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層最下層的是?
一、地球大氣層最下層的是?
大氣的底層是對流層和平流層中下部。低層大氣指的是海拔在25千米以下的地球大氣層。所含空氣占整個地球大氣層超過百分之80以上,對天氣和氣候有直接的影響。對低層大氣而言,太陽輻射幾乎不能被它吸收,它的主要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
此外,地面熱量輸送到大氣層中的方式還有兩種:潛熱輸送和湍流輸送。太陽高度角是我們觀察太陽時的仰角,也就是太陽光線與地面之間的夾角。由于地球的自轉,造成太陽東升西落,太陽高度角在一日內不斷發生變化.太陽高度指太陽光線與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即太陽在當地的仰角。
其實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角是一樣的高層大氣的3個主要熱源,即太陽紫外輻射、磁層電磁擾動引起的電流焦耳熱和粒子注入碰撞加熱。平流層是由于臭氧吸收了200-320nm的陽光紫外輻射而得以加熱的,臭氧是其主要的熱源。
擴展資料:
整個地球大氣層按其成分、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世界氣象組織把它分為五層,自下而上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自對流層頂到55km左右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隨著高度的增高,氣溫最初保持不變或微有上升。大約到30km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顯著升高,在55km高度上可達-3℃。平流層這種氣溫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溫度影響很小,特別是存在著大量臭氧能夠直接吸收太陽輻射有關。
雖然30km以上臭氧的含量已逐漸減少,但這里紫外線輻射很強烈,故溫度隨高度增加得以迅速增高,造成顯著的暖層。平流層內氣流比較平穩,空氣的垂直混合作用顯著減弱。平流層中水汽含量極少,大多數時間天空是晴朗的。
有時對流層中發展旺盛的積雨云也可伸展到平流層下部。在高緯度20km以上高度,有時在早、晚可觀測到貝母云(又稱珍珠云)。平流層中的微塵遠較對流層中少,但是當火山猛烈爆發時,火山塵可到達平流層,影響能見度和氣溫。
二、大氣層是地球最什么的部分?
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他包圍著( 海洋 )和( 陸地 )。 大氣層,地質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
三、地球大氣層是如何將光線散射的?
在大氣中光的散射
當我們避開太陽朝天空張望時,看到的是蔚藍的天空,這就是說,在那個方向的天空有光線射入我們的眼簾,從太陽發射過來的光線,在天空的某個地方改變了方向,不然的話,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切,就只不過是星際空間的黑暗,或者是來自某個遙遠星辰的亮光。原來,當光線穿過地球周圍的大氣時,它的一些能量就向四面八方反射,這樣的過程就是散射。因此,光波在遇到大氣分子或氣溶膠粒子等時,便會與它們發生相互作用,重新向四面八方發射出頻率與入射光的相同,但強度較弱的光(稱子波),這種現象稱光散射。子波稱散射光,接受原入射光并發射子波的空氣分子或氣溶膠粒子稱散射粒子。當散射粒子的尺度遠小于入射光的波長時(例如大氣分子對可見光的散射),稱分子散射或瑞利散射,散射光分布均勻且對稱。 當散射粒子的尺度與入射光波長可比擬時(例如飄塵粒子對可見光的散 射),散射光的強度分布不對稱而是分布復雜,稱為米散射。
光散射法在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快速檢測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衛生部WS/T206-2001《公共場所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測定法-光散射法》標準、勞動部LD98-1996《空氣中粉塵濃度的光散射式測定法》標準
四、衛星是怎么透過大氣層拍到地球的?
