜中回收的冷卻劑不會釋放到大氣中,做好常規檢查和修理泄漏;
愛護臭氧層的辦公室員工鑒定公司現有設備如空調、清洗劑、滅火劑、涂改液、海綿墊中那些使用了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并制定適當的計劃,淘汰它們,用替換物品換掉它們;
愛護臭氧層的公司替換在辦公室和生產過程中所用的消耗臭氧層物質,如果生產的產品含有消耗臭氧層物質,那么應該用替代物來改變產品的成分;
愛護臭氧層的教師,告訴你的學生,告訴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鄰居、保護環境、保護臭氧層的重要性,讓大家了解哪些是消耗臭氧層物質。
有了科學的方法,再加上我們的實際行動,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擁有一片美麗而完整的藍天。
人類共同寄居的地球和共同享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為了地球上的生命,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臭氧層,使已經缺失的天空早日恢復原狀,使人類早日從臭氧空洞的威脅中擺脫出來。
四、化石對人類歷史的研究有何作用?
化石對于人類研究歷史的作用是: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人類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人類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人類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之后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
在隨后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
擴展資料
植物的化石包括根、木、葉、種子、果實、花粉、孢子、植石和琥珀。化石陸上植物在陸地上、湖泊中、河流里以及近海內的地層都有被發現到。
花粉、孢子和藻類(溝鞭藻門和疑源類)被用來界分地層巖石的順序。殘留的植物化石并不如動物化石那么普遍,然而植物化石在世界上許多地區之內,都可以有大量的發現。
最早可以被明確歸類于植物界的化石是在寒武紀時的綠藻化石。這些化石像是絨枝藻目鈣化了的多細胞成員。更早的前寒武紀化石中有發現像是單細胞綠藻的化石,但依然不確定是何種藻類。
有胚植物現知最古老的生痕化石源自于奧陶紀,雖然此類的化石是零碎不全的。到了志留紀才有完整個化石被保留下來,包括石松門的“刺石松”。
泥盆紀之后,萊尼蕨門的詳細化石在此時期被發現,此化石顯示出了其植物組織的單一個細胞。泥盆紀時亦出現了被認為是最古老樹木的植物“古羊齒屬”,此類植物在其樹干上有蕨葉。
五、臭氧層的破壞對人類有什么傷害?
臭氧層被大量損耗后,吸收紫外線輻射的能力大大減弱,導致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Β明顯增加,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多方面的危害,包括對人體健康、陸生植物、水生生態系統、生物化學循環、材料,以及對流層大氣組成和空氣質量等方面的影響。
1.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陽光紫外線UV-B的增加對人類健康有嚴重的危害作用,潛在的危險包括引發和加劇眼部疾病、皮膚癌和傳染性疾病。對有些危險如皮膚癌已有定量的評價,但其他影響如傳染病等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會損傷眼睛。實驗證明紫外線會損傷角膜和眼晶體,如引起白內障、眼球晶體變形等。據分析,平流層臭氧減少1%,全球白內障的發病率將增加0.6%—0.8%,全世界由于白內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數將增加10000人左右。
其次,紫外線UV-B段的增加能明顯誘發人類常患的皮膚癌、巴塞爾皮膚瘤和鱗狀皮膚瘤這三種皮膚疾病。后兩者是非惡性皮膚瘤。利用動物實驗和人類流行病學的數據資料得到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若臭氧濃度下降10%,非惡性皮膚瘤的發病率將會增加25%。另外的一種惡性黑瘤是非常危險的皮膚病,科學研究也揭示了UV-B段紫外線與惡性黑瘤發病率的內在聯系,這種危害對淺膚色的人群特別是兒童期尤其嚴重。
還有,臭氧缺乏會導致人體免疫力喪失。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部分存在于皮膚內,使得免疫系統可直接接觸紫外線照射。動物實驗發現紫外線照射會減少人體對皮膚癌、傳染病及其他抗原體的免疫反應,進而導致對重復的外界刺激喪失免疫反應。人體研究結果也表明暴露于紫外線Β中會抑制免疫反應,人體中這些對傳染性疾病的免疫反應的重要性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在世界上一些傳染病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大的地區以及免疫功能不完善的人群中,增加的UV-B輻射對免疫反應的抑制影響相當大。
已有研究表明,長期暴露于強紫外線的輻射下,會導致細胞內的DNA改變,人體免疫系統的機能減退,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會使大量疾病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增加,尤其是包括麻疹、水痘、皰疹等病毒性疾病,瘧疾等通過皮膚傳染的寄生蟲病,肺結核和麻風病等細菌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疾病等。
2.對陸生植物的影響
研究表明,在已經研究過的植物品種中,超過50%的植物有來自UV-B的負面影響,比如豆類、瓜類等作物,另一些作物如土豆、番茄、甜菜等的質量將會下降;植物的生理和進化過程都受到UV-B輻射的影響,甚至與當前陽光中UV-B輻射的量有關。植物也具有一些緩解和修補這些影響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適應UV-B輻射的變化。不管怎樣,植物的生長直接受UV-B輻射的影響,不同種類的植物,甚至同一種類不同栽培品種的植物對UV-B的反應都是不一樣的。在農業生產中,就需要種植耐受UV-B輻射的品種,并同時培養新品種。森林和草地,可能會改變物種的組成,進而影響不同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分布。
UV-B帶來的間接影響,例如植物形態的改變,植物各部位生物質的分配,各發育階段的時間及二級新陳代謝等可能跟UV-Β造成的破壞作用同樣大,甚至更為嚴重;對植物的競爭平衡、植物致病菌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也有潛在影響。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處起步階段。
3.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世界上30%以上的動物蛋白質來自海洋,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因此很有必要知道紫外線輻射增加后對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此外,海洋在與全球變暖有關的問題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浮游植物的吸收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減少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們對未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趨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海洋對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收能力降低,將導致溫室效應的加劇。
海洋浮游植物并非均勻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中,通常高緯度地區的密度較大,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密度要低10倍到100倍。除可獲取的營養物、溫度、鹽度和光外,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普遍存在的陽光UV-B的含量過高的現象,也在浮游植物的分布中起著重要作用。
浮游植物的生長局限在光照區,生物在光照區的分布地點受到風力和波浪等作用的影響。另外,許多浮游植物也能夠自由運動以提高生產力并保證其生存。暴露于陽光UV-B下會影響浮游植物的定向分布和移動,因此會減少這些生物的存活率。
研究人員已經測定了南極地區UV-B輻射及其穿透水體的量的增加,有足夠證據證實,天然浮游植物群落與臭氧的變化直接相關。對臭氧洞范圍內和臭氧洞以外地區的浮游植物生產力進行比較的結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產力下降與臭氧減少造成的UV-B輻射增加直接有關。一項研究表明,在冰川邊緣地區的生產力下降了6%~12%。由于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礎,浮游生物種類和數量的減少還會影響魚類和貝類生物的產量。
據另一項科學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平流層臭氧減少25%,浮游生物的初級生產力將下降10%,這將導致水面附近的生物減少35%。
研究發現陽光中的UV-B輻射對魚、蝦、蟹、兩棲動物和其他動物的早期發育階段都有危害作用。最嚴重的影響是繁殖力下降和幼體發育不全。即使在現有的水平下,陽光紫外線Β已是限制因素,紫外線Β的照射量少量增加就會導致魚類的顯著減少。
盡管已有確鑿的證據證明UV-B輻射的增加對水生生態系統是有害的,但目前還只能對其潛在危害進行粗略的估計。
4.對生物化學循環的影響
陽光紫外線的增加會影響陸地和水體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從而改變地球——大氣這一巨系統中一些重要物質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循環,如溫室氣體和對化學反應具有重要作用的其他微量氣體的排放和去除過程,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硫化碳及臭氧等。這些潛在的變化將對生物圈和大氣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影響。對陸生生態系統,增加的紫外線會改變植物的生成和分解,進而改變大氣中重要氣體的吸收和釋放。當紫外線Β光降解地表的落葉層時,這些生物質的降解過程被加速;而當主要作用是對生物組織的化學反應而導致埋在下面的落葉層光降解過程減慢時,降解過程被阻滯。植物的初級生產力隨著UV-B輻射的增加而減少,但對不同物種和某些作物的不同栽培品種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
在水生生態系統中,陽光紫外線也有顯著的作用,這些作用直接造成UV-B對水生生態系統中碳循環、氮循環和硫循環的影響。UV-B對水生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影響主要體現于UV-B對初級生產力的抑制。在幾個地區的研究結果表明,現有UV-B輻射的減少可使初級生產力增加,由南極臭氧洞的發生導致全球UV-B輻射增加后,水生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受到損害。
陽光紫外線輻射還會抑制海洋表層浮游細菌的生長,從而對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重要的潛在影響。陽光紫外線促進水中的溶解有機質的降解,使得所吸收的紫外線輻射被消耗,同時形成溶解無機碳以及可進一步礦化或被水中微生物利用的簡單有機質等。
UV-B增加對水中的氮循環也有影響,它們不僅抑制硝化細菌的作用,而且可直接光降解象硝酸鹽這樣的簡單無機物種。UV-B對海洋中硫循環的影響可能會改變COS和二甲基硫(DMS)的海一氣釋放,這兩種氣體可分別在平流層和對流層中被降解為硫酸鹽氣溶膠。
5.對材料的影響
因平流層臭氧損耗導致陽光紫外輻射的增加會加速建筑、噴涂、包裝及電線電纜等所用材料,尤其是高分子材料的降解和老化變質。特別是在高溫和陽光充足的熱帶地區,這種破壞作用更為嚴重。
這一破壞作用造成的損失估計全球每年達到數十億美元。無論是人工聚合物,還是天然聚合物,以及其他材料都會受到不良影響。當這些材料尤其是塑料用于一些不得不承受日光照射的場所時,只能靠加入光穩定劑或進行表面處理以保護其不受日光破壞。陽光中UV-B輻射的增加會加速這些材料的光降解,從而縮短了它們的使用壽命。研究結果已證實短波UV-B輻射對材料的變色和機械完整性的損失有直接影響。
在聚合物的組成中增加現有光穩定劑的用量可能減小上述影響,但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在陽光的照射光譜發生了變化即UV-B輻射增加后,該光穩定劑仍然有效;其次,該光穩定劑自身不會隨著UV-B輻射的增加被分解掉;最后,經濟可行。
現在,利用光穩定性更好的塑料或其他材料替代現有材料是一個正在研究中的問題。然而,這些方法無疑將增加產品的成本。而對于許多正處在用塑料替代傳統材料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解決這一問題更為重要和迫切。
六、氟利昂對大氣層中的什么有破壞作用?