通過衛星獲取地面影像,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用攝影機拍攝底片,將裝好底片的攝影機安置在衛星上,將衛星送入設計好的軌道上對地面進行攝影,攝影完成后再將衛星收回,通過一系列的攝影處理后得到底片,可以通過影像掃描進行數字化,從而得到數字的衛星影像;第二種是"數字成像"的,成像原理類似于數碼相機。
衛星影像應用如同在太空架設一個超級照相機,“天眼”將可以把地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而照相偵察衛星是利用所攜帶的光學遙感器和微波遙感器拍攝地面一定范圍內的物體產生高分辨率圖像的衛星。主要用于戰略情報收集、戰術偵察、軍備控制核查和打擊效果評估等目的。
五、大氣層是怎樣的保護著地球的?
我們的氣候形成于包圍在地球周圍的多層的大氣結構之中。大氣層的厚度為600英里(996千米)。與地球7928英里(12,759千米)長的直徑相比,大氣就像對著臺球呼一口氣所形成的薄霧一樣。然而,在地球和對人體有害的太空之間,也幸好有這一層薄薄的大氣層。大氣層吸納著我們生命所必需的氧氣、水汽,防止地球被太陽發出的紫外線烤干。大氣層也保護著地球,防止它遭受流星雨的襲擊。每年,有數十萬噸的宇宙碎片以某一角度進入大氣層,但其中許多碎片都在大氣層中跳躍(就像打水漂時,在水面上飛行的石頭一樣)。而另外一些則在大氣層中燒毀了。月球,正是由于沒有大氣的保護,不斷遭受宇宙碎片的襲擊,形成了坑坑洼洼的表面。
六、地球最外面一層是大氣層嗎?
是的,地球最外層就是大氣層.地球大氣層,又稱大氣圈,因重力關系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氣體,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被稱為空氣,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于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溫度垂直分布和運動特征,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等.大氣層保護地表避免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尤其是紫外線;也可以減少一天當中極端溫差的出現.
七、PPAN是哪種面料成分?
應該是PP/AN 這個是改性的聚丙烯腈 也就是我們常見的腈綸,也叫人造羊毛。
八、為什么月球表面是土壤 地球表面是大氣層?
地球的大氣層
一開始,我們的地球在自身形成的過程中,就開始一邊圍繞著太陽公轉,然后一邊利用自身的引力吸附宇宙中的一些氣體和塵埃分子。隨著吸附的物質增多,地球的質量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大,自身的引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表面就開始漸漸地變為固態,此時地球的周圍就可是包圍著一層大氣。而這種大氣也就是我們所說原始大氣,它的主要成分是氦氣和氫氣。后來由于地殼的頻繁運動,導致火山爆發十分頻繁,而從火山爆發中散發出來的氣體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次生大氣,它的成分主要是甲烷和氫氣。然后隨著地球上人類和各種生物的出現,地球形成了現在的大氣。
月球的土壤
它是由風化作用、風力和河流搬運侵蝕形成的巖石表層。最初地球與月球一樣,到處是裸露的巖石,經過風吹日曬、雨雪霜露的侵蝕,加之生物破壞作用就形成了可以生長植物的地表層,我們把這一表層稱之為土壤
九、地球原始大氣主要成分是哪些?
原始大氣
原始大氣主要成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氨、硫化氫、水蒸氣等,原始大氣沒有氧氣。簡介地球形成過程中,較重的物質通過碰撞合并為原始地球的核心,少量氣態物質如氫和氦等環繞著地球,這就是最原始的大氣。原始大氣在經過高溫,高壓,雷電,紫外線等惡劣自然環境中,產生了能夠構成生命的有機物,并沒有直接產生原始生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原始大氣
外文名
primitive air
相關術語
大氣演化
十、地球大氣層溫度最高的層是哪層?為什么?
是熱層。從中層大氣向上到500千米左右的范圍。之所以叫熱層,是因為這層中的空氣分子和離子直接吸收太陽紫外輻射能量,因而運動速度很快,和高溫氣體一樣。
這里空氣極其稀薄,盡管熱層頂的氣溫可達1000℃(太陽比較寧靜時)~2000℃(太陽活動劇烈時),但實際上卻根本不會感到熱,因為沒有傳遞熱的介質。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