含氯的氟利昂中的氯原子在平流層會分離出來,與臭氧分子作用生成氧化氯和氧分子。氧化氯能與臭氧作用,重又生成氯原子和氧分子。這樣不斷重復,使臭氧大量被破壞。
臭氧層的臭氧每減少1%,則有害輻射增加2%。其后果是皮膚癌和眼病增加,人體的免疫系統性能下降、海洋生物的食物鏈被破壞、一些植物生長受影響(包括農作物減產)。
七、老子道德經對人類有何作用和價值?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太極陰陽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于,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見于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問禮 第4段)可見: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于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關于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可參見下文 老子故事 圣人辭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 辯證法屬于方法論,方法論包含道論,老子道論中那些與辯證法非常相似的內容,素為人們所稱道。
與上述認為老子思想企圖包羅一切的觀點相比,另有觀點認為老子道論屬于純粹的方法論的范疇。依廣西師大《老子感悟》的介紹,其論點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臘語的本源涵義而言,“方法論”(methodology)也就是“道論”,詞根meta在希臘語中即循、沿、隨,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們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論或道論,就是關于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一般論述,是關于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為達目的該如何選擇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義是指人們循著它行走以便到達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運行之所遵循”,引申為人們行為處事所遵循的行為規范、行為準則、處事方法,系統的組織范式、運行的程序規則,以及各種存在物的運動規律等。談道就是談論在走向目標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怎么走”。
三、“德”的本義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構成,直通值、陟),是關于行動者的心境、行為在某一評價空間中到達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斷。論德是評價、對比人們“走路的水平”怎么樣。
四、道論就是關于道與德的論述,是圍繞著理想范式而進行的對行為的評說。在其中,對道的選擇指的是行動者對自身的行為方式的選擇,而不是對身外的線路的劃定;是對“走路方式”或“在途規范”的取舍,而不是對環境路況或身外之世界規律的把握。它的著眼點在于考察行為方式—行為情態—行為結果之間的關聯,繼而確立一個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動體仿效、遵循,并不是討論世界或客觀存在以何方式運行的實證問題。
五、一個人可以從幼稚“走”向成熟,一個國家可以從專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廣泛的比喻意義。老子道論的本質是:把平常的三維空間中的行走類推為“描述空間”或廣義的“價值空間”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維空間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間”中就表現為成某名,在“價值空間”中則表現為達某德。所以,方法論問題也就是 “走路”的問題;走什么樣的路、成為什么樣的存在、追求什么樣的目標,是老子道論的基本問題。
八、螳螂對人類有何危害?
螳螂對人類危害:主要是影響衛生和傳播病菌。學名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九、青蛙對人類有何幫助?
青蛙主要食昆蟲、蠕蟲、蜘蛛、蜈蚣。水棲青蛙有進也會食其他青蛙、蝌蚪和小魚。大的青蛙也食老鼠和小蛇。
青蛙對人類的益處是多方面的。它們有效地抑制森林、農場和園林里的害蟲數量。全世界的許多地區為了這個目的,積極引進多種青蛙。很久以前,青蛙就是人們飯桌上的侍肴。青蛙也是生理和醫學實驗室里進行解剖和研究的重要標本。因為它們的骨胳、肌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其他組織和高等動物相似。
調查結果表明,大約從1980年開始,全球的青蛙數量不斷下降。而且根據北美地區的調查,還出現了許多畸形的青蛙。這些青蛙形狀古怪,或者不是多一條(或幾條)腿就是少一條(或幾條)腿。生物學家現在還不能肯定青蛙數量下降和畸形青蛙數量增加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氣候變化、酸雨、臭氧層損耗、棲息地遭破壞、寄生蟲、污染、殺蟲劑、盲目引進外來物種等等。
巴拿金蛙等幾種青蛙屬瀕危動物。
十、洋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洋流對人類生活有何影響?
洋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氣候方面: 暖流起到增溫增溫的作用,如北大西洋暖流給歐洲本部帶來豐富降水,使溫帶海洋性氣候一直延伸至高緯度地區。 寒流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如加那利寒流使得北非西海岸干燥而使撒哈拉沙漠延伸至海邊。
2、資源方面 :寒暖流交匯處形成大漁場,如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補給流營養物質上浮也會形成漁場,如秘魯漁場。